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

2012-08-15王海燕施俊华

运动 2012年15期
关键词:滨海旅游专业

王海燕,曹 卫,曲 进,施俊华

(1.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 湛江 524088)

理论与方法探索

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

王海燕1,曹 卫2,曲 进1,施俊华1

(1.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 湛江 524088)

培养滨海体育休闲管理的专业人才是我国滨海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对“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进行考察、论证。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滨海体育休闲管理”方向人才培养实践,对滨海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职业特征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了“1+4”的培养模式。

滨海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随着滨海休闲产业的深度开发,滨海旅游已经演绎为世界旅游的主体,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与体育紧密结合,从而形成独特的滨海体育休闲领域。旅游、体育、休闲学界的专家学者在研究该领域时,发现“缺乏与市场发展需求需高度契合的人才”是目前限制该领域发展的重要问题。“滨海休闲体育的开发离不开人才,尤其是优秀的管理、经营人才。”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是最早在这一领域进行人才培养的高校,目前已经有两届专科和两届本科毕业生,并形成“1+4”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该模式基本建构、形成原因、获得效果的分析,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建议。

1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2 滨海体育休闲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构建

2.1 培养目标和规格

2.1.1 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是某社会岗位的从业人员,必须与专业岗前培训严格区分。因此,人才培养定位一定要准确。

“滨海体育休闲管理”方向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下,培养具备滨海体育休闲娱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并熟练掌握体育休闲娱乐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的人才。涵盖了技术能力结构体系与管理能力体系,属于“管理和技术”两种能力兼收的理想模式。

由于“滨海体育休闲”初始就业多是涉水的工作环境,条件相对艰苦,如果不能为人才后续竞争储备管理知识,难免沦为职业岗位教育。人才定位既与国家相关规定不符,又无生源市场可言。因此,“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市场要求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必须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其经过一段时间“技术”工作之后,可以晋升到管理岗位。“技术”立足于现在,便于毕业之后就业;“管理”着眼于未来,就业之后的继续发展。

2.1.2 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所在,2009年广东省高教厅相续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要求各省属高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

因此,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给予市场的导向,滨海休闲体育的生活方式特点,滨海运动休闲项目设置和滨海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等因素,使其具有鲜明的滨海特色需求。将“滨海体育休闲管理”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备滨海体育休闲指导与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为:具备滨海体育休闲娱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并熟练掌握体育休闲娱乐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等实用技术人才。能在旅游业、海滨浴场、大型酒店、社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从事体育技术服务、健身指导服务、救生服务等;毕业学生还必须具备救生员及潜水教练员资格,突显滨海体育水上特色。

2.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2.2.1 前期调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之前开展以下调研工作:(1)对广东省体育局市场法规处(产业办)、海洋与渔业局法规处、旅游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市场开发处、办公室等有关处室进行调研。了解到最新的有关滨海政策、法规,高危体育项目管理办法,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滨海休闲经营管理现状等实际情况;(2)对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广东沿海湛江、茂名、阳江、深圳大、小梅沙、深圳南澳岛、汕头北山湾等滨海旅游休闲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有关滨海休闲体育经营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谈;(3)通过电话访问的手段,对广东省有代表性的滨海休闲相关管理及企业的负责人进行电话访谈及咨询,从中获取有较高可信度的资料和信息。

2.2.2 主干学科与课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包括体育学、管理学、休闲学;主干课程包括体育学概论、休闲体育学、管理学基础、旅游学原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经营管理、体育市场营销学、游泳、救生(静水救生、海浪救生)、潜水、高尔夫、健身健美、乒乓球、网球、海岸管理等课程。

2.2.3 培养方案的确定“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先在体育学、休闲学、管理学、滨海休闲产业、滨海休闲体育等学科领域的课程里面,收集200多门专业课程,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格式划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教学实践环节5部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召开专业论证会,邀请体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休闲学、行政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这200多门课程中,采用德尔菲法遴选与补充,最终确定40多门课程,作为“滨海休闲”人才培养的课程。

因此,本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次论证,是综合学科发展规律、学术经验指导作用、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区域特征、办学条件以及社会需求等情况而定。

2.2.4 课程体系及其比例课程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表现了学科和课程的紧密联系,是按照一个或多个学科教育专门方向组合而成的课程集合,或由较小的学习单元组合而成的集合。针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较为普遍,一般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构成。课程体系确定之后的关键问题是课时比例,其中包括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的宏观比例,各科目、项目之间的微观比例。众所周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程度与教学时数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因此,对课程宏观比例与微观比例的控制,实际上是教学资源分布的体现,对人才的能力体系起决定性作用。

为凸显人才培养的“滨海”特色,水上特色技能处于核心地位。专业课程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种类型,学科与术科宏观比例各占50%,术科开设共开设18个项目,水上项目群与专项训练(水上运动)课程比例占术科的44%。

