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三农”

2012-08-15丁国成

东坡赤壁诗词 2012年4期
关键词:田园诗农家三农

□丁国成

唐代诗人颜仁郁在《农家》一诗中,发出深沉的慨叹:“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一千多年过去,如今“时人”、包括诗人词家是否已“识农家苦”了呢?从当代田园诗来看,其中固然有敢于直面农村现实,情系农民命运,甘为农民鼓与呼的诗人、诗作。如李成瑞写的《千人断指叹》(见2003.11《中华诗词》)就是一篇关于遭受当代不法工厂主奴役的农民工的血泪控诉。惜乎,在多数作品中,却看不到“农家苦”的影子。当然,现在农民、农村、农业确实有了崭新面貌,适当予以歌颂,理所应当。但是,不顾客观现实,一味盲目颂扬,就有可能掩盖矛盾、事与愿违了。一些诗人热衷于重复“田翁真快活”(杜荀鹤)、“丰岁欢声动四邻”(陆游)之类的千年老调,彷佛一提田园,就是风光秀美、人乐年丰,就是闲适恬淡、高唱牧歌。这种创作倾向,需要加以改变。

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曾在湖北农民的来信上批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虽非全面情况,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把一些好的情况当作全面情况,而又误信基层的‘报喜’,忽视问题的严重性。”“三农”问题由此而逐步引起重视。多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颁发了九个1 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党政领导的求真务实精神和执政为民原则。

新时期的改革,最早是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我国的社会变革突飞猛进、举世瞩目,正是农民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并有一些农民、农村富裕起来。然而,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突显出来。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农民多达九亿之众。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倘不正确解决“三农”问题,不仅必将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而且还会妨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我们的诗人词家最具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对此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理应给予极大关注,自觉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秉笔勤书赋诗章,乐为“三农”鼓与呼。

中华诗词从古以来就有田园诗的优良传统,可供我们学习借鉴。但应看到,当今“三农”远非宿昔可比。现代农村、农业早就不同以往; 现代农民在生活方式、文化修养、思想观念上也已大为改观。广大农民因水土流失、农田被占而引起的土地意识,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产生的环保意识,因生活贫困、儿童失学而萌发的教育意识,因科学发达、技术进步而形成的科技意识,因干部腐败、贪赃枉法而迫生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诸如此类的巨大变化和客观存在的严峻现实,要求诗人词家前去认识、体验、感受、反映。这是当代生活发出的紧急呼唤,也是新田园诗创作繁荣的迫切需要,更是诗人词家与时俱进的强烈愿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深入农村,了解农业,贴近农民,努力洞察农村现状,洞悉农业隐微,忠实反映九亿农民的甘与苦、喜与忧,做到情为民所系,诗为民而写。同时,正确处理美刺关系:值得歌颂的,要满腔热情地加以讴歌;需要暴露的,也要满怀义愤地进行揭露,以便促进“三农”问题的及时解决。

关注“三农”,此其时矣!

猜你喜欢

田园诗农家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西江月·农家早春
田园诗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