论中华诗词的社会功能
2012-08-15李世瑜
□李世瑜
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百万诗人和爱好者学习、继承、研究和发展。之所以这样,因为它有五大社会功能。
一、中华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体现
三千多年来,诗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政治沿革、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传统美德、山川风光和各种建设成就。歌颂真善美,弘扬民族正气,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石和母体。在我国古人创作的五经中,首先以《诗经》为首。《史记》《汉书》大量载入诗赋。各地史志都有诗词的专集。医书、佛经、道经都有诗诀。舞台戏剧的台词大多是诗句。四大名著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都与诗词有不解之缘。一些书法、绘画、雕刻、音乐、舞蹈都与诗词相得益彰,一切高雅的文学创作都与诗词紧密相连。不少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科学家、文学家大多是诗人,如屈原、王安石、文天祥、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岳飞、辛弃疾、陆游、鲁迅、秋瑾、毛泽东、陈毅、叶剑英等,他们的诗作代代流传,熠熠生辉。我国的诗词内涵之博大、艺术之精美、地位之崇高,都称得上世界群珠之最。一部中华诗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心灵史和文明史。不研究中国的诗史,就难以真正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当前我们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同发展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华诗词结合起来,这是培养祖国新人的必经之路。
二、中华诗词是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祖国最忠诚、最浓厚、最持久的一种民族感情。在我国,这种崇高、伟大的感情借助诗词的形式,得到了充分体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闪烁着光辉的诗句,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为祖国、为事业而奋斗不息。陆放翁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靠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悲壮的诗句,激励着千百万英雄豪杰为了祖国的统一,而赴汤蹈火,流血牺牲;巾帼女侠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换回”、徐锡林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都是用鲜血凝成的战斗檄文;以毛泽东、陈毅、叶剑英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驾驭中华诗词艺术的行家里手,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沁园春·雪》《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及“锦绣山河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等诗句,既概括凝练而又气壮山河,足以抵得上洋洋洒洒的万字宣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诗词的艺术魅力。历代的爱国诗篇,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理想、抱负、气节和胆略,正是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料。
三、中华诗词是祖国统一的号角
对于祖国的团结和统一,诗词具有特殊的艺术感召力和感情凝聚力,它是祖国团结和统一的号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山河破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悲伤;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能使山水隔离的炎黄子孙的心贴在一起。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针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愤然写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爱国诗人丘逢甲也挥笔疾书:“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些诗句,至今重读,仍令人涕泪沾襟。日本投降后,海峡两岸受到人为的隔离,张大千的国画《望大陆》的配诗:“半壁江山图画里,而今能画不能归。”反映了台湾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现在海峡两岸的诗人之间,正不断借助诗的优势开展友好交往。去年中秋佳节,我赠给台湾爱国诗人林恭祖一首七绝,这样写道:“隔水凭栏无限情,中秋佳节忆先生;杯中一两相思月,饮到三更映到明。”表达了一种无限眷恋的心情。在新的形势下,中华儿女更是盼望祖国统一,深恶痛绝陈水扁之流倒行逆使,两岸诗人正以诗词艺术作为增强友谊、发展友谊的载体,这对祖国的统一必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中华诗词是增强国民素质的力量
诗的语言精炼、声韵优美,饱含激情,富有哲理。同时,读起来朗朗上口、好听好记,它具有其他文学形式不能替代的的作用。孔子教人,主张兴于诗。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孟子说:“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鲁迅先生说:“国人学诗,可爱国忧民,扬善挞恶,扶正压邪。诗者,崇也。”古代贤哲、有远见的政治家,都高度评价和重视诗教。学生学诗,将诗情、美感、哲理溶入心灵,对其一生有重大影响。诗词的潜化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人材培养中,功不可没。它可以教育人们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事业,正确对待民族,成为有道德、有觉悟的人。如果一个人真正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意,他决不会践踏粮食、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一个人真正懂得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含意,他决不会巧取豪夺,搜刮民财,不管群众死活。如果一个人真正懂得了“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道理,这个当权者决不会压制民主,堵塞言路,打击报复……这就充分说明诗词的教化作用。在深圳研讨会上,台湾一位诗人发言说:“世界上多一个诗人,群众中就少一个小偷。”说的多么形象、生动而真实,诗人绝不会偷东西、耍流氓、当卖国贼!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生产效率亟待发展,干部腐败和犯罪现象亟待遏止,国民素质亟待提高。而要解决这一切,主要要靠教育,诗词是教育人的最好资材和力量。
五、中华诗词是人们陶冶情操的园地
中华诗词不仅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提高民族的精神气势,而且能引导人们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如诗词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充满着强烈的献身精神。“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激荡着于谦的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饱含着李商隐深深的依恋和无怨无悔的坚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东坡对离人的无限的深情祝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揭示了人们生活中的深刻哲理。如此种种,难以枚举。如果一个人长期接受诗词的薰陶,精神境界怎么能不升华、能不净化呢?只要我们加强对国人的诗化教育,既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兴旺。另外,诗词可以让个人抒发感情,开启心扉,破除烦恼,提高学识,感受哲理,联络感情,增进友谊,都大有益处。
一切有豪情壮志的人,一个有报国爱民之心的学者,就应当积极踊跃投身于中华诗词的潮流中来,吟诗、学诗、写诗。谁能下得苦功夫,谁就能获得真正的国宝、成为全国才华横溢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