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李渔《闲情偶寄·衣衫》中的服装观点

2012-08-15李玉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330000

名作欣赏 2012年3期
关键词:衣衫闲情李渔

⊙李玉婷 李 静[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南昌 330000]

我们在中国古代书籍文献中可以看到中国优秀的设计思想,但其中有关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甚少。在我国历史上,至周代就有了比较完备的典章制度。为了“昭名分,辨等威”,在冠服上也有制度,如皇帝冕服的“十二章”纹样制度。所以在古代书籍中即使提到了服装,也只是一些服装制度方面的规定,如各个朝代的朝服规定或一些记录性的文字,都是在记录服装。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衣饰》中就说衣饰“皆历代之制,非所敢轻议也”。古籍很少对服装的搭配、穿着方式、规律等提出观点和看法。

而清代的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衣衫》中却有独到的见解,论述了服装搭配的很多原则,提出了朴素的新式服装产生、发展、流行的一些规则。文章前后贯穿他的人性化、实用性、功能性原则,为我们今天的服装文化研究留下了一份难得的资料。

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八月初七,卒于康熙十九年庚申正月十三,兰溪(今属浙江)人。原名仙侣,字笠鸿,又字谪凡,别号笠翁,湖上笠翁。李渔是当时著名的戏剧家、戏剧评论家、美学家。著有《笠翁一家言全集》,包括诗文和《闲情偶寄》、戏曲《笠翁十种曲》、话本小说《肉蒲团》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性鉴赏家”。

李渔的生活跨明清两代,是富商后代。他是个非常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人。李渔的《闲情偶寄》涉猎广泛,对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有独到的看法。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对戏剧、饮食、动物、植物花卉、家具、女性衣着、化妆等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在衣衫、首饰、鞋袜、床帐、橱柜、茶具、酒具等文章中,处处体现其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强调实用性、功能性。例如《橱柜篇》中,他认为“造橱立柜,无他智巧,多容善纳为贵”;“能以一层分作数层,一格画为数格,是省取物之劳,以备作文著书之用。”在《茶具篇》中他说:“置物但取其适用。”

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衣衫》中有关服装的观点至今仍有可取之处。他论述的朴素的服装搭配的原则,新式服装产生、发展、流行的一些规则有:服装“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人们追新求异的心理促使了服装的设计、流行、发展;服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服装要统一、完整、和谐等。文章前后贯穿他的人性化、实用性、功能性原则。

一、服装“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

李渔认为:女人的衣服,不在于精致而在于清洁,不在于华丽而在于高雅,不在于与家相称,而在于和她的容貌相吻合。人天生各有各的长相,一种长相配一种衣服,一种衣服又配一种颜色,这都是固定的规律,不能随便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李渔说世间像夷光、王嫱一样的美女毕竟不多见,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来穿。“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黑矣。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精则愈形其糙矣。——当相体裁衣,不得混施色相矣。相体裁衣之法,变化多端,不应胶柱而论——”清代钱泳在他的《履园丛话·成衣篇》中,也曾说宁波成衣匠能“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然后裁剪制衣。

服装是人着装后的一种状态,包括服装、着装者、着装方式三个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形成不同的着装状态。因此,像李渔所说的,“今试取新衣一袭,令少妇数人先后服之,定有一二中看,一二不中看者,以其面色与衣色有相称、不相称之别,非衣有公私向背于其间也”。同样的衣服,甲穿美不胜收,乙穿很可能就不伦不类。同一个人,穿不同的衣服,或变换不同的穿法,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着装效果。因此,像宁波成衣匠一样,设计服装时要充分考虑设计对象的年龄、相貌、气质、性情等因素。一件设计精美的服装不在于它有多精致,不在于它有多华丽,而在于它是否适合着装者,是否能使着装者在穿着这件衣服后变得更美,这就是李渔所说的“贵与貌相宜”。

