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2012-08-15王国志

武术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传统武术武术

王国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当下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王国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国武术,经过从古到今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和制约着中国武术的发展。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目前中国武术所处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并提出发展对策,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武术 竞技武术 传统武术 学校武术 大众武术

中国武术向来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而著称,这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不论人们从何种视角来评价,它今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的确已经走进了一个多元化发展格局和“竞技武术、大众武术、学校武术”、“传统武术、现代武术”、“体育的武术、运动的武术、文化的武术”、“健身武术、演艺武术、技击武术”等等层面。这种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使中国武术“从神秘中释放,从传统中开放,从民族中扩大”。中国武术的发展的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进程更是成就显赫,正如专家所言“我们在前人发展武术和传播武术的基础上,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将具有“封闭性”、“排它性”极强的中国武术,传遍了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我们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完成了武术文化民族性向世界性的挺进历程,逐步实现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1]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

但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武术的发展,使整个武术的发展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如何使中国武术更好的发展与传承,一时间成为武术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只有发现问题,分析现状和问题成因,继而寻求“武术的出路”,才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正途。

1 中国武术当下的困境

1.1 竞技武术处在中华武术发展的制高点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古典文明的大国,中国绝对不甘心做一个现代化的看客,而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完成现代化构想”。[2]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为迎合西方奥林匹克文化“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优先发展竞技体育成为我们国家发展体育的战略重点。竞技体育成为评价教练员成绩、运动员等级、单位先进等的量化指标,也成为体育文化生存形态中的强势文化,在整个体育发展中处于无法撼动的地位。时至今日从竞技体育派生出的竞技武术放弃了自身固有的特征和个性,成为了少数人的运动,甚至被有些人认为是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妥协,相对于学校武术、大众武术而言,其在“高、难、新、美”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窄,越来越背离武术的发展主线,游离于武术本位之外。[3]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竞技武术为了迎合奥林匹克文化,与奥林匹克接轨,更加体操化、艺术化,更具观赏性,得到世界的认可,提高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塑造了国家形象,但在发展过程中却由于种种因素使武术日益远离内外兼修、攻防技击的本质,丢失了很多宝贵的文化内涵,失去了中华武术的精要,甚至曾有人奚落它为“东方体操”、“东方芭蕾”、“拳击、跆拳道、摔跤的‘组装品’”等,与传统武术产生文化断裂,陷入了“婆家不喜,娘家不爱”的困境。[4]戴国斌博士曾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现代武术的异化,研究认为: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散打异化为拳击和摔跤的“竞技场”,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武术现代化异化为长拳的“一枝独秀”。[5]作为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竞技武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武术的内容,提高了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但却丢失了武术的一些精神内核和主体价值,自身的文化内涵被过滤、被篡改、被忽略,甚至走向迷失的深渊,确实已经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相差甚远,[6]陷入迷茫和彷徨的境地。

1.2 学校武术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名存实亡现象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和场所。“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7]在学校中开展武术教育,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名存实亡的现象。

“尽管武术早在1916年就开始进入学校,不同时期又不断地编入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但在学校中并没有实现根本的普及,甚至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1956年公布的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列武术为体育课内容。然而,不少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开展情况亦难让人满意”。[9]

“目前,高校武术教材过于陈旧,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缺乏创新,不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培养兴趣点的空间……武术教学课程设置仍不科学,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理论和实践往往相脱节。这样无法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武术教师师资水平不高,武术专业老师更是凤毛麟角、零星点缀”。[10]

时下学校武术的“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有教材无人教、有人教无人学”的问题正日渐凸显。“全面充斥着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学校体育教育,正在使我们一代代黄皮肤的炎黄子孙,遗忘着维系民族命脉的自身体育文化”。[11]缺乏自身特色的学校武术,很难使学生产生习武的兴趣和热情,正在被形式化、空洞化和边缘化。

从整个学校武术教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教材内容的创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一场全面的革新,使在校园里渐行渐远的国粹,真正成为学生们的最爱,肩负起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

