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的畅想曲:试析陈奕君《鸟笼》意象

2012-08-15张吉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郑州450044

名作欣赏 2012年3期
关键词:鸟笼围城小鸟

⊙张吉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郑州 450044]

《鸟笼》是陈奕君第三部作品,全书共27万字,分为上下三卷。即便对于一位老道的作家而言,27万字也算得上是“鸿篇巨制”了。何况,出版时她才只有19岁。按推算,她应该从15岁左右就开始构思这部作品了。事实上,整部作品中透露出的一种真实感,无处不洋溢着90后的青春气息,因为这不是某个老道作家的装嫩作品,而是一个新鲜的、活泼的90后女孩对于“生态”的一种直观的、深入的“记录”。我并不想说她在作品中直接将周围的人,毫无顾忌地“记录”进了她的小说中,也不想说,她作品中的人物,完全可以代表90后。我想要说的是,她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90后”背后的真实。

一、历史事件对于90后群体的巨大影响 2008年出现了两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是汶川大地震,二是北京奥运会。在法国哲学家巴迪欧看来,事件对于存在而言,是一种剧烈的爆发,同时也是创造真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事件对于存在而言,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断裂,它可以彻底打破事物发展的序列,对于某些人而言,这种断裂是具有灾难性的,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断裂对于旧有事物而言,不仅是一种毁灭,同样也是创新的机遇。

2008年正是90后群体从未成年步入成年的一年,这对于他们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事件”,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生理上与心理上的断裂。同时巨大的历史事件,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断裂。因此,我们惊喜地看到90后群体,似乎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同时,宏大历史叙事的作用让我们忽略了一些细节。之后,新的焦虑产生了。尤其是类似于“李刚案”、“药家鑫案”,对于90后群体漠视生命的质疑又产生了。90后群体刚“站起来”不久,又被当头一棒,甚至有被妖魔化的倾向。这对于刚刚成年涉世未深的人而言,无疑又是新的事件。当然,这是由事件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事件是有随机性,爆发性,以及偶然性的。那么90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我读了陈奕君的《鸟笼》。书名《鸟笼》显然是平淡无奇的,在一个网络小说充斥的年代,在一个追求眼球效应的年代,陈奕君选择使用“鸟笼”作为书名,不能不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冒险的精神,以及淡定的姿态。《鸟笼》不是一部主动出击的作品,正如“鸟笼”这个意象所暗示的那样,这部作品将一直等待那个自愿进入它的人。我并不是说,陈奕君试图通过这部作品,将读者陷在一个充满哲思的“鸟笼”之中,而只是说,这部作品具有一种静谧性,它是极具个性的,但是绝非张扬的作品。《鸟笼》的叙事风格绝非是平常的,但也绝非是异常的。我并不想简单地,甚至是粗暴地打上某种文学类型的标签,我不想说它是“意识流”的,或是“后现代的”,是“现实主义”的,亦或是其他的什么。我想要说的是,这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正如我们不应该使用“90后”这样的标签去定义一群人,同样我们不应该“某某派”来定义这部作品一样。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标签背后的真实。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这部作品,来看一下真实的“90后”。

二、《鸟笼》里的世界和《鸟笼》外的世界 “鸟笼”让我无法不联想到“围城”,“鸟笼”与“围城”同样是一个具有封闭性结构的意象。尽管在结构上相同,但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鸟笼”显然更具开放性与交互性,而“围城”则是完全压抑的、封闭的。“鸟笼”中的人看得到外面的世界,也许它没有选择出来的权利,但是也有可能它根本就不想出来,“围城”则完全不同,“围城”之中的人并不知道“围城”外的世界是如何的,当他无法理解自身生存状况的时候,他就会出现乌托邦式的幻想,把“围城”之外的世界当成是世外桃源。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围城”之外。通过这样的比较,我想要揭示的是“鸟笼”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意象,它是一个半封闭的结构。我揭示这点的意义恰好是要说明,我们和90后之间存在着交流,同时存在着隔阂,我们无法进入到他们的世界之中,他们也无法进入到我们的世界之中。但是,这种隔阂并不是永远存在的。在某种契机下“鸟笼”的门会被打开,到时,他们就会进入到我们的世界。但是,门打开之后,他们是否会走出来,如何走出来,是否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比如是否能够一飞冲天。这就是这个结构所具有的特殊性,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它是可见的,但又是不可见的。

