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市化研究综述*
2012-08-15何镇宇
何镇宇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人口城市化研究综述*
何镇宇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近年来,人口城市化研究进程不断深入推进。人口城市化内涵的研究已经从重视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向关注人口城市化质量转变,因此城乡划分标准、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及对统计数据的修正和解释方法等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反映出人口城市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因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是人口城市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
人口;城市化;综述
人口城市化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许多年来,众多学者对人口城市化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面较广,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将对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然后从人口城市化的内涵、人口城市化水平测度、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人口城市化与农民工、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的角度进行归纳,以有助于开展后续的研究工作。
一、人口城市化的内涵
人口城市化内涵研究主要体现在人口城市化的界定上。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层次上界定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的特征是农村人口比重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相对增加,第一产业人口相对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相对增加的过程;城市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地域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非农化过程(李辉,2003)。[1]学者们的界定表明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人口比重,就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近些年来,人口城市化内涵界定的变化新趋势是:人口学所说的城市化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的一个地理迁移现象和过程,最终导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结果(何念如,2005),[2]人口城市化水平是比较城市化的最基本尺度(宋丽敏,2007),[3]人口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周小刚,陈东有,2009),[4]人口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城市居民特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周艳萍,2011)。[5]因此,人口城市的内涵从关注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发展到人口城市化质量的问题。
二、人口城市化水平测度
人口城市化的文献中对人口城市化水平的衡量一般采取单一指标,即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或者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文献中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单一指标法最常用的是人口指标法,即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或者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而在复合指标法中,人口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或者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关于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水平人口指标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类。第一,构建公式根据非农业人口或农业人口等数据测算出人口城市化水平。李文溥、陈永杰(2001)提出了利用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和非农业人口比重推算总人口中城市化人口的比重。[6]王维国、于洪平(2002)提出区域城市化水平等于区域城市化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区域城市化人口由区域非农人口和修正后的区域农业人口构成,对区域农业人口修正的方法是根据农业人口的农村家庭支出购买率、农村家庭收入非农率及折算系数测算出区域农业人口城市化系数对区域农业人口进行修正。[7]朱龙杰(2008)以区域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比重为基础,利用王维国,于洪平(2002)提出的“区域农业人口城市化系数”及有关估计参数对区域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定。[8]第二,以城镇人口比重衡量人口城市化水平,并对城镇人口比重数据进行修正。城市化水平最直接的反映指标就是人口城市化水平,综合的城市化率应该是城市非户籍统计的隐性城市人口,与同期以户籍统计资料计算的城市化率相加(信春霞,2002)。[9]由于我国市镇设置标准和行政管辖范围的多次变化,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相应变化多次,为了具有可比性,因此需要对城镇人口比重数据进行修正。周一星、于海波(2002)采用联合国法,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进行修补,并以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镇化水平。[10]由于市镇非农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以采用市镇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水平指标作为标示不同年份城市化水平特征的指标对理论值进行再次修正(周一星、田帅,2005)。[11]对于2000年后新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下的城镇人口数据及人口城市化水平,存在不同的观点。林坚(2010)根据联合国法进行计算,认为2000年——2005年全国城镇人口、人口城镇化率的统计公布结果可能比实际值偏低。[12]王放(2011)认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市、镇人口统计口径过大,将人口密度超过1500人/平方公里的市辖区全部划为城区,把大范围的农村地域和大量农业人口划入城市和镇的范围中,使得所统计的城镇人口中包含大量的农业人口,而高估了城镇人口和城市化水平。[13]综上所述,如果以非农业人口比重衡量人口城市化水平,存在户籍登记之外的流动人口的估算问题。如果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就会存在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之前和之后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不能进行直接比较的情况,以及存在城乡划分的规范问题等。
三、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
在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中,一般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或者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以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几个参数来衡量经济增长,以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或者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情况,然后研究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相互作用的情况,或者研究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或与某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的作用情况,计量分析采用动态计量分析的方法,或进行主成份分析和相关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分析等。研究的结论存在3种观点。第一,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显著相关。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高度相关性(吴云龙,2004),[14]与人均GDP、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黄宇慧,2006),[15]我国已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经济规模的大小、增长速度的高低以及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不同是导致城市化动态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李玉江,2006),[16]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实力要素、社会发展要素和消费要素显著相关(朱传耿等,2008)。