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科夫笔下的道德标准及英雄主义
2012-08-15薛世彪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呼和浩特010020
⊙薛世彪[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0]
⊙宫艳革[公安边防部队呼和浩特指挥学校, 呼和浩特 010050]
一、维护人性道德的英雄 中篇小说《方尖碑》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敌占区的故事,文中主人公莫罗兹是一名小学教师,他是个瘸子。小说在看似未经渲染的记录性事件中,挖掘出深藏在里面的有价值的东西——困境中维护人性道德的英雄行为。
敌人占领了他们居住的地区后,莫罗兹教师继续留在被德国法西斯控制的学校里从事教学工作。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培养孩子们最朴素的正确道德品质。他反对死板僵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莫罗兹老师认为,应该培养孩子富有人性的道德观,通俗地讲,也就是如何培养孩子做一个真正的“人”。莫罗兹老师说:“最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明白,他们是人,而不是牲畜……而是享有充分权利的公民。”
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谢尔佐村后,他的几个学生,为了教训惩罚一名俄罗斯奸细,打算在敌人经过的地方埋设炸弹。这几个学生没有成功,反而被捕了。德国法西斯分子放出风诱骗说,只要游击队把孩子们的老师莫罗兹交出来,作为交换,孩子们便可以平安地回去。很显然,这是德国人耍的花招。而面对这一骗局,拖着瘸腿的莫罗兹老师想换回自己学生的生命,毅然不顾个人的安危,去了警察局。在警察局里,一名伪警察背地里偷偷地说他不该来警察局,而我们的主人公莫罗兹老师却坚定地且只用了一个字来回答说“该”。结果,莫罗兹老师虽然在最后的关头救出了一名学生,但是他却同其他五名学生,被德国法西斯杀害了。被莫罗兹老师救出的学生叫米克拉舍维奇。由于受莫罗兹老师的“道德”熏陶和感染,战后成为了一名受学生敬重的教师。
战争结束后,牺牲的五名孩子的名字被刻在了方尖碑上,但是莫罗兹老师的名字却没有被刻上去。很多人对莫罗兹老师把生命献出去感到不解。他为什么要去警察局送死?他的死,值得吗?他究竟该不该去?我们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悲剧。大多数人都认为,莫罗兹的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可以不去警察局,但是莫罗兹老师的道德和他的人性为他做出了决定,这是莫罗兹老师人性的最好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在战争条件下,莫罗兹老师苦苦追求并坚守的道德。莫罗兹老师用他的生命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给人们塑造了道德英雄的典范。莫罗兹老师没有成为沙场上的英雄,但他却坚守和保护了另外一种“困境中道德坚守”的价值,这种价值更为珍贵。莫罗兹建立了功勋了吗?莫罗兹做出了什么伟大的业绩了吗?答案很显然:没有!当德国法西斯逮捕了莫罗兹老师的六名学生后,他毅然决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了救出自己的学生,出现在了希特勒法西斯占领者的面前,与自己的学生站在一起,给学生做出了榜样,也给我们后人做出了榜样。这就是莫罗兹老师所建立的功勋。
巴维尔·米克拉舍维奇是在这场屠杀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学生,莫罗兹老师教育他们的思想,他一生都在感受着。当巴维尔·米克拉舍维奇成为一名教师后,他把莫罗兹老师的教育观点(培养孩子富有人性的道德观)传输给了自己的学生,当特卡丘克知道了米克拉舍维奇的学生维吉卡帮助抓获了一名匪徒的时候,他骄傲地说:“我就知道会这样……”贝科夫的《方尖碑》这部小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英雄主义的继承性、自我牺牲的精神和道德与良心的真谛。
二、困境中坚守信念的英雄 中篇小说《索特尼科夫》的核心在于主人公面临生与死抉择的关键时刻该如何坚守道德的问题。
《索特尼科夫》描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白俄罗斯农村法西斯敌占区发生的故事。在寒冬的一个晚上,游击队员索特尼科夫和雷巴克执行为游击队寻找食物的任务。索特尼科夫身体不好,像这种任务,他完全可以不去,但他自告奋勇地前去执行任务。在小说中,身强体壮的雷巴克似乎更能表现出英雄所具备的勇敢行为和建立功勋的气概。情况在他们被捕后发生了变化:为了能活下来,身体强壮的雷巴克出卖了一起战斗的同志。而身体虚弱的索特尼科夫却相反,他担心杰姆齐哈,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雷巴克成为了叛徒,成为了苏联人民的敌人。
