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反思

2012-08-15张茂林虞定海

武术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学校

张茂林 虞定海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山东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山东 日照 276826)

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反思

张茂林1,2虞定海1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山东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山东 日照 276826)

学校武术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武术自近代被选择和重组走进学校,教育成为近现代武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前的竞技化教学缺乏课程意识,忽略了武术文化的传承是学校武术教育的症结所在,学校武术教育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其本质,认识其文化行为,提高文化自觉。

武术 学校教育 文化自觉 文化反思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已经渗透到教育、艺术和生活领域,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可见,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成为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代表,这也是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的主要文化要义。但是当下学校武术教育却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特别是新课改实施后,学校体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兴趣和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等,快乐体育,阳光体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武术由于自身特点和历史原因,始终没有找到在学校体育中广泛开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致使武术长期徘徊在学校体育的边缘。本文结合学校武术教育研究与现实中的问题,尝试性地予以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旨在探寻中国学校武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得以健康发展的路径。

1 学校武术近现代教育的演进

武术作为我国特有的武技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法思想的影响,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浸染融会了哲学、伦理学、美学、兵学、医学、养生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晚近以降,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进入的西方体育不断渗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全部内容,“国势衰微,欲弱为强,必须先谋种族强盛”[1]成为时人呼声,作为我国固有的锻炼方式,武术成为许多有识之士首推之项目。民国时期受时局动荡、“土洋体育之争”等文化论争的影响,武术经过选择和重组,走进了学校。191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于采纳了北京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等人以议案的形式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指示“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武术)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2]。这标志着武术这一民间的知识原始态向知识的教育态转化,尽管这种转化带有西方体育的色彩,但为武术成为学校课程,纳入现代教育范畴奠定了文化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把武术列入体育院校正式课程,同时也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有力促进了武术运动的普及与科学化发展,教育成为武术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但时至今日,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武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被誉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学校教育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2 学校武术教育现状:问题与反思

2.1 依附学校体育,缺乏吸引力

武术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是以学校体育下位的一个运动项目的面貌出场,无论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还是授课形式、技术体系等方面,基本是全部借鉴前苏联、西方体育模式,在体育课中成为与西方体育运动项目毫无差异的身体活动课程,但在课程地位和价值上要逊于其他体育项目。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武术教育界至今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学校武术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教学方法体系,另一方面武术课程内容主要以五步拳、少年拳、第三路初级长拳、青年拳、太极拳以及棍术、刀术、剑术为主等套路技术学习为主,与广大青少年所理解的武术的技击性相去甚远,在习武过程中体会不到“武”之精髓,“武”之乐趣,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2.2 竞技化教学,缺乏课程意识

受“拳打百遍,身法自然;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等传统习武观念的影响,武术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技术传授而轻视武术理论教学现象,更多地关注武术技术的传授和掌握,学生缺乏对武术文化理论的掌握与了解。由于武术课时少,教师普遍过分强调对套路完整性的传授,认为应该先掌握技术动作,再谈对武术的理解和体会的大有人在,这种观点的思想本质竞技化训练模式的体现,以竞技体育手段进行技术教学,让学生模仿和练习,教育模式类似于培养运动员。“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意识,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地教给学生,而没有课程意识”[3],一切教学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课程问题,缺乏课程意识,尤其是缺乏课程研究意识正是学校武术教育的症结所在。

2.3 价值模糊,缺乏课程定位

早在1956年国家教委编订并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1961年,根据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出教学大纲民族特色的精神,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之一,被列入同年编订出版的《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2000年《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武术列为必修内容。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从文化战略的高度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出“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4],令武术界人士备受鼓舞。长期浸染传统文化的武术,其功能和价值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是为什么设置武术课程,与其他运动项目有何区别?武术在学校中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武术与田径、球类、体操等课程一样,主要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无法凸显武术特色和课程的价值。武术与西方体育项目在学校教育中的本质区别在于,武术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武以载道”应该是武术在学校教育的正当定位,邻国日本、韩国的柔道、跆拳道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理解为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对内容未作具体的要求,只要能够实现学习目标,体育教师自然选择简单、易学、吸引学生的运动项目,武术在有意无意中成为了在实际教学可有可无的内容。

3 武术课程内容的文化批判与文化选择

受我国教育体制等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计划、课程大纲与教材研究、编写“一向是由政府组织教材专职编辑人员与学科专家具体操作、实施,形成‘上所定,下所行’的课程、教材研究体制”[5]。国家统管统控的课程研制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由于武术课程理论、武术教材理论与武术教学理论的匮乏,武术教师对教学大纲的制定基本是完全依照武术教材,教材与教学大纲基本上合二为一,在教学实践中,武术教材的实际权威远远大于教学大纲。于是,在教师的眼里,只有武术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概念,而没有武术课程内容概念。根据有关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及初级长拳、初级剑、简化太极拳,近年来在“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改革思想指导下,武术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面对博大精深、流派纷呈的中华武术,以什么标准将哪些拳种和技法作为素材进行教材化处理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显然,我们的武术教师还没有统一的意见,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概念依然纠缠不清,体现出武术课程理念的混乱,造成实践中教师上课赶进度,学生基本上为学分和应付考试而记忆不同的套路。从总体上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武术作为一门技术性课程,但在强调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武术教学内容又走向了竞技化方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及时纠正和厘清武术课程内容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文化之于课程改革的影响是内在而持久的,又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就会产生相应的文化行动。面对武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课程实施的不稳定性,武术教育界的当务之急是争取教育部门支持,积极达成共识,构建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武术教育文化体系,以适应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文化需要。