1.3 传统武术成为被遗弃在角落的国粹

传统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的发展基础”。[12]它融洽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学科的精华,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全球化加快了武术的发展脚步,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破坏了传统武术的发展精髓,正如乔晓光先生所讲:“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13]因此,集健身、防身、修身、养性与一体的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人们的最爱,成为被遗弃在角落的国粹,成为中华民族最大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传统武术正在被所谓武术“代言人”的“现代武术、竞技武术”所代替,昔日门庭若市的武术正遭遇门可罗雀的尴尬。传统武术“失宠”的背后,关于传承中传承技术体系、传承艺术性、有“传”无“承”等方面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传承人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民间文化得以上承下传的主体,没有传承人,也就没有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武术的历史记忆将随着老艺人的告别渐渐消退,甚至出现“人亡艺绝”的局面。传统武术“缺乏国家的关怀、民众的支持、必要的宣传、科学的研究,一时间被冷落”,最终没有占领城市,就连乡村的领地也被日益边缘化,由当初的“火爆与狂热”变成今天的“冷清与低迷”,成为被遗弃在角落的国粹。

1.4 大众武术的极度的萎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作为大众娱乐、健身的手段,大众武术倍受国人的青睐。大众武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大众应是大众武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基础受众群体和主要参与者。但由于大众武术发展中方方面面的原因(如技术繁杂、规范性不足、形式深沉不具有活力、缺乏个性的张扬等)导致其参与人群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出现妇女化、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地从全民健身项目中降格,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由于国家体育管理体制、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大众武术与竞技武术开展的组织管理机构始终混淆不清,导致重竞技武术轻大众武术的管理理念。开展较好的大众武术组织,往往只表现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拳种上(如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木兰拳组织等),且这些拳种的受众人群中更多的是那些离退休人员和身体处于不健康的群体。

大众武术可以健身,但与西方流行的时尚体育项目相比,多数人不会选择武术;武术可以防身,但主动权已经被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占领;从艺术角度而言,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又远高于它。跆拳道在中国的火爆现象并不表明跆拳道就胜了中国武术,关键在于中国武术自身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做出相应的革新,跆拳道等技击类项目都有过迎合市场需要的改造经历,例如道服、礼仪、段位制等,[14]而武术的叫喊声很大,却没有做出实际行动。缺乏创新的大众武术只能引发人们短暂的猎奇心,难以形成长久的爱好,因此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导致极度萎缩。

1.5 异域的诸多运动方式激起新人类的好奇心,使我们的武术失宠

由于西方体育的强势入侵和扩张,导致西方时尚文化占据了制高点,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许多人受其影响赶时髦、追潮流,更加喜欢简单易学,娱乐性、趣味性更为突出,更具激情的西方体育项目,学习桑博、空手道、跆拳道、瑜伽、街舞、踏板操、踢踏舞,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中国武术,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举步维艰,原本是我国人民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但现已被那些西方体育项目所替代,失去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已是风光不再,造成了中老年人独“武”的景象。

外来的桑博、街舞、跆拳道、空手道、剑道等项目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特别是跆拳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风靡世界,并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成为青少年竞相追求的“时尚”运动,令号称“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汗颜不已。[15]学习跆拳道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武术则成为过时的“老土”。在全民健身人群中,不少人选择健美操、舞蹈、健身球、羽毛球、网球、健身跑为活动内容,以武术作为健身活动内容的人数越来越少。面对如此的发展局面,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它有可能渐行渐远,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被一些简便易学、便于开展的新兴健身项目所取代,成为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6 大众传媒的宣传对武术带来的误读

