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核心力量训练对普通高校高水平羽毛球选手的突出作用
2012-08-15田佳佳
郭 丽,田佳佳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强化核心力量训练对普通高校高水平羽毛球选手的突出作用
郭 丽,田佳佳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采用文献资料法,针对普通高校高水平羽毛球选手的训练特点和高校训练实际以及羽毛球运动自身的特点,分析在训练过程中,强化核心力量训练对高校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的突出作用和积极影响。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可以在有限训练期间内,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应该成为高校高水平羽毛球选手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专项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有较高的效率性。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羽毛球;核心力量
1 问题的提出
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使得我国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却也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方针,其中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就是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运动员面临着学训双重需要,加之新赛制的实行,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对于这些学生运动员来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训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直接有效的提高运动成绩。
2 核心力量与羽毛球基本技术动作链的联系
核心力量训练以运动链理论为基础,将参与的身体的每一部分作为链上的环节,依靠动量在各环节见的传递完成技术动作,而核心力量在动力链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并且在上下肢的动量传递中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大的核心稳定性通过将来自地面的力量传递到上肢或将上肢力量传递给下肢,从而提高上下肢及技术动作间的协调性。因此,核心力量训练突出了提高力量的传递、协调组合和控制肌肉能力的特点,体现出全身整体性的、多肌群在多个维度内同时参与运动的新理念[1]。
作为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如何将羽毛球各基本技术中人体各关节不同方向的运动和肌肉群整合起来,形成羽毛球运动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特别是身体在空中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为四肢的发力创造条件,这是提高羽毛球击球稳定性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核心区肌群虽然没有直接完成最后发力动作,但强大的核心区肌群不仅本身可以作为原动机产生力量,成为整个运动合力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能够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运动提高力量传递的效率,同时深层的核心小肌肉群扮演者稳定肌的角色,整体上提高最后用力效率。
3 强化核心力量训练对普通高校高水平羽毛球选手的突出作用
3.1 核心力量训练应用于普通高校高水平羽毛球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3.1.1 学生运动员自身特点以及客观条件决定了强化核心力量素质训练的必要性
普通高校高水平羽毛球选手,基本上都是经过少年体校训练的等级运动员,进入学校后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面临着学训双重需要,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次数上与专业队存在明显差距,甚至与我国一些有传统优势项目的中学运动队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是由高校体育教师担任教练,其中有很大部分担任教练高校体育教师缺少运动训练的经历,而且体育教学与运动队训练从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那么,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的质量来达到在高校这种特定环境和客观条件约束下提高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的基本技术水平、达到增强训练效果的目的。
3.1.2 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对选手核心力量的高要求羽毛球运动是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需要运动员临场自身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稳定性的控制与调节才能更有质量的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尤其是在身体稳定性上肢关节尤其是肩、腕、指的柔韧性、爆发力以及核心区肌肉群的力量,下肢的爆发力、蹬伸的速度和移动中维持平衡的灵敏性是羽毛球运动员必备的身体素质。同时,具有良好的腿部弹跳力、核心区肌肉群的固定力量是运动员获得稳定的和足够的腾空高度的关键,还有利于提高动作转换速度以及在动作快速转换过程中提高身体起动、侧身、转体、展体、屈体和动作轨迹的稳定性,以提高完成各个技术动作的质量。可见,强有力的核心区肌群可以作为人体四肢发力时的支点保持人体快速移动时以及人体移动在不同维度快速转化后身体姿势的平衡,保证羽毛球专项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为此,普通高校高水平羽毛球选手要想增强专项素质,在比赛中稳定的发挥技、战术水平,核心力量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3.2 普通高校高水平羽毛球选手核心力量训练的有效性分析