[17]湖南省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口城市化在促进湖南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韩峰,廖进中,2009)。[18]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城市化实证研究表明人口城市化水平与总体经济增长要素和城市社会发展要素相关显著(张玲等,2011)。[19]傅莹(2011)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我国的经济增长,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数据表明城市化也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二者具有双向互促关系。[20]第二,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联度低。邓德芳(2009)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新疆北疆15个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北疆城镇区域各城镇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口规模、乡村从业人员数、农作物耕作面积的关联度很高,与GDP、人均GDP、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低。[21]第三,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对人口城市化水平的作用在长期和短期是不同的,而人口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作用也不明显。刘庆和,刘岸东(2004)对贵州1978——2002年期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22]与封华(2008)对陕西省1978——2005年期间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23]一样: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有利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短期里,这两种因素对于人口城市化的作用相当有限。另外,人口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反馈作用也不明显。湖北省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因果关系不显著,短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提升人口城市化水平作用有限,唯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才能有效促进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熊艳喜、李波平,2011)。[24]综上所述,实证研究的结论与所研究的区域和范围有一定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它们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四、人口城市化与农民工
农民工的市民化是人口城市化的较高级阶段,是人口城市化深入推进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人口城市化的目标之一。农民工城市化化研究的重点是农民工城市化的障碍分析和推进市民化的措施,以及农民工市民化实证研究。第一,农民工城市化的障碍分析和推进市民化的措施。农民工是在特殊的制度遗产和渐进性改革模式下出现的城乡人口转移现象,农民到市民的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不是同步和彻底改变的。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认识偏见、政策排斥、制度抑制和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等多重障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从农民工的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三个进程环节着手(刘传江,2006),[25]改革或取消户籍制度并不会引发预期中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只有实施一系列旨在提高农村人口对城市生活满足程度的改革才能促进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岳立,张钦智,2009)。[26]刘爱玉(2012)认为农民工市民权的缺失表现为非正规工作、社会保障的有限性与不平等性、政治参与和利益代表不足、家庭分离的居住形式、平等教育权的缺失。因此,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民工的市民化予以高度重视,对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定位、路径安排等要有整体性的规划与布局,要改革现行的社会政策体系,而不仅仅是考虑改革户籍制度甚至取消户籍制度本身,要让农民工获得足够的收入并拥有支付城市生活费用的能力。[27]第二、农民工市民化实证研究。张斐(2011)的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性别、年龄、是否具有务农经验、是否是独生子女对于市民化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而家庭因素,如打工期间是否与家人同住、父亲是否在外打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新生代农民工主观认知层面的自评经济状况好坏以及对城市的归属感是影响其市民化水平的显著变量。[28]杨英强(2011)研究表明:增加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创新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主要着力点。[29]
五、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
关于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的研究,学者们采取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4类。第一,R/s统计检验方法。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趋势受长期变化、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采用R/s统计检验方法,选用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项综合集成预测模型的拟合误差比单一模型计算的误差小(冯利华,2002)。[30]第二,基于Logistic修正模型的预测。修正的Logistic模型预测方法是对Logistic模型进行修正,推导出测算区域人口城市化水平修正的Logistic模型。对人口城市化预测过程是根据城乡人口增长率原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城乡人口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模型,由城乡人口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模型求解城市化微分方程,然后对人口城市化进程进行趋势分析,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的实际状况(白先春等,2004)。[31]联合国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开发了两种预测城市化率的方法:罗吉斯特表法和城乡人口增长率差法。在预测人口城市化水平时,当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受到开发政策等条件影响或者需要预测经济计划中达到某一城市化水平的情况下,罗吉斯特表法具有独特性和有效性;城乡人口增长率差法只需知道现在的城市化水平以及城乡人口比,而且假定城乡人口比呈指数增长符合城市化发展规律,模型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宋丽敏,2007)。[32]第三,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预测。动力学的仿真方法是把多种因素在同一个系统中进行研究,应用仿真模型来拟合和预测。李晋玲,刘人境,贺柯柯(2007)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陕西省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系统模拟结果与陕西省人口城市化发展状况基本一致。[33]第四,基于新陈代谢GM(1,1)模型的预测。新陈代谢GM(1,1)模型比较适用于具有较强指数规律的序列,所以对人口城市化水平近似指数的高速发展阶段进行预测的效果较好。白先春,李炳俊(2006)建立了新陈代谢GM(1,1)预测模型,所建模型通过了精度检验,其预测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发展的实际情况。[34]石留杰等(2011)根据马尔可夫链适用于长期、数据序列随机波动大的模型的特点建立了耦合的GM(1,1)-Markov预测模型,实证了GM(1,1)-Markov模型较传统GM(1,1)模型预测精度要高,并预测2009年—2015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35]
六、结束语
近年来,人口城市化研究进程不断深入推进。人口城市化内涵的研究已经从重视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向关注人口城市化质量转变,因此市民特征、城市福利和农民工问题逐渐引起重视。人口城市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对于特定地域的研究将更具有应用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人口城市化,因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是人口城市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
[1]李辉.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J].人口学刊,2003,(6): 51—52.