2.3 人才培养执行过程的特点

2.3.1专业特色教学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一般采用集中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师资优势,管理、旅游、经济等学科的课程聘请经济管理学院高职称、高学历的老师担任教学。在专业特色课程群的教学方式特点突出,主要有3点:(1)时间跨度长。从大一到大四,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每一学年都安排有水上课程。(2)课程性质多样化。从专业基础课(游泳),到专业限选(专项训练),专业任选课(海浪救生)均有开设;由此形成以水上为特征的课程群,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凸显专业特色技能。(3)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紧密联系。救生、海浪救生、潜水等课程都安排专门的课程实习,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人才的应用能力。

2.3.2 合作学习模式特点由于游泳、救生、潜水等涉水项目的特殊性,国家劳动保障部将其作为高危行业,在行业服务的实际操作中,为确保服务对象安全,多是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完成培训与指导工作。为使先进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在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均按照行业的职业鉴定标准确定人数,一个自然班配备2~4名专任教师合作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与该项目相关的知识技能、职业鉴定要求、社会设岗情况、行业供需状况等均由2名教师合作教学。其核心作用是以教师相互合作、配合的模式为学生演绎真实的岗位操作场景,为合作学习提供参考,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2.3.3教学实践环节的执行滨海体育休闲项目种类繁多,开展的形式各异。在培养计划的课堂教学部分逐一开设存在师资、场地、器材设施、办学成本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如何建立多样化、与市场需求对接、有利于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学实习基地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开放式办学思想的指导下,让社会、企业参与办学。将教学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几种类型。根据实习种类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建立实习基地,包括国际知名企业、体育行政部门、国营、旅游公司等。其次,实习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围绕滨海体育产业开发、滨海体育旅游、教学计划的需求,把实习安排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另外,鉴于分散实习存在“可监督性较差,实习目的定位不清楚”等问题,逐步减少学生分散实习的比例。通过与学分挂钩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岗位实习,同时查找课堂教学的缺失,有针对性地更新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

2.3.4 职业技能培养与认证滨海休闲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而安全是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基础和前提。游泳救生员、自然水域救生员(含海浪救生)、潜水教练员作为安全工作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其岗位属高危工种,均有特殊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技能认证。因此,在“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初期,就如何做好“职业技能鉴定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与培养目标岗位能力要求的衔接、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衔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设计人才出口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时,明确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得毕业证书之外,还需具备潜水教练员证、救生员证、游泳教练员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

2.3.5 “1+4”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开放的思想指导办学,积极寻求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同培养人才;以滨海休闲产业开发为主线,紧密联系市场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人才培养模式稍见成效,表现为严谨的人才培养论证与调研,清晰的培养目标、独特的教学方式方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鲜明的“滨海休闲”特色,共同形成独特的“1+4”(毕业证+潜水教练员证、救生员证、游泳教练员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人才培养模式。

3 建 议

3.1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当滨海体育休闲走向普通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消费生活,而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开发、经营、管理等在国外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管理模式也相对完善。国外在滨海休闲(体育、文化、旅游)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完善,合理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是促进我国人才培养发展的必要措施。

3.2 加强“滨海体育休闲”的理论体系构建

“滨海体育休闲”的理论体系正处于构建阶段,“滨海体育休闲学理层面的深入探究”问题、“专业归属问题”、“滨海体育休闲”项目分类机制原理与分类标准、产业开发等尚在变化之中。因此,“滨海体育休闲”应进一步与当代体育思想和理论变化深刻联系起来,继续深入提炼其项目特征,完善和规范理论体系,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方向。

3.3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滨海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日益紧密,市场需要具备体育、休闲、旅游、管理知识和能力的跨学科人才,“如何在现有专业框架下培养市场急需的跨专业、跨学科的滨海休闲人才”、“如何站在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培养滨海体育新兴领域急需的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1 ] 周兴旺.中国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J ].观点评论,2011(1):110-111.

[ 2 ] 卞利亚.滨海地区体育休闲旅游的开发策略研究[ 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118-120.

[ 3 ] 石培华.新时期中国旅游研究十大创新方向展望[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1-7.

[ 4 ] 曲进.广东省滨海体育休闲发展现状调研与对策探析[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4):11-14.

[ 5 ] 张海霞.博鳌滨海休闲体育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2009(2):23-30.

[ 6 ]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 7 ] 金银日.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88-91.

[ 8 ] 曹春宇.滨海休闲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的成因研究[ J ].辽宁体育科技,2009(4):22-25.

G807.0

A

1674-151X(2012)08-097-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8.049

投稿日期:2012-04-27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滨海体育发展模式研究(编号:09BTY032)。

王海燕(1978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曹卫(1961 ~),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滨海体育休闲管理。

猜你喜欢

滨海旅游专业
感知规律在城市滨海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滨海白首乌
部分专业介绍
轻轻松松聊汉语:美丽的滨海城市——厦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新年“希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