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

2012-08-15董正华史传道李永峰第五永长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2期
关键词:国医实验班临床

宋 健,董正华,史传道,李永峰,第五永长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

高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

宋 健,董正华,史传道,李永峰,第五永长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实践经验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非凡的贡献,目前,我国中医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能培养合格的中医高等人才、传承和发扬中医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者对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教学改革中突出“1个结合、2个强化、3个提高”的特色,积极探索适用于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中医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但是,由于医疗模式、医学发展和教育变革的多重冲击,中医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2]。作者对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陕西省教育厅于2007年批准设立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改项目之一,我校实验区工作已连续开展4年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于2010年12月顺利通过陕西省质量工程的检查验收,收到了检查验收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1 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色以及改革思路

1个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优势相结合;2个强化——强化中医基础理论、强化中医临床技能;3个提高——提高对中医的热爱程度、提高中医理论水平、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2 具体实施计划

在学生大一的第一学期末,通过遴选择优选拔学生组班。组班后进行5个学期的中西医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并配备高年资教师作为理论指导教师;第四学年进入附属医院,遴选学验俱丰的高年资中医师作为临床导师,与学生结成师承关系,随师临床;第五学年进入三甲中医医院实习,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

具体将改革的思路和特色贯穿在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中。

积极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校园文化。以古代名医命名校园道路,用中医名言和方剂歌诀装点校园墙壁、道路背景,在附属医院建立中医文化长廊,营造浓郁的中医文化育人氛围;充分利用“国医文化博览园”资源,对学生进行中国医学史、陕西中医学院校史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医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细心选苗、精心育苗。首先从“挑选优质种苗”开始,遴选实验班学生,尤其是对有家族中医氛围的学生优先选拔。优先选择中医专业思想稳定、有信心和决心为中医事业奉献、不离不弃、为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奋斗终生的学子为重点培育的“优育之苗”,保证人才培养成果的“钢性稳定”和社会持久效应。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调动并集中全校中医相关系部的教学力量,遴选各学科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骨干教师为实验班授课,每学期末召开下学期实验班上课教师说明会,解析实验班的办班理念、培养目标和授课要求,尤其强调中医前景的正面引导,鼓励教师大胆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精心育苗,为人才成长供给丰厚营养[3]。

实施双阶段导师制、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在二年级实验班学生中配备有理论导师,在四年级学生整体搬迁至附属医院进行后期的临床实践教学,并配备有临床指导教师,选择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中医信念坚定、热爱中医教育事业的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作为理论导师,加强学生在校理论课程的学习与指导,导师与学生形成配对指导关系,进行“双阶段导师制”,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启发科研思维;随师应诊、早期接触临床[4-6]。

大胆改革、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大胆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积极开展了问题导入法、病案切入法、师生交流互动法、参与式教学、病例示范教学及模拟病人等教学方法改革;尤其是在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原有的见习、实验课程基础上,加入病例示范的教学环节,既降低了临床见习的教学成本,又提高了学生见习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临床诊治技能[7-8]。同时积极鼓励任课教师总结实验班教学改革经验,撰写发表教学改革论文。

开展名医名师系列讲座、传承中医。举办“名医名师系列讲座”和“博士-本科生互动”等 活动,接受榜样的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先后邀请国医大师张学文、高年资名医名家杜雨茂、吕兰熏、殷克敬、张登本、郭诚杰、朱长庚、李新民、邵生宽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邓中甲等平均年龄76岁20人次的知名教授做学术讲座,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国医大师、高年资名医和博士的高尚品质和刻苦学习精神,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了解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巩固专业思想,接受榜样的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同时开展博士-本科互动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旁听在我校召开的各级各类学术会议以及继续教育项目。让学生了解中医现代研究的前沿,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献身传承发展中医事业的信心。

实行中医经典理论考试、夯实中医理论功基。创先实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营造“读经典,做临床”氛围。为了加强学生对中医经典医著的学习和掌握,夯实中医基础,制定了《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实施方案》,组织编写了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学习手册,在全国创先实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合格者颁发中医经典理论等级通过证书。“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不仅促进了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而且在学生中营造了浓厚的“读经典”氛围[9-10]。

贯彻“早临床、多临床”思路、实行名医名师临床带教。依托我校“国医大师”、“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名老中医”,积极联系我校第一第二附属医院的名老中医工作室、校医院国医堂以及离退休处的金秋门诊部等多处医疗实践基地,积极推行“3+2”教学模式,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大临床实训和见习课学时,同时对第四学年临床提出了跟师要求,制定了跟师临床考核细则,印发《第四学年早期临床实践考核记录册》,而且已经成功推广中医专业和骨伤专业非实验区学生也早期进入医院。

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不仅为了培养具有牢固专业思想和精湛临床技艺的高级中医专门人才,同时加强学生文艺、体育、人格品质的培养,尤其重视心理健康,通过组织、参与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得实验班的学生全面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国医大师,感受国医大师榜样的力量,我们收集编印了全国首届30名国医大师有关资料,供实验班学生参阅,将大师的教导作为学习中医的左右铭。实验班学生主办校内杂志《轩墀》《萌溪》已经连续出版2期,不但巩固了学生们的专业思想,同时锻炼了其组织协调的能力。

3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3.1 取得的成绩

遵循“理论与实践俱重、继承与创新并举”的理念,提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一个结合、两个强化、三个提高”为特色,实行1,2,2分段培养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改革举措,在全国中医院校率先推行“本科生双阶导师制”,并率先实施“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探索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新模式,确立了“理论精、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临床实用人才培养目标。

3.2 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周期长,远期效果难以在短期内客观评判。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作,而且效果显现需在长远以后,目前难以完整评估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效果,仅只能对于前期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断缺,制约工作的广泛开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投入。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断缺,以及诸多环节协调配合,制约工作的长久深入开展。

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负担。在医学院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习任务十分繁重。通过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对于教师要求更高;学生的学习任务同时也在加重,如开设《难经选读》、《疑难病辨治思路》、《中医思维方法》、《中医文化导论》、《伤寒论思维与辨析》等课程就是在修订培养方案中新增加的课程,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等都大大增加了老师和学生负担。

4 结语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设立是我校,也是中医临床医学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期通过对中医高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中医基本功、临床技能等各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出“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高水平中医临床实用人才,从而探索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新模式,做好中医药的传承事业,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持久健康发展。

[1]崔晓萍,董正华,史传道.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7,26(6)32 -33.

[2]王新陆.实施基因工程 培养传统型中医人才[J].中医教育,2010,29(3):1 -4.

[3]董正华,崔晓萍,史传道.提高中医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670 -671.

[4]董 盛,董正华.中医临床专业实行本科导师制探析[J].光明中医,2009,24(4):773 -774.

[5]李 敏.对中医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4.

[6]包海燕.关于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中现存问题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2):219-221.

[7]王 东.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861 -863.

[8]胡文有.对中医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7):254 -256.

[9]董正华.强化经典课程教学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9 -11.

[10]赵 娴,董正华,崔晓萍.培植中医文化根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54,669.

G642.0

A

1006-2769(2012)02-0245-03

2011-12-12

宋 健(1978-),男(汉族),陕西蓝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工作于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从事《中医内科学》《温病学》的教学临床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国医实验班临床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