二、人们追新求异的“求变心理”促使了服装的设计、流行、发展。

人们在着装上存在着“求同心理”与“求变心理”。人们为了便于与人交往,显得平易近人,就避免穿用那些与众不同的特殊衣物,这是“求同心理”。相反,人们为了满足某种优越感或为了夸耀自己,以区别于他人,往往通过穿用某些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衣物来实现这种追求变化的心理需求,叫“求变心理”。正是这种“求变心理”为服装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变之至善而无可复加矣。其递变至此也,并非有意而然,不过人情好胜,一家浓似一家,一日深于一日。不知不觉,遂趋到尽头处耳。”李渔在谈到“水田衣”时说,“水田衣”是那些奸诈的裁缝们明里裁剪,暗中偷布,一块块偷裁下来,没地方可用,就缝制了这种补丁衣服来卖。“不料人情厌常喜怪,不惟不攻其弊,且群然则而效之。”因为“水田衣”正迎合了人们喜欢新鲜怪异的心理,人们不但不指责“水田衣”的弊病,还争先恐后地去穿去做。

三、服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李渔从明代时零拼碎补的“水田衣”,推出“风俗好尚之迁移,常有关气数”的结论。“水田衣”始起于崇祯末年,李渔曾对人说过:“衣衫无故易形,殆有若或使之者,六合以内,得无有土崩瓦解之事乎?”不久,李自成的农民军就到处点起了起义的烽火。

李渔可能只是以调侃的口气来说这件事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与“水田衣”的出现也实属巧合,但服装的发展变化与“气数”不无关系在现在看来却是毋庸置疑的。纵观服装的发展史可以得出结论:服装的变化能直接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变革、战乱、和平等。美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历史学家说,如果让他一百年后来研究现在的历史,他会挑选现在的时装杂志作为参考,因为社会思潮、政治变革、突发事变等都会在服装设计上得到充分体现。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后,巴黎高级时装春夏作品发布会上,高级时装设计师们不约而同的在色彩上采用了大量象征恐怖的白色、有战争味道的卡其色、血腥的红色,在面料上采用了大量的卡其布。

四、服装要统一、完整、和谐。

统一,以调和而言,就是同一和类似。在服装上就表现在款式、色彩、面料上的统一。如果不统一,变化的过分就会陷于混乱、无秩序。在《闲情偶寄·衣衫》中,李渔说:“云肩……须与衣同色,近观则有,远观若无,斯为得体。即使难于一色,亦须不甚相悬……予又谓云肩之色,不惟与衣相同,更须里外合一。”

李渔认为披肩应和衣服同色,近看戴着披肩,远看似乎没戴,这才得体。即使难于让披肩和衣服的颜色相同,也要尽量让它们差别小些。如果衣服的颜色极深,而披肩色极浅,或者衣服的颜色极浅,而披肩色极深,那就成了身首异处的感觉,这样不大吉利。而且披肩还要里外配套,面料和里料应色彩一致。因为遇上风,会把披肩吹起来,如果里外不同色,就如同风吹起的落叶残荷,美女的身体就会显得凌乱不洁。

五、服装的实用性、功能性。

服装设计在设计图画完了之后进行裁剪制作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实用性、功能性。在裁剪、生产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省工省料。李渔在说到当时在苏州一带流行的一种叫“月华裙”的新式样时,认为它“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也,而又不甚美观”。

李渔说裙子“折多则行走自如,无缠身碍足之患,折少则往来局促,有拘挛桎梏之形”。服装做完了之后是要穿在人的身上的,不管多华丽、多漂亮的衣服,如果穿在人身上之后使人迈不开步、弯不下腰、喘不了气的话,那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设计。

李渔在《闲情偶寄·衣衫》中对服装的论述为我们今天的服装文化研究留下了一份难得的资料,比较起当今的服装设计,虽然有的观点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但他的人性化、实用性、功能性原则,对我们今天的设计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衣衫闲情李渔
有闲情的人,不容易老
农家乐
尊重
衣衫
衣衫
闲情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嗜好可当药
一枕闲情入夏,且等幽梦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