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协同渗透分析
2012-08-15李士超
李士超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院桥中学 浙江台州 318025)
在我国,高中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高中体育教师一方面要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学生身心健康应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高中的体育教学要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显著提高,也要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形成,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很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的心理状态良好,心理素质较高,那么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就会表现更佳。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寻找有效方法,使高中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协同渗透。
1 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1 基础性
人类具有的较为稳定的素质之一就是心理素质,个人的性格、精神面貌、气质等构成了心理素质的内容。其他素质是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个性参与等,学习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将这个基础打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1.2 广泛性
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不同的,心理咨询只是对学生心理上存在的某种缺陷进行辅导,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广泛的,是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全部心理世界的教育与影响过程。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积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比如自我调节、情景体验、互助合作等,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发展[1]。
1.3 渗透性
高中体育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也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体育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既涵盖了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心理教育。比如,球类醒目具有机体对抗性的特点,可以把学生团结协作的心理品质培养起来;体操项目可以将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培养起来;长跑运动可以将学生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培养起来等,体育教材中的这些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此外,学生的心理还会受到课堂教学氛围与教师的动作、声音等的影响。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将这些心理教育及自身的肢体语言充分利用起来,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提高。
2 高中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2.1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只有让学生具有正常发展的身体,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正常健康发展。体育运动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同时,能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是学生心理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2.2 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在改变学生身体形态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竞争性、集体性的运动,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自身能力的高低、魅力的大小及修养的好坏等,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切实可靠的认识[2]。同时,体育运动还能够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正确认知自己的同时,严格认真地对自己不合理的认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修正,促进自身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升,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3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的意志品质包括果断性、坚韧性、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可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和表现出来。体育活动的一般特点是艰苦、激烈、对抗和竞争性强等,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必须带着明显的意志努力,能够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自身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等思想作风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及沉着果断等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4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如果学生之间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就能保持心情愉悦、精神饱满的状态,并且对事物充满兴趣,生活就会过得很愉快;但是,如果学生之间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将会经常出现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的状态,对事物失去兴趣,生活就会过的很无趣。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中的手势、身体动作等进行交往,同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亲近感,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而不需要以语言为媒介[3]。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应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懂得团结同伴,服从教师。这样可以促进自身在交往中社会公德和团体规范意识的培养,使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得到切实的加强,有效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3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途径
3.1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中聆听学生的不同意见,理性地进行思考和判断,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互动的教学时空和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较大程度的调动。与此同时,高中体育教师还应该加强自己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进自身教育素质的显著提升,适应教学要求,使高中体育教学更加具有时效性,从而为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3.2 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于腼腆、胆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武术、体操等体育项目;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篮球、集体接力等体育项目;对于自负、逞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技巧性的体育项目,比如健美操、跳高等体育项目;对于缺乏信心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简单、易学的体育项目,比如跳绳、广播操等;对优柔寡断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球类活动,比如篮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对于急躁易怒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太极拳、慢跑等体育项目;对于遇事紧张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激烈的比赛,尤其是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4]。
3.3 紧密结合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在高中体育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能够给学生展示丰富的内容,而且能够为学生展示富于变化的方法,而多选择性能够体现出多样性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依据学生所具备的各自不同的特点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学生只有在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之后,才能将自己所具备的各项才能完整地展现出来[5]。
3.4 利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就是体育竞赛,实践证明,体育竞赛所展现出来的效果是十分有效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巩固,同时也使学生练习的兴趣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在竞赛之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然后进行赛前练习,通过这样的赛前准备,学生就可以树立起取得胜利的共同目标,平时就能够认真联系并互相督促和帮助,促进良好学习分为的形成[6]。在竞赛时,在一个小组的学生之间会相互加油,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一些学生任性、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在运动中得到有效的克服,升华情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丰富竞赛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使命感有效培养起来,并使学生的机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竞争意识与心态。
综上所述,随着体育科学的快速发展,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正确的心理教育理论,并通过各项体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只有促进高中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相互协同渗透,才能将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发挥出来,也才能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较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1]吴留军.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
[2]蔡耀洲.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及对策[J].体育教学,2009(6).
[3]张芙枚.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师版),2007(3).
[4]余贞凯,杨文斌.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读与写,2007(11).
[5]陈莹.朱荣关于高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3).
[6]邓万成.浅议高中体育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博览(研究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