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例恙虫病的临床分析
2012-08-15刘丽,王凌
刘 丽,王 凌
(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个旧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云南 个旧 661000)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系由恙螨幼螨叮咬人体后导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多系统的损伤。潜伏期约4~20d,(一般为10~14天)[1]。皮肤焦痂是本病的特征。发病同时可有头痛、四肢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肝功能损伤,心肌损伤,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障碍。在重笃病例,脉率增加,血压下降,出现谵妄,昏迷及肌肉抽搐,间质性心肌炎,呼吸衰竭。[2]本病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与地区性,一般情况下多发生在每年的6~8月,云南因气候温暖,全年均可发病。但是,由于该病的皮疹比较隐蔽,若不仔细体检,临床上易漏诊、误诊,延误了最佳的救治时机,最后可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因此,熟悉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并及时给予治疗,将大大改善病人的预后。现将呼吸科近3年来收治恙虫病76例病人的临床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
临床资料 76例恙虫病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45例,年龄:16~70岁;农民占72例,7~9月发病最多,有70例,其他季节6例。全部病例均有发热,T:39℃~43℃,有典型焦痂65例;伴头痛49例;腹泻10例;发热时间最长20d,最短4d;咳嗽29例;淋巴结肿大12例;脾脏肿大18例;精神症状9例;肺炎或伴胸腔积液29例。辅助检查,PLT降低52例,其中最低仅24×109/L 5例;WBC降低4例,其中最低2.4×109/L。76例均有肝功能损害、心肌酶升高及CRP升高;低蛋白血症51例;凝血3项异常65例;血沉升高57例;全部病例血培养阴性;肥达氏反应及外斐反应阴性。
治疗效果 病例一旦确立,即使用氯霉素,其中联合:多烯环素60例,左氧氟沙星31例,头孢曲松22例,复方新诺明8例。使用氯霉素发生溶血性贫血1例,后改用多烯环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溶血停止,临床治愈。
治疗1d体温正常11例,2~3d,39例;3~6d,25例;除1例于入院2h即死亡外,其他住院时间最长29d,最短4d,平均9.7d。
讨 论 恙虫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多系统的损伤。由于恙虫病的焦痂比较隐蔽,实验室检查又缺乏特异性;给恙虫病的确诊带来了困难,延误了最佳的救治时机。本文旨在通过对本地区3年多来收治的76例恙虫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恙虫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率。我们认为,夏秋季节,对于来自农村的发热病人,问病史要详细,全身体格检查仔细寻查焦痂非常重要;一旦发现焦痂或破溃、结合外出作业史,则恙虫病的诊断即可成立。如果化验资料发现肝功能损伤,心肌酶升高,低蛋白血症,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同时排外伤寒、艾滋病等发热性疾病后,则应高度警惕恙虫病。在知情同意,充分医患沟通交流签字的前提下,对高度怀疑恙虫病的患者可以临床诊断性使用氯霉素治疗。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本组资料显示,服药后体温大多在1~2d内降至正常,仅有少数危重病人6d以后才退热;配合多西环素疗效较好。病人一旦确诊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加强护理,补充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保持大便通畅。高热时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对危重患者及发生脑膜脑炎的病人,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救治。
[1] 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5.
[2] 张立伐.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