“鸟笼”的意象又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福柯的“监狱”,我想要指出的是“鸟笼”与“监狱”之间仍旧存在某种结构上的相似,都是具有限制性的。但是它们是完全不同的。“鸟笼”不是一个训练的场域,尽管它限制了行动,但是它是生存的场域,而“监狱”则截然不同,“监狱”是规训的,纪律化的,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里面的人更好的生存,而是让其变成适合的人。也正是这种差异,我们不能把“鸟笼”简单地理解成一个压抑空间,“鸟笼”之中也有可能是生机盎然的。

三、《鸟笼》里的小鸟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张小鸟,这是一个俗到不能再俗的名字,事实上,很难想象有人会选择这样的名字。一个平凡的名字,预示的是一个平凡的人生。张小鸟并不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小女孩。她更多的是想去理解自己,去理解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张小鸟是一个极具哲学气质的人物。尽管在很多时候她是沉默不声的,然而她选择的视角是完全哲学化的视角,她并没把时间浪费在看一些表面的事物上,而是通过思考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深入下去。例如,几个女孩在讨论做爱的感受时,一个女孩非常冷淡地说道,“就像牙刷插进鼻孔里”,而这个意象则来自,不久之前,几名女生在参观禁毒宣传时看到的一副图片,一名吸毒者用牙刷自杀的场面,一方面,这暗示了教育中存在着的暴力,另一方面,这个女生的这种性经验来自于被人强暴。作者巧妙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更加凸显了一种伤痕性。

一些人过早地离开了鸟笼去寻求自由,却发现自由是如此残酷。而这些残酷的事实,让小鸟困扰,自己是否应该离开这个鸟笼呢?她每天看着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思考。她犹豫不决,但是她又别无选择。因为,事件在不断地突发,不断地让小鸟有了选择的机会,有了自我创造的机会。因此,整部作品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叙事,而只有对各种事件的记录。事件,正是我所要强调的东西。事件的意义,不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而是它对于存在之链的中断,这种爆裂,让存在出现了重新列序的可能。

四、看《鸟笼》里的世界 透过小鸟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鸟笼里的世界。小鸟只是在看,只是在想,她没有说。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说是非常重要的,说即是一种行动。在《圣经》中说无疑是起到决定性的动作。上帝正是通过说来创造世界的。因此,如果小鸟说的话,那么鸟笼里的世界就会发生改变。小鸟没有说,让我们去看她看到的世界。看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向性动作,福柯在《临床医学之诞生》中提出了“看”,这种看不是一般的看,而是“凝视”,一种从宏观领域,不断深入到微观的看。同样小鸟也选择了这种方式的看,她渗入到周围人的思想之中,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去理解他们,同时也是理解自己。

《鸟笼》共有三部曲,成书于不同的时期,鸟笼中的世界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唯一不变就是小鸟始终在看。很多人会觉得,小鸟为什么不做决定呢,是继续呆在鸟笼内,还是出去呢。在我看来,我们似乎太迷信于说的力量,我们之中的很多人说得太多,然而在说之前,他是不看的,而且说了之后,他又是不做的。也正是因为小鸟具有独特的哲学气质,因此,她才选择了看,而不是选择说。事实上,即便在主观上,小鸟不做出选择。事件,也会替她做出选择。这就是事件的力量。但是,在事件出现之前,没有充分地准备,在事件出现之后,没有充分地行动,那么结果就是处在存在的断裂之中,陷入毫无意义的困惑之中。

通过本文,我试图揭示的是陈奕君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鸟笼》的意象,只有通过对于《鸟笼》意象的理解,才能够深刻理解《鸟笼》内的世界及其本质。我不想评价90后到底是什么样的,而是希望更多的人去看。《鸟笼》是一个女孩对于青春的畅想,更是对于生存的一种深刻思考。《鸟笼》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的方式,以及看的视角,因此,我认为《鸟笼》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文学作品,值得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1]齐泽克.霍尔沃德:忠实于巴丢事件[A].生产·第三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钱锺书.围城[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鸟笼围城小鸟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听李健吾谈《围城》
鸟笼
古董鸟笼:欣赏收藏两相宜
“围城”内外
小鸟
我想天空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