武术是中国影视艺术的宝库。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武侠电影和武侠文学担当起了塑造武术形象、传播武术文化的重任。艺术化的武侠影视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满足,它融通了传统武术与各艺术样式,创造了新的美学价值,给观众以审美愉悦;它汇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了新的历史价值,给观众更多的知识。但武术的功能被无限地夸大和歪曲,给武术增添了特异功能,幻化了武术的攻防技击功能,仿佛练习武术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达到一种“超人”的境界,使得中国武术被附着了“神秘化”、“虚幻化”的色调,产生一种失真的表述。于是,视觉的影响加上道听途说,逐渐形成了人们对武术认识的偏差,使现实中的武术与人们心目中的“超现实”刻画的武术形成了极大反差,对于武术的发展贻害无穷。[16]

据《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武术是飞檐走壁、降龙十八掌、隔山打人、六脉神剑等,同现实中的武术存在极大偏差。影视武术和文学武术是艺术化的武术,是为了增强可观赏性、可读性而进行的武术创新,而学生们对武术的了解和认识大多是通过影视和文学,这种一味迎合观众视觉满足的武侠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使中国武术几乎面目全非,武术的根本内涵就出现彻底的蜕变。与其说大众传媒的高度关注促进了武术的广泛传播,倒不如说大众传媒深深地“误读”了武术的内涵,崇拜其干瘪的躯体,变相的戕害了武术”。[17]

2 中国武术走出发展困境的出路

“中华武术的发展,不能因全球化而失去民族性;不能因科学化而遮蔽文化性;不能因现代化而抛弃传统性;不能因竞技性而丢掉健身性。”如何让国人真实体验武术的文化魅力,让这一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民族文化瑰宝焕发青春活力,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应唤起我们每一个武术人的思考。

2.1 中国武术的发展应上升到国家高度

国家各部门(教育部、文化部、体育总局等)应共同协作,站在国家高度,民族立场,出台相关的政策,给武术以扶持,把武术作为国人的必修课。近年来,文化研究领域频频出现“国学”一词,引发了一股“国学热”的研究浪潮。“中国武术是一种禅学,一种修身之学”。只有将其上升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作为一门国学,而不要将其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体育项目来开展,才能更好地以武术为载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展示“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

2.2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宣传效应,加强国内外的宣传

当今是一个媒介化的时代,媒介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我们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互联网、报纸、微博、杂志等)的宣传效应,尤其是一些权威的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站,开设一些专门板块,反复宣传报道吸引人们的注意。对于宣传中的不适事实、过分夸大,应加强监管,坚决予以制止。借助大型的国际性活动进行义演,如奥运会、亚运会、国际性会议、国际电影节、世博会等,让世界了解武术、认识武术、走进武术。2010年世博期间的“CHINA”功夫雕塑,就是宣传武术的很好例子,打破纯语言传播的障碍,对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在一些公共场所,以电子大屏幕的形式,不断播放武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内容特征、攻防技法、文化内涵、武术基本功以及基本练习方法等,提高人们对武术的认识。

2.3 培养传承人,加强国际推广,利用孔子学院扩大武术练习人口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需要载体来进行的。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样离不开载体——武术传承人。我们要经常派教练援外,传授武术的基本技法、武术文化以及武术的思想。在国外建立武术传播基地,适时的传播、推广武术。“加强世界各国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认识,逐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达到文化上的认同,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武术认识的统一”。[18]我们应想方设法,借鉴《风中少林》、《少林功夫传奇》、《寻找功夫》、《功夫熊猫》等舞台剧、影视剧的成功经验,将武术与艺术结合,通过影视作品和举办各类大型演出,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进入国际大家庭,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武术、学习武术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多机会,要使武术对西方世界产生持久的影响,走进西方主流社会,推进中国武术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争取使武术逐步进入孔子学院,进入西方世界的高等学府,成为一门必修课。