4 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路向

4.1 提升对武术课程本质的认识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中小学武术课程的设置从技术层面上看是国家教育行政的规定性使然。如若脱离了这种行政命令,武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武术课程与篮球课程、体操课程的区别何在?也就是说武术课程的本真面目是什么等等一系列关于武术课程本质与内涵的问题一直萦绕着武术教育界。不可否认,我们当中许多人(包括武术教授和许多有经验的武术教师)认为武术课程的本质就武术的教学。这样的本质往往意味着首先是将知识和技能限定在一个不太宽泛的范围内,如初级套路、基本技术、初级器械等等,然后把侧重点放在技术而不是内容上[6]。针对这样的局面,王岗、邱丕相等学者呼吁“重构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7],然而强化什么样的“文化意识”,在文章的讨论中,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由于武术界忽视了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武术教育体系的缺少,导致武术走向了“高难美新”的竞技化道路,无法形成有效的文化传承链条,认识武术课程的本质是进行学校武术教育的前提,对于武术概念的澄清不代表对武术课程的阐释,从教育学、文化学理论中寻求和读解现代社会条件下武术课程的本质应当是武术界同仁共同努力的方向。

4.2 武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课程就是按照预先确定的计划或目标,教师向学生提供现成的东西。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理解,课程更应是教师与学生在武术教育的特定情景中不断生成的个性化经验,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动态建构过程。诚如施瓦布(Schwab,1977)所说“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完整文化”,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教师与学生是课程题中的应有之义,是课程意义的创造者和主体[8]。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武术课程的实施都应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就是武术课程文化实施的真正场所。武术的课堂教学是植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基上的文化行为,它参与了文化,同时也映现着文化,武术课堂教学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无论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还是教学过程,都让武术的生命得以延续,渗透着民族文化意识,张扬着民族的文化精神。

4.3 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自觉

英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曾提醒人们:“一个人可能对一种语言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却一点也不会运用这一语言”[9],这样的观点对于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几十年来,通过学校武术教育的实施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了一大堆技术动作和武术套路,但真正能够在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习惯养成中的运用却无法让人满意。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自觉不够。按照费孝通先生对于“文化自觉”[10]的说法,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自觉首先要自觉武术课程文化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还要自觉学校武术教育是在历史的条件下形成并发展的,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就必须对其进行新的文化阐释,进而继续为社会服务。这种学校武术教育文化自觉不仅仅需要武术教育专家和学者出谋划策,还需要武术教育的执行者、实施者们自觉的参与。

5 结论与建议

(1)近代时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其发展特征有学校体育的西方化与学校武术的本土化之争,教育成为近现代武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2)武术的发展的道路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武术教育工作者也都为武术的普及与发展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各种思想交汇于一起,总结起来武术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失去自身个性,教学思想依附于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教学中注重武术技术与动作的传授,而忽略了武术文化的传承;武术失去文化的支撑也就慢慢失去了多元化的发展,使得武术传承之路充满变数。

(3)武术要求新的跨越式发展,有必要改变原先的发展思路,应该深刻理解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本质,认识到武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提高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自觉。

[1]周伟良.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0.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48-350.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6.

[4]教育部,中宣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4-04-03.

[5]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林思桐.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武术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1992(3):17-19.

[7]王 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25-28.

[8]Schwab,J.J.The Prcatical3:transl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M].school Review,1973:81.

[9][英]皮特·科德著,上海外国语学院外国语文学研究所译,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190.

[10]费孝通. 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8.

Reflecting on School Wushu Education in View of Culture

Zhang Maolin1,2Yu Dinghai1
(1.Wushu School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2.Dept.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Culture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E,Rizhao Shandong 276826)

School Wushu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tasks of carrying forward inheritable na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s.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by analyzing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Wushu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he article discusses that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ushu because Wushu was elected and reorganized and became a school course.At present,the main problems of Wushu higher education display in athletic teaching,lack of 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neglect of the Wushu culture.At last,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n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Wushu education,strengthens the culture reflection and improves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Wushu Wushu educati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e reflection

G85

A

1004—5643(2012)04—0019—03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编号:B10037;上海学校体育科研重点课题,编号:HJTY-2010-B10。

1.张茂林(1980~),男,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武术与传统体育养生。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学校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武术
奇妙学校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