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太阳与梦
2012-08-15
沈苇的写作再次验证了我的一个看法,一个作家的写作,如果没有混血——地缘与血缘的——特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而沈苇的混血,并不是纯粹血缘意义上的。他是个地道的江南人,他的混血是他从江南来到新疆后,对新疆各民族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自己文化的血脉里流进了异域的血……他的语言,是一种超现实而又完全概括现实的语言。现在,很多人都在以模仿的方式表达生活,而沈苇在概括生活。
——周涛:《混血之美》
在中亚这块土地上,自然风貌和民族生活似乎培育了沈苇独特的体验方式:对“瞬间”的敏感。他的诗,偏爱有力度的诗境,阔大、浪漫的想象方式,并热衷于表达诸如生命的起源与再生、死亡与永恒、人与世界的关系等的哲思……有时候,当作者“记忆低垂,像南方谦卑的屋檐”(沈苇:《从南到北》)的时候,他对词语的把握,有了更多的“经验的切身性”(耿占春语)。这时候,诗的叙述和语词的“高度”有所下降,注意到事物和情感的“细节”,这表现了沈苇平易的一面。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
沈苇是一个对生存有着复杂体验的人,而不是抽象地描述一个类型化的地域风物的诗人。西域或者边塞的雪、旷野、寒冷、孤寂,不是作为风景或地域特性被单独描写,而是成为生命的一种“存在主义”式的常态。……不能把沈苇视为一个地域性的诗人,但他确实是一个具有地域色彩的诗人,他的作品也不能缩小为边塞诗或新边塞诗,尽管边塞诗有着辉煌的传统。而且这种传统恰恰就在沈苇居住的地域背景中形成。就是这个地域为形成于盛唐的边塞诗提供了语言、修辞、风格与主题。但他的诗超越了“边塞诗”这种类型化的风格、主题与经验范围。
——耿占春:《身体的边界:沈苇的诗歌地理学》
沈苇在诗与散文两个领域成绩卓著,从土地和书本汲取营养——绿洲乡间的漫游和细读此地的典籍,使他越来越逼近这个“美的自治区”。他的兴趣正从西方的诗学,转移到波斯古歌、中世纪的中亚诗文和纷繁华丽、浓烈多情的西域物象上……他在熬制馥郁浓烈的美羮,不断投进各式各样的原料,从一大锅,到一点点,希望得到神秘之水。
——韩子勇:《深处的漫游》
沈苇曾撰有《正午的诗神》一书,他对“正午的诗意”是情有独钟的。无疑,“太阳对面的新疆”的“正午”,其高亢、热烈,如生命的极点,给了沈苇充沛的诗情、诗意和饱满刚劲的想象。
——陈旭光:《〈一个地区〉:正午之诗》
沈苇在《植物传奇》里专门为二十余种新疆美丽的植物“立传”,他细腻的笔还触及到更多有名和无名的植物、动物、人类和山川河流。当他把胡杨林比喻成“伟大的胡杨歌剧院:轰响的金色在颠覆沙漠和天空”时,我一下子想到这部充满了林涛、芳香、葱郁、人性、硕果累累的存在之书,同样也是一座辽阔的歌剧院,同样也回响着震撼人心的咏唱,因为诗人的话语也进入了和伟大自然的象征交换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于充满“减法”的经济运算最有力的反抗。
——蓝蓝:《对减法的反抗》
诗人沈苇久居新疆,姿态高迥,横步天山南北。他的诗歌作品业已构成了一块高地,成了一种殊异的存在,风格独具。在新疆美不胜收的饕餮盛宴中,沈苇扎下根来,历二十余年的光阴,潜心写作与歌唱。他的文字,既得益于莽莽边疆和异族文化的浇灌与营养,又不失南方才子的那种细腻和柔韧,进而使文本熠熠生辉,一时无二。
——叶舟:《婆娑的〈植物传奇〉》
沈苇的诗歌,表明了一种当代汉诗在更加遥远的远方的体力——时而像个言辞激动的饶舌者,时而像名哑巴——一名在突然打开的地域面前神情失态、语焉不详的白日梦患者。在沈苇那里,我们可以感知到异域景致进入当代汉语的速度:持续加速的空间飞行器以及突然到来的伫立——构成沈苇诗歌的基本张力。他的创作心智是建立在两种文明的空间之上的。
——庞培:《〈吐峪沟〉:风暴眼》
在新疆诗人沈苇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一幅迥异于当代主流诗歌的“西域文学地理版图”,他不但从题材场景中给出了这方多彩地域的神奇,更从诗歌艺术的内在构成上,深入西域诸多边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产——以《福乐智慧》、柔巴依、乃至突厥文化遗存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精髓。进而以中西文化综合视野中现代观念的统摄,使之在当代诗歌的类型构成上,成为一个活跃的变更元素。由此而体现了身处边缘地带的诗人,对当代汉语诗歌表现空间卓有成效的拓展。
——燎原:《一个诗评家的诗人档案》
自80年代末流浪至新疆,沈苇就一直以体悟生命的方式书写他的“第二故乡”,而《一个地区》则是其中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地区》已经由于它的多义性和连贯、跳跃的意象组接和简洁的诗行,完成了“简单的无限”。
——张立群:《午后的太阳与梦——沈苇〈一个地区〉的解读》
在诗学上,沈苇提出“混血的诗”的概念。作为移民诗人,沈苇把新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这种认同,使他最终完全融入到新疆这片“新大陆”中,变成一个“混血的居民”。在沈苇神采飞扬的笔底,流溢着一幅幅新疆大地神奇瑰丽的自然风貌、地域景观与风情画卷,传达了新疆这块边塞大地一种绚丽的苍凉气质,一种特别的气韵与魅力。
——丁帆、管卫中、马永强:《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