贝科夫在小说《索特尼科夫》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索特尼科夫和雷巴科不是两个世界的代表,却是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在平常的情况下,也许反映不出他们每个人自己的本性,但是在战争条件下,索特尼科夫出色地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坦然面对死亡,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而雷巴科在死亡面前,背弃了自己的信念。为了活命,他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在其变节后,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价值。
在《索特尼科夫》这部中篇小说中,作家贝科夫一步一步地揭示了索特尼科夫和雷巴克两位主人公在困境中的道德坚守与放弃的问题。在他们被捕后,索特尼科夫和雷巴克由身体上的弱者和强者互换成了道德上的强者和弱者。探寻其根源,那就是道德力量所起到的作用。无论是索特尼科夫的英雄主义行为,还是雷巴克的背叛行为,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道德因素。
三、维护人格尊严的英雄 贝科夫战争题材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无数次地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无力以及生命的孤立无援,战争中人的伦理道德与战争潜在的规则之间的冲突。
《活到黎明》主要是讲述了主人公伊万诺夫斯基在寻找自己部队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德军存放弹药的地方。在找到自己的部队后,及时向将军做了汇报,并请求去炸掉敌军的弹药库。上级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伊万诺夫斯基带领十人组成的特别行动队去执行炸毁弹药库的任务。可是事与愿违,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弹药库已经转移了。伊万诺夫斯基自己感到很自责,因为他觉得,为了炸毁敌军的弹药基地,途中自己的战士牺牲了。更主要的是他做人的道德观让他觉得战友们会认为他是一个骗子,为了自己而编出一个让自己的同胞兄弟付出生命代价的谎言。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他没有放弃继续搜寻侦查敌军弹药库的行动。他带领一名战士继续搜寻敌军的弹药基地。最后身负重伤的主人公伊万诺夫斯基中尉在黎明前奋力地爬上公路,解下手榴弹,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同归于尽。故事的结局是悲壮的,但贝科夫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真理,那就是通向伟大的胜利之路,是由无数爱国者的血肉之躯筑成的。
伊万诺夫斯基的死,谁也没有错。因为伊万诺夫斯基中尉具有崇高的人类道德情操。这种道德精神不允许他无论在大事还是小事上自作聪明耍滑头。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坚守道德、诚实守信、维护人格尊严的道理。事实上,作者塑造的伊万诺夫斯基这个形象在战争中是个很小的人物,但他却是一个在困境中始终坚守道德、忠于道德、绝对诚实的维护尊严的伟大人物。在他的身上“人性”表现得最为直观、明晰。同时也说明了在困境中坚守道德和维护人格尊严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方尖碑》《索特尼科夫》《活到黎明》这三部小说中,作家贝科夫通过对战争中各种场面的描写,一步一步地将主人公身上固有的人的本性、道德以及主人公的英雄行为揭示出来。莫罗兹老师、索特尼科夫和伊万诺夫斯基中尉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都是读者心目中公认的英雄。作者贝科夫在谈到自己创作的主人公时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做出,这是一种从全世界来衡量的尺度。如果用另外一种人性道德的尺度来衡量的话,他们却建立了功勋……”
贝科夫之所以重视战争中人的道德问题,就是因为作者本身在人性方面有着执著的追求。他探索挖掘了战争中的人性、人的道德、人的英雄行为以及它们的根源。贝科夫笔下的英雄人物不具有我们常理讲的英雄的本质,也就是说不具有超人的胆识、坚强如钢、毫不犹豫等的特征,但这些主人公却在道德与战争的矛盾冲突中做出符合人性的道德选择,在困境中守住了“人”的道德。虽然这些主人公注定成为不了“叱咤风云”式的英雄人物,但是,也就是这种英雄人物成为了我们每一次战斗胜利的保证。
作者贝科夫描写的不是战争的大场面,不是战争中气吞山河的大英雄,而是突出地描写了普通人物在战争中如何坚守人性道德,突出地描写了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一种让敌人不可征服的力量,让敌人感到震撼的力量,所以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1]陈敬泳.论贝科夫的三部中篇小说 [J].当代外国文学,1989,(03).
[2][苏联]米·费奥多罗娃.瓦西里·贝科夫作品中的主人公[J].田娥译.世界文化,19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