2.4 举办各种赛事,形成完备的赛事制度

竞赛促发展。我们应该在充分掌握武术本质属性、特点、功能的基础上,研究符合武术自身发展的赛事制度,制订出比赛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比赛既要体现武术的特点、技击方法,又要简便易行,适于广大武术爱好者参与。在武术竞赛中,可以设综合奖、单项奖、安慰奖、鼓励奖、积极参与奖、家庭奖、儿童奖、精神文明奖等不同奖项,竞赛的难度适当降低,这样获得成功感的人就越多,人们参与武术的积极性就越高。另外,我们可以借鉴泰拳在国内开展的成功经验,定期举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赛事,如周赛、月赛、季侯赛、全国赛、精英赛、大众赛、国际赛、初级赛、中级赛、高级赛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赛事,推出品牌赛事,以武会友,交流技艺,让大众每天都能看到比赛,受到熏陶,从中也能学个一招半式,提高习武的兴趣。[19]

2.5 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切实可行发展策略,回归武术本源

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奥林匹克而对武术进行大张旗鼓的全面改革,去适应所谓的新规则。规则是导向,正是迎合新规则,一味讲究“高、难、新、美”而使武术过多的移植、借鉴、创新,失去原本的精粹与经典,造成武术异化。国家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找出属于武术的真功夫(精、气、神等),而非体操技巧中的功夫(高、漂、稳等),修改比赛规则,还武术本来面目,不再遭受“中国式体操、舞蹈、戏剧、东方芭蕾”般的非议,凸显中国文化特色,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旨,使武术真正成为中国的功夫、世界的武术,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3 结语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武术,历经沧桑一路走来,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可喜可贺,但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代表,在西方文化为主流的发展背景下,渐渐失去了本民族的一些特色,陷入尴尬的发展困境。中国武术要摆脱目前的发展困境,成为国人的必修课,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武术,必须采取一系列发展策略,坚持自己的特色,唤起国人对武术的记忆,塑造中华武术文化的地位,站在国家的高度、民族的立场,注重宣传,注重传承,加强国际交流与推广,争取国际话语权。当前的种种发展困境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先生提出:全力以赴完成三大任务、擦亮三块牌子(武术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院、武术协会)、建好三支队伍(武术管理及工作人员队伍、武术科研队伍、武术界名人、专家及大师队伍);竞技武术更精、更准、更实,社会武术培育、扶持、促进,武术管理中心将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推进学校武术教育工作,并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在全国开展武术师资力量的培训;武术申奥,坚定不移。相信每一位关心中国武术发展的人都能从我们的部门领导那里汲取一种奋进的力量,增加一份武术腾飞的信心,只有这样,武术的发展才不会陷入“尴尬”的境遇,才能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续写昔日的辉煌。

[1]王 岗,邱丕相.武术国际化的方略:维系传统与超越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5(5):17-20.

[2]王 岗.武术发展:应该追求中国身份和中国面貌[J].搏击·武术科学,2007.

[3]赵海军.咏春拳的发展对经济武术发展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0):84-86.

[4]文善恬.竞技武术,歧路之羊·武术发展要警惕一种去竞技化倾向的回潮[J].体育科学,2008(11):87-92.

[5]戴国斌. 武术现代化的异化 [J]. 体育与科学,2004(1):8-10.

[6]范燕薇,高河永.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思考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0.

[7]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3.

[8]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5(2):18-19.

[9]康戈武.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13-15.

[10]郑 勤.对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思考[M].见李宗祥主编.武术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4:83-84.

[11]伍绍祖.中国体育报[N].1999-01-08.

[12]乔晓光.传承活态文化[J].新华文摘,2002(11):45-48.

[13]李 龙.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出场[J].中国体育科技,2010(2):140-144.

[14]王 岗.武术的传统回归[J].搏击·武术科学,2006(7).

[15]马文国,邱丕相.文化争夺的时代:传统武术的无奈[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5-6.

[16]范燕薇,高河永.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思考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2.

[17]王 岗,张大志.媒介的嬗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36.

[18]郭玉成,邱丕相. 高等教育民族传体育学专业的历史使命——继承武术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2(2):1.

[19]王国志,邱丕相.中国武术“越武越寂寞”的症结及发展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95-96.

G85

A

1004—5643(2012)04—0001—04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CTY026;(2)苏州大学青年后期资助项目,编号:BV10600211。

王国志(1975~),男,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传统武术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