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狮”文化

2012-08-15姜喜平

武术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龙狮舞狮年鉴

姜喜平 黎 宇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广东 罗定 527200)

“醒狮”文化

姜喜平 黎 宇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广东 罗定 527200)

2006年“狮舞”作为民间舞蹈列入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狮舞包括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狮子、广东醒狮。广东醒狮指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的舞狮活动。文章通过田野调查法对广东省的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的醒狮历史文化进行阐述,并走访多名民间艺人和“醒狮”专家,发现“醒狮”存在发展不均衡,其主要原因为:风俗各异、经济状况、部门重视程度不同。

醒狮 舞狮 文化

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18号文件,其中狮舞是第三部分民间舞蹈之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多是最为濒危、最需抢救保护或者正在开展和已经取得显著保护成果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强调,“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广东醒狮是狮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佛山市、广州市、遂溪县的舞狮文化。

1 广东省“醒狮”文化

广东民间舞蹈丰富多彩,道具舞所占比例最大,多使用动物模具,摹拟各种动物的形貌和习性,表现尚武爱美的追求,其中狮舞和龙舞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狮舞按地区分为南狮和北狮,南狮又称为醒狮。广东省也是我国“醒狮”活动中发展较好省份,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例如:佛山狮额高枕立,面粗眼大,面颊饱满,阔口明牙;中山狮头扁如鸭,勾鼻短须;鹤山狮小巧玲珑,光彩夺目;乐昌狮状似青蛙;惠来狮状如老虎。1957年广东农村出现了体育活动十分活跃的景象,建立合作社体147个,武术、游泳、舞狮等民间传统项目甚为活跃4。据《广东省志·体育志·民间、民族传统体育》记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广东舞狮门派很多,很难统一、协调。当时中南局书记陶铸曾叮嘱广州市总工会要把广东工人醒狮组织起来,丰富文化生活”。建国后不少单位开始自己组建醒狮队,随着武馆的兴起,他们利用“醒狮”活动吸引群众,自立门户,各立帮派。文革期间,广东民间“舞狮”文化受到了迫害,“舞狮”被当成封建糟粕被禁止取缔,民间“舞狮”活动被迫中止。20世纪80年代起有些地方有醒狮会,武馆或醒狮会都组织醒狮队,出队时醒狮在前,锣鼓在后。随着改革开放,20世纪末广东省民间“醒狮”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据《广东年鉴1999·群众文化》记载:“1998年度,广东省文化厅经过严格评审,命名了第二批26个‘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其中就有番禺市沙湾镇沙坑醒狮艺术之乡和东莞市长安镇醒狮艺术之乡。据《中国体育年鉴·2000》记载,1999年4月全国龙狮精英赛在重庆市体育馆举行,有8个单位的12支舞龙、舞狮(南狮、北狮)代表队,220名运动员参加。在“南狮”比赛中广东省南海代表队获得第一名、广东省东莞代表队获得第二名、广东番禺代表队获得第三名。1999年6月下旬,东莞市虎门白沙醒狮团在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国际)醒狮汇艺节”中,击败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和北美地区的竞争对手,一举夺得该次大赛的最高奖——“金狮奖”。随后,东莞市虎门白沙醒狮团接受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和赛会的委托邀请,先后到温哥华、魁北克和太阳港城(新加坡)作公开表演,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21世纪初“南狮”文化在广东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0年1月,广东省龙狮运动协会成立,各地的龙狮运动协会也相继成立。随后出台了《广东省龙狮运动协会团体会员办理申请的通知》、《传统南狮竞赛规则》、《广东省龙狮运动教练员、裁判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各地龙狮运动组织有章有序的开展。2001年在广州市举行的九运会开幕式上,有400多头省内的南狮进行表演。《广东年鉴2003·文化》记载:“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组织中山、湛江两地组队参加了由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湖北省荆门市人民政府于10月份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醒狮邀请赛’,中山市醒狮队获得金奖、湛江市文车队获得银奖”。为推动民间“醒狮”活动的快速发展,广东省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全省龙狮大赛。