3.2.1 核心力量训练提高了人体上下肢体的连接,促使羽毛球技术动作发力过程更流畅人体的大多数运动都是由多关节和多肌群(肌肉)参与的全身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如何将不同关节的运动和多块肌肉(肌群)的收缩整合起来,形成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为四肢末端发力创造理想的条件,是所有运动项目共同面临的问题[2]。所以,尽管这些核心区域的肌群没有直接参与完成人体的某个技术动作。但是,它们的“功能性收缩”可以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有效增加四肢收缩力量,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运动,提高完成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因此,核心力量的改善提高了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水平,增加了运动员完成具体技术动作时力量传导的稳定性和完成技术动作的速率,提高了各技术动作之间衔接的流畅性,实现运动技术的经济性。
3.2.2 核心区域稳定性的改善,有益于提高羽毛球选手击球的稳定性对于羽毛球运动来讲,身体重心在不稳定与稳定之间不断转化的状态下如何身体动作协调、挥拍准确地发力击球是运动员取得良好击球效果的关键。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水平及运动过程中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决定了这个击球动作完成的好坏,而通过改善核心区的稳定性,正好可以提高这种能力。一个完整的击球技术动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完成技术动作所参与的肌肉群之间的协作水平和在完成技术动作过程中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而要想形成和提高这种能力主要取决于核心区肌群稳定性的改善。由于核心稳定力量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对身体重心的控制。所以,该力量在很多情况下是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训练,以此使更多的小肌肉群,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辅一助肌参与运动,培养运动员在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3]。
3.2.3 核心力量训练通过身体近端固定提高末端肌肉的发力,增强羽毛球选手的挥拍力量羽毛球球速决定于击球力量,而击球后球离拍瞬时加速度的大小是羽毛球运动员击球力量大小的最终体现。分析得知,球离拍的瞬时速速和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密切相关,假如球速及球与拍面的夹角这两个条件相同,那么挥拍速度就成为决定击球速度的主要因素。挥拍击球属于典型的动量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不同关节的运动和多块肌肉的收缩汇合一起,形成符合专项技术力学规律的肌肉发力顺序记忆,为四肢发力创造理想的条件,是挥拍力量大小的关键。Hodges[4]等人运用肌电图仪对人体做全身运动时的上肢肌、下肢肌和核心肌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腹直肌、腹横机、腹内外斜肌多裂肌等核心区肌群肌电的发生早于四肢肌肉,特别是腹横肌的肌电明显早于三角肌和下肢主要肌肉。简单来讲,就是运动员挥拍时,核心肌群的提前动员使身体的核心部位首先做好准备,为四肢的发力建立支点[5]。由此可见,在羽毛球运动员挥拍时,核心区肌群不仅提前收缩为四肢发力建立支点,同时核心力量的大小还决定了四肢力量投入的程度,在羽毛球运动员挥拍动作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所以,加强核心力量训练使得各个发力环节协调有序,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提高羽毛球运动员挥拍力量。
3.2.4 降低能量消耗,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步法移动速度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做到“每球必动”才能做到在最佳的击球时间和最适宜的击球位置上击球。除了脚步,做动作时有一个稳定的支撑对运动员来说也十分重要,强大的核心力量能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控制身体加速、减速和稳定,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运动肌肉感知。羽毛球运动员下肢快速灵活的移动步法,看似是脚迅速而有力蹬地达到快速移动的目的,实际上是来自于核心区肌群尤其是腰髋肌群的发力,通过闭合式的协调有序的运动链向下肢有效的传递动量。肌电研究表明[6],协调能力好、核心力量强的羽毛球运动员在步法移动过程中摆动腿骨后肌群放电量较少,而核心力量差的运动员腿部骨后肌群放电量增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能量消耗,而且可以使下肢肌肉在每一次收缩时都能够完全发力,加大蹬地发力时的瞬时功率,提高羽毛球运动员步法移动的速度。
4 结 语
核心力量训练改掉了传统力量练训练中在稳定状态下支撑身体的弊端,自身在不稳定的状态下,通过神经-肌肉系统本体感受性调节保持身体平衡与稳定,比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具有实质性的优势。对于普通高校高水平羽毛球选手来讲,在训练时间少、比赛对抗强、学习压力大等客观条件下,强化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核心部位的稳定能力增强,提高身体的控制和平衡能力;提高训练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但核心力量的训练应与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所以建议羽毛球运动员在核心力量训练时要与专项技术特征相结合,不可盲目地随从。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运动领域中的应用不仅需要科学引导为前提,更需要各级教练员和运动员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再来反馈与理论,从而达到理论和训练实践不断完善。
[1]于红妍,王虎,冯春辉,贾嘉. 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11.
[2]黎涌明,于洪军,资薇,陈小平,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起源 ·问题 ·发展 [J].体育科学,2008,28(4):29.
[3]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9).
[4]HODGES P W, RICHARD60N C A.Contraction of the ab-musclesas-sociated with movement of the lower limb[J].Phys Ther,1997,77(2):132-142.
[5]《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1119-1121.
G847
A
1674-151X(2012)06-03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6.013
投稿日期:2012-03-19
郭丽(1987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