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品与操守的深入探寻——《周作人传》赏析

2012-08-15张宏图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宁272037

名作欣赏 2012年20期
关键词:钱理群周作人传记

⊙张宏图[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济