广东省体育从原来的县级逐渐向乡镇转移,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的作用,开展舞狮等活动。据统计,广东省其他地区,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舞狮活动发展很快,1987年电白县的舞狮队到有关部门登记的就有462个,共计24211人(还有许多没有登记的),同时还成立了电白县醒狮协会;1990年南海县拥有1800多支醒狮队,仅大沥镇在1990年“元宵生菜会”上,就有500支舞狮队参加。广东省醒狮文化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文化内涵、技术特点影响深远,下面以佛山市、广州市、东莞市为代表分别进行介绍。据记载:佛山市是醒狮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俗;广州市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方,受经济状况的影响,醒狮运动发展较快;东莞市是国家命名的首届醒狮艺术之乡,醒狮活动发展较好。三个地区各具特色,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南狮风格。

1.1 佛山市“醒狮”历史

余婉韶著《佛山秋色技术》记述,从西晋至明朝中叶,“醒狮”一直是民间辟邪、庆祝、自娱自乐的游艺活动。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与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和湖南朱仙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当时佛山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以武术、舞狮为主。据《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明代初期,佛山镇已经有专门制作舞狮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在佛山镇附近墟集、村落,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必定出动舞狮助兴。其后,这一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逐渐遍及整个广东、广西地区”。明朝后期到清朝,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佛山市民间“醒狮”的种类、范围都在逐步增加。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舞狮表演是“狮子大头佛”,取材于唐代石雕狮子。清朝光绪年间,金鱼塘武馆老教头创造了一套表演程序,整个套路均以舞蹈为主,中间夹杂着武术动作,增加了双人舞、幼狮舞,显得更加活泼可爱。

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冼宝干编撰的《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记载:“五斗司光绪三十三年呈报农工商部实业品汇册载,‘狮子行’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定购,多在石头铺”。由此可见,在光绪之前,佛山就有精良的醒狮器材了。在清朝乾隆期间“醒狮”活动较为盛行。清代至民国时期,许多武馆都设有狮会。建国后,以行业、工厂单位组织的群众业余醒狮队遍及城乡,成为群众喜爱的业余文娱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每当节日、庆典、秋色盛会都常有醒狮表演。佛山“醒狮”会馆林立,据老艺人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佛山醒狮空前兴盛,主要分为两派:一是“社”字派,以黑狮和七星鼓为标志,由梁细苏、吴加师傅(蔡李佛拳术的传人)教授,属下有鸿胜馆、大成馆、民乐社等分会(馆);二是“义”字派,以红狮和三星鼓为标志,由游德、彭南(黑面南)师傅(太极洪拳的传人)教授,属下有致义、群义、聚义等分会(馆)。佛山“醒狮”造型夸张,结构灵活,下额、耳朵和睫毛可活动;鼓点有三星、五星、七星之分;行进表演以跳跃、腾转、登高为主。现在,佛山市每年迎新的传统节目都离不开“醒狮”表演,并且“醒狮”水平日益增加。佛山南海县各镇醒狮表演十分活跃,仅1900年春节各镇举办的“醒狮生菜会”就有1779头“狮子”,21037人参加。《广东年鉴2000·群众文化》记载:“‘佛山醒狮’被定为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的3个节目之一,并被评获‘国庆游园演出组织奖’。”其中,佛山南海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龙舟、舞狮运动之乡”。佛山市石湾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舞狮之乡”称号。

黄志远、许国勋在《试论新时期龙狮运动的发展模式—着力构建和谐“小康体育”》中记述,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市南海区8个镇有451支龙舟、龙狮团;龙狮2500多头。每年举办大小赛事60多次,参赛运动员约3000多人,观众多达100万人以上。2002年10月,佛山市南海区被“中国龙狮协会”授予“中国龙狮之乡”称号。佛山市民间“南狮”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神、形、态俱全,是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南海盐步镇的狮子滚绣球、平洲电镀厂的高台梅花桩狮子采青和狮子走钢丝表演,把传统舞法与高难度技巧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南狮高新套路。佛山醒狮先后访问过日本、泰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1.2 广州市“醒狮”历史

