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临床专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标准的定位与探索
2012-08-15赵大庆邱建华卢连军邓志宏
赵大庆,邱建华,乔 莉,卢连军,邓志宏
(第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耳鼻喉科,陕西 西安 710032)
五年制临床专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标准的定位与探索
赵大庆,邱建华,乔 莉,卢连军,邓志宏
(第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耳鼻喉科,陕西 西安 710032)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定位及实施是完成本专业课程教学的保障和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医务人员的前提条件,结合我校五年制临床专业学员的培养目标要求,探索课程标准下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模式与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改革
为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面向军队及地方各级医院所需的医学人才,第四军医大学针对五年制临床专业的特点制定出了一套相应的课程标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五年制医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是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和掌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知识,将为医学生学习其他临床医学、军事医学专业课程,以及毕业从事临床工作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如何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学员的特点,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使本专业课程更有利于学员掌握并培养其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规范化和标准化定位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能使教员与学员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更加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为掌握本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1-2]。针对五年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特点,对其课程标准的定位与实施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 课程标准的论证与制定
针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临床教学内容和特点,教研室成员逐章逐节地进行讨论、分析和论证。我校五年制学员分为临床医学、空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康复医学与疗养学临床专业,各专业学员组成和基础素质有一定差异,在制定课程标准过程中即要注重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又要结合学员的基础进行,要做到合理合情。另在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取舍基础上,将本专业的理论课程学时由原来的40余学时精简至现今的30学时,使调整后的课程标准重点突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科学制定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学组通过试讲活动寻求每个章节最佳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 确立课程的性质及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是规定专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3]。课程标准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定义为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它是研究听觉、平衡、嗅觉诸感觉器官与呼吸、吞咽、发音、语言诸运动器官的解剖、发育、生理和疾病现象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学习其他临床医学、军事医学以及毕业从事临床工作的基础专业课程。
按照课程标准规定,对五年制本科学员,应重点培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强调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应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学员通过本课程教学应达到掌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能将已掌握的知识灵活应用于本专业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初步具备疾病防治的基本技能,为担任军医工作和继续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密切结合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需要,如强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诸器官战创伤的救治原则、炮震性耳聋和晕动病的防治等,并围绕部队卫生干部第一任职岗位需要,将军事高等教育的特殊要求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制定当中。
除了学习理论知识的目标,新课程标准还制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标准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形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身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疾病特点关注和思索的良好习惯,践行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具体疾病诊断和治疗等工作中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并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与行动。树立爱岗敬业、患者至上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立志献身医学事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使新制定的课程标准更加人性化、规范化,弥补了既往标准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职业道德情操培养的缺陷,给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新的理念和生命力,使培养的学员真正做到德、智全面发展,以适应国际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
课程标准性质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其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前提,为其具体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计突出以学员为中心,立足五年制临床医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强调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科学安排各类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办法,适当引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学科进展,保证课程教学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创新性[4]。理论课按照器官分为耳、鼻、咽、喉、气管食管和头颈五大教学板块,每个板块结合解剖生理和疾病进行教学,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讲授重点,将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作为一般了解内容,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作为重点内容,适当讲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前沿理论和技术,并适当介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常用英语专业词汇,鼓励开展双语教学。教学实施过程中更注重人性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教学,注意诱导、培养学员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正确、规范的临床思维方式和治疗技能。以提高学员的临床素质为教学目的,辅以传授本学科疾病的诊治知识,缩短学员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使学员具备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课程标准力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更新、拓展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基本理论教学,而是把临床教学、前沿专题讲座、读书报告、网络课程等内容纳入课程中,丰富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的内涵。课程教学以提高学员的临床素质为教学目的,注重对学员的基本理论、临床分析和处理能力的考察,在学习评价、成绩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客观评价,为教学积累经验。
4 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进行认真的优化和组合,注重“军、新、用”。“军”指突出军事卫勤准备需要,突出部队卫生干部第一任职岗位需要,选择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诸器官创伤作为重点讲授内容,使每位学员掌握战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强化了为军服务特色。“新”是指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鼻内镜外科和人工耳蜗植入的新内容。“用”是指多练,注重学以致用,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在见习中根据我科门诊量大的特点,安排学员到门诊学习,使学员能够见到较大量的常见病,结合带教教员的讲授,增加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训练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在以上教学内容上的优化和组合,现行课程标准满足了临床医学和军事医学培养目的和要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