[2]何念如.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1979-2005)[D].上海:复旦大学,2005.
[3]宋丽敏.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7.
[4]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142—148.[5]周艳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6]李文溥,陈永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结构偏差[J].中国人口科学,2001,(1):11—12.
[7]王维国,于洪平.我国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度量[J].财经问题研究,2002,(8):56—59.
[8]朱龙杰.区域人口城市化水平测定与趋势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5):112—113.
[9]信春霞.中国人口城市化率的深层次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6):39—45.
[10]周一星,于海波.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镇化水平修补的建议[J].统计研究,2002,(4):44—47.
[11]周一星,田帅.提出在以五普数据为基础修补分省城市化水平数据[J].统计与决策,2005,(12):11—12.
[12]林坚,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动省际差异分析——基于统计数据的校正和修补[J].城市规划,2010,(3): 48—56.
[13]王放.市镇设置标准及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J].人口与发展,2011,(2):82—87.
[14]吴云龙(2004).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4.
[15]黄宇慧.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3):87—91.
[16]李玉江,陈培安,包玉香.我国人口城市化区域发展静态与动态比较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9.
[17]朱传耿,孙姗姗,李志江.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与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08,(1):13—23.
[18]韩峰,廖进中.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湖南省的实证检验[J].西北人口,2009,(2):1—7.
[19]张玲,师谦友,牛媛媛,曹双庆.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 41—46.
[20]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21]邓德芳.新疆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城市化过程、机制及趋势[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2]刘庆和,刘岸东.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与人口城市化——贵州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04,(4):69—72.[23]封华.人口城市化因素的计量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1):59—62.
[24]熊艳喜,李波平.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与人口城市化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9):125—129.
[25]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10):5—12.
[26]岳立,张钦智.农村的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基于户籍制度的视角[J].经济问题,2009,(3):63—66.
[27]刘爱玉.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12—118.
[28]张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11,(6):100—109.
[29]杨英强.农民工市民化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6):90—94.
[30]冯利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统计预测分析[J].城市问题,2002,(5):11—13.
[31]白先春,凌亢,郭存芝.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统计分析[J].统计研究,2004,(1l):24—26.
[32]宋丽敏.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5—119.
[33]李晋玲,刘人境,贺柯柯.陕西省人口迁移与人口城市化系统动力学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4—50.
[34]白先春,李炳俊.基于新陈代谢GM(1,1)模型的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3):40—41.
[35]石留杰,李艳军,臧雨亭,戴晓明,张妩娜.基于GM(1,1)-Markov模型的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648—650.
(责任编辑:邓京岚)
Abstract:More studies o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have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focusing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urns from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ratio to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Therefore the standard of urban and rural division,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lead to the impact of urban population statistics caliber changes,the correction of the statistical data well as the renewal of its research methods,which reflect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has a strong geographical feature.For this,the study on the regional population problems will be a new trend for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Key words:population,urbanization,review
Review on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HE Zhen-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unnan RTV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223)
F291
A
1009-4814(2012)02-0053-04
2012-03-04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YB201123)
何镇宇(1973-),男,云南蒙自人,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