广州市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广东省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对外贸易枢纽。广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乡,也是我国华侨最多的城市。广大华侨、港澳同胞大力支持家乡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积极发挥桥梁和媒介作用,为广州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州民间认为狮子是祥瑞的化身,在20世纪30年代传统节日里舞狮队有到家家户户祝贺节日的风俗。1945年8月,广州各界人民敲锣打鼓,用舞狮活动来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据《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建国初期,广州市郊区群众举行舞狮,是农村自发的娱乐活动,逢年过节和喜庆之时热闹一番,并无什么组织”。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总工会领导下,组建了一支全市性的工人舞狮队。

20世纪80年代舞狮活动,进入有组织、有规模的活跃年代。《广州杂志·体育法卫生法》记载:“80年代较有名的队有广州武术协会醒狮研究会、广州武术协会醒狮团广州醒狮队、广州工人醒狮队、广州‘三八’醒狮队、广州青年醒狮队等”。1964年10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广州几十头雄狮开光点睛,鼓声震天,场面壮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3年春节期间,广州市有60头彩狮在锣鼓喧天声中,在闹年地段表演了醒狮舞《娱乐升平庆新春》,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工人醒狮协会于1985年1月成立,是广州总工会领导的群众体育组织,总部设在工人文化宫内。按行业系统又设分会,至1990年底有行业系统醒狮队46个,会员2438名。1992年6月有骨干醒狮队41个,会员605人,编写世界首本《醒狮竞赛规则》。广州工人醒狮队曾主办过1-4届广州市工人醒狮比赛,第2届省、港、澳醒狮比赛,参加第8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开幕式、第六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和第60-72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式等,共参加舞狮表演300多场,曾赴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国进行表演,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2007年春节期间为丰富广州文化体育生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由广州市体育局主办的“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龙腾狮跃闹元宵”2007年全国龙狮大联动暨广州市传统南狮锦标赛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南门广场举行。

1.3 东莞市“醒狮”历史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大约清代,东莞民间已开始盛行春节舞狮活动了。据《东莞市志》(1995年9月版)记载:“新春佳节,喜庆日子,民间祭祀等重大活动,人们喜舞狮以示吉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莞县的舞狮活动发展较快。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全乡千余人结队“游会”三天,以舞狮为主要活动。文革期间,舞狮被视为“四旧”而停顿。20世纪80年代初舞狮活动重新发展起来。1985年东莞武术醒狮协会成立,东莞市舞狮活动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

东莞市长安镇是舞狮运动发展较好的地方之一,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各乡镇每逢春节、庆典均盛行舞醒狮。“醒狮踩高桩”是东莞市石排镇明德醒狮队在“广东省南海武术醒狮”张志华教练的指导下,在广东传统醒狮采青和踩梅花桩套路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充分发挥了醒狮道具的特有功能。

1997年1月长安镇龙狮运动协会成立。1997年3月,欧亚第四届舞狮邀请赛中,东莞市长安镇街口醒狮队代表中国参赛,获得冠军。1998年12月,长安镇组织十二支醒狮队共68头醒狮、2条舞龙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康乐年华》百狮贺岁节目的拍摄活动。1999年4月“99全国龙狮精英赛”,长安镇街口队获得南狮高桩亚军。2004年9月长安镇成功承办了第六届广东省龙狮大赛。1998年长安镇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醒狮)之乡”。1999年成功的举办了第四届国际龙狮邀请赛。2000年2月长安镇被评为全国首届“中国龙狮运动之乡”;2000年5月,被评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长安镇政府大力支持当地“舞狮”发展,每年政府拔出一定的经费支持醒狮项目。1996年5月长安镇邀请了广州武术馆醒狮团的多位教练前来授课,10月份教练分别到各队授课,教练们根据各队队员的年龄、体质、资历、投入经费等特点,分别安排他们训练,并且各队比赛套路各不相同,对当地舞狮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 各地区“醒狮”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原因