5 教学环节与方式的改革
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是制定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5-6]。在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上,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三大部分。设计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理论教学,共30学时,通过教学使学员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第二部分:见习教学,时间为1周,使学员见到较大量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患者,结合带教教员的讲授,进一步巩固学员对常见病的认识,并增加学员对一些少见病的初步认识;第三部分:实习教学,时间为2周,使学员熟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房工作常规,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原则,了解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手术方法。在理论课授课当中,根据不同专业学员的特点,适当的采取专题讲座等形式,给学员讲授新知识、新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进一步拓宽学员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认识,并通过教员结合临床病例的讲解,提高学员综合分析和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宏观上把握和鉴别的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及教为学服务。组织开展培训,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灵活性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如将案例式、PBL教学、启发式、对比分析法、师生易位互动教学等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吸引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7]。如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要“留给学生的应该是问号,而不应该是句号”。知识固然宝贵,而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通过案例式教学,特别是将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结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特点,在继续坚持内镜技术在耳鼻咽喉教学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内镜方面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网络资源的制作,将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紧密结合,使教学更形象化。在见、实习期间,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到各内镜室轮转,使耳鼻咽喉难以窥见正常及异常病变直观化,解决耳鼻喉疾病实习直观性不强,学员难以理解的问题。
6 重视网络课程教学,实现学员自主学习
既往在网络教学的建设上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教研室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网站建设于2006年,虽然起步较早,但存在网络教学资源较少,资源比较陈旧,更新不及时等不足之处,而且专业网站挂靠的是地方网络,学员和教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在新课程标准和“为教学服务、为军服务、为民服务”目标的指引下,近五年我们教研室对信息资源、软硬件环境等进行改进,专业网站和网络课程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专业网站共有九个一级栏目,近70个二级栏目,内容丰富多样;网络课程建设分为六章,分别是绪论、鼻科学、咽科学、喉科学、气管食管及颈部科学、耳科学,共38节。教材库中包括每位教员课程讲授章节中的视频教材、网页教材、电子教案及相关章节的扩张模块。学科专业网站和网络课程实现了以教学相关内容为主体,从教学内容上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由于学科专业网站和网络课程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尚时间较短,教研室在应用学科专业网站和网络课程促进学员学习方面仍相对欠缺经验。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中,教研室将在网络课程实现学员自主学习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一方面对其不断进行补充、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拟建立网络课程学习评价机制,在探索中不断优化网络课程的相关要素,对网络课程与学员互动的形式进行进一步设计,使之真正成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的有效辅助教学内容和手段。
7 考试方式的改革
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作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客观指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突破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束缚才有成功的可能。因此我们依据课程标准中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对学生的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在教研室内部实行了教考分离,减少背诵性的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再安排考前复习,以督促学生加强自学。同时,开展了网络课程教学,鼓励学生网上答题,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并记入最终的考试成绩。考试后教研室全体教员集体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对学生普遍掌握不好的试题进行仔细分析,以利于今后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正。
总之,通过本专业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坚持以课程标准要求为指导,在既往20余批五年制临床专业学员的教学中,教学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在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前提下,启发学生树立科学的临床思维,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关注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兼顾人文精神的养成,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张群芝.课程标准下临床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1(5):105.
[2]赵大庆,邱建华,乔 莉,等.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 提高军队院校国际竞争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13-16.
[3]杨柳清.高职医学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三个支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79-80.
[4]胡生梅,史 莉,武小樱,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实践[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11):131-133.
[5]潘华英,郭小仪,石 慧.医学类化学课程标准的定位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125-126.
[6]吴 静,张鹏程,王建国.医学物理学课程改革的关键[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6):599-600.
[7]赵彦艳.医学遗传学PBL教学模式初探[J].国际遗传学杂志,2008,31(4):4-5.
Orient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 of Otolaryngology-Head-Neck Surgery in the Five-year Clinic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ZHAO Da-qing,QIU Jian-hua,QIAO Li,LU Lian-jun,DENG Zhi-hong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Xijing Hospital of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 of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in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al education is important for our teaching and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and useful medical staff.In order to mak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we searched fo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s of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under the teaching target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of our university.
curriculum standard;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teaching reform
G642
A
1006-2769(2012)05-0996-04
2012-03-27
赵大庆(1969-),男,陕西咸阳人,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及教学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