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初探

2012-08-15叶海辉

运动 2012年1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新课程技能

叶海辉

(浙江省玉环县坎门一中,浙江 台州 317602)

理论与方法探索

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初探

叶海辉

(浙江省玉环县坎门一中,浙江 台州 317602)

本文从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4个课程性质方面出发,在理解教材内容和实践性的基础上逐一进行解读,为体育教师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价值及内涵。

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解读

1 课程的基础性

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1.1 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学生应该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不是掌握所有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对“必要”两字的理解在新旧课程之间有很大的差别,20世纪指导体育教学实施的《教学大纲》对“必要”的概念是学会大纲中所规定的全部完整内容,“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成绩和身心发展情况”“教学大纲和教材,它决定育人的方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95年5月第2版);而新课程对“必要”的理解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和“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置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课标》2011年版)。

1.2 不同的基础性

课程的基础就是课程的立足点,基础决定了课程的质量。两者对课程的基础也有不同的认识。

大纲强调,“身体锻炼是本学科的鲜明特点,只有在身体锻炼中才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身体锻炼要通过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完成,只有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促进身心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已经很明确地表明了大纲的基础是“知识、技术、技能”,即“三基”;而新课程对基础的认识则是4条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简单可以概括为健康、兴趣、发展和受益。当然,新课程也提出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但相比之下,这就是课程的发展与进步,这应该是一个不争事实。

2 课程的实践性

课程强调了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2.1 体育与健康学习

这里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广义的学习概念,泛指体育课堂学习的多种形式,如技能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学习。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并不是唯一手段,因此就有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有了探究式的方法学习,有了合作式的互助学习等。

2.2 体育锻炼

这里的体育锻炼应该是指课堂以外的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如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课外小型多样体育活动,甚至还应包括向课外延伸的一切体育活动,如家庭体育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和拓展体育活动等。

2.3 行为养成

行为养成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个人进入社会的重要条件,如遵守规则、帮助他人、安全意识、饮食卫生、与人交往等。新课程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对适合年龄的目标群提出要求,这在以前是很难落实的。

3 健身性

课程强调了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1 适宜负荷

过去的体育教学中也非常强调运动负荷,并通过对学生心率曲线、运动强度和密度控制,达到对一节课运动量的认定。什么是中等强度?平均心率在什么范围内属于合理的运动量?这些数据早有定论,这里不作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提出了新课程的新概念,即什么是“适宜”。新课程基本理念之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这就是说体育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感受,各人参与的活动量与他获得的效果应该是匹配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式教学。这一方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学习。

3.2 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

体能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但我们依然习惯地沿用着多年前的“身体素质”概念。体能应该是一种对个人而言的表述,它是一种反映个体是否适应现时生存生活的能力概念。

一个人的体能状态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生活习惯、饮食起居、体育锻炼、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会对体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体能状态是否良好,其意义对于一个学习压力很大的学生和一个登山运动员或者是一个家庭主妇来讲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体能状态是不能抽象定义的理想状态,而是取决于他们的体格和运动情况,取决于学习或工作的特殊要求和环境特殊的条件,简而言之,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新课程中提到的“体能”不应该用标准化的达标方式来界定,而应该是各人根据自己原有的体能基础不断通过体育锻炼自觉改善的渐进结果。

而运动技能水平同样也是如此,运动技能是一个人对已掌握的运动技术应用能力的表示,如一个普通的学生学习篮球运动运球技术后,能够运用这项技术做到运球过人,就形成了他个人的运动技能。这种运动技能的可比性也应该只限于和自己比较,有了多少步,而不是去和乔丹、科比等篮球高手比较,特别是这种已被学生各自掌握的运动技术是否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健身的效果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并不是“技术掌握得好坏决定应该获得多少评分”这样的一个错误概念,所以才叫“健身性”而不叫“技术性”,强调的目标不一样而已。

4 综合性

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4.1 体育不是一门只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单纯竞技运动课程

体育的本质是完善个人身体的教育过程,既有接受教育,更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身体,首先就要知道自己身体在哪些方面的不足,从而去有针对性地改善。因此,就要了解有关健康的概念与知识,就要知道健康不仅是无疾病,而且还应是心理健全,并能为社会所接纳的,具有一定道德水准这样的一个概念,然后向着这样的目标去努力改善自己。

4.2 体育与健康课程又不是一门简单的“体育+健康教育”的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更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正是新课程新名称的深刻含义,但它又绝不是简单的两门课程“1+1”的合并,这首先是由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是整个学校教育、所有课程的共同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可能单独承担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部任务;其次是新课程没有,不能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所指的“健康”只是与体育方面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即使是这样,体育与健康课程仍然表现出其综合性的一面。

4.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育领域涉及的知识内容在不断地延伸

从运动项目上,表现为新兴运动项目的增多,社会体育项目的出现,对学校体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知识内容上,表现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目标的进入课堂,人们对身体健康的日益关注,衣食住行无一不跟学生的身体健康休戚相关;从道德修养上,表现为人们更多地对体育道德的关注,体育不是一门只讲求战胜别人、获取金牌的竞技,它更是一门通过运动认识自我、改善交往、促进合作的行为艺术。

4.4 体育与健康课程又是一门学会生存、保护自己的学习课程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在目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判别不管是来自自然、来自人为,还有来自社会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危险,并且通过实践去学会规避、解决的办法。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表现出了一门现代化课程所应具有的综合性。

5 结 语

新课程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原学科,它必将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一线教师,应该认真阅读和理解《标准》修订稿,认识课程的航标,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肖川,张正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http://www.pep.com.cn/tiyu/gxrz/201202/t20120203_1098758.htm,2012-02-03.

G807.0

A

1674-151X(2012)06-12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6.067

投稿日期:2012-04-27

叶海辉(1971 ~),中教高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新课程技能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