以上三个发展较好的“醒狮”城市中,佛山市曾多次成功的举办过省级、全国以及世界性的舞狮比赛,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州是省会城市,也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在这里聚集了许多大型公司企业,是“醒狮”参加庆祝表演较多的地方。东莞市是首批醒狮之乡,当地领导比较重视,并且逐渐从乡镇、农村走向城市,形成当地独特的醒狮风格。

以上三个城市醒狮活动发展比较好,同国际间醒狮交往逐渐增多。目前国际和国内间的学术会议也在逐年增多,范围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但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上急剧消亡和流变。醒狮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足,主要原因如下:

2.1 风俗各异

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原因,有的省市喜欢舞龙,当地认为龙是吉祥的化身。历代帝王将自己称为真命天子,坐的是龙椅,穿的是龙袍,所以有的地方舞龙项目发展得很好。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也存在对鹰、虎等动物的图腾崇拜,他们也通过表演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外来的排舞、瑜伽、跆拳道等健身项目涌入我国,有些年轻人也欣然效仿。因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健身项目,经过漫长历史文化的沉积,形成当地独特的风俗文化。

2.2 经济状况

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时有这样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里改一下,经济基础决定全民健身。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群众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健身活动,买一些当地比较喜爱的健身器材。而在贫困的地方,有的家庭连孩子上学的钱都没有,那有钱进行娱乐活动!醒狮活动之所以能在广州、东莞等地广泛流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当地经济比较发达。

2.3 部门重视

目前佛山市、广州市、遂溪县的醒狮活动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鉴于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上三个地方应该是已经取得显著保护成果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地。广东省龙狮协会就坐落在广州市,对当地的南狮活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佛山市有两处设有黄飞鸿纪念馆,主要代表项目为醒狮,加上黄飞鸿电影中有关舞狮影片的影响,使得当地的舞狮项目发展得比较好。遂溪县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充分利用当地加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大力发展民间醒狮艺术及其相关行业。

3 小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许多项目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外界影响。但就广东省醒狮发展而言,比以前活动范围广了。从古代的节日庆典、游行表演发展到当前省内龙狮大赛、各种精英赛、龙狮争霸赛、全国舞狮锦标赛以及世界级舞狮邀请赛等赛事连续不断。尤其是许多公司、企业、学校庆典、比赛开幕式等活动中舞狮“助兴”表演不断,既增加喜庆气氛,又扩大市场影响,同时也给醒狮活动市场化带来了机遇。

[1]段全伟.舞狮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29.

[2]董胜美等.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2.

[3]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风俗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55、193、120.

[4]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广东年鉴1999[M].广东:广东年鉴社出版,1999.

[6]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广东年鉴2000[M].广东:广东年鉴社出版,2000.

[7]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广东年鉴2003[M].广东:广东年鉴社出社,2003.

[8]《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史·广东卷[M].学林出版社,2003.

[9]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广东年鉴2000[M].广东:广州年鉴社出版,2004.

[10]李 明.近代广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广州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广州杂志[M].广东:广州出版社,1997.

[12]广州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广州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3]东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东莞市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14]乔晓光.传统活态文化[J].新华文摘,2002(11).

On the"Awake Lion"Culture

Jiang Xiping Li Yu
(Department of P.E.and Art,Luoding Polytechnic,Luoding Guangdong 527200)

In 2006"lion-dancing"as a folk dance was by the State Department identified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which includes the Xushui lion-dancing,Tianta lion-dancing,Huangsha lion-dancing and awake l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Awake l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lion-dancing in Foshan City,Suixi County,Guangzhou County.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Guangzhou,Foshan,Dongguan about the awake lion history culture,and many folk artists and"Lion"experts were visited,the study found that"awake lion"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The main reasons are:different customs,economic status,departments emphasis.

awake lion lion-dancing culture

G85

A

1004—5643(2012)06—0096—03

1.姜喜平(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龙狮舞狮年鉴
解封迎兔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儿童龙狮》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传播学视角下高校龙狮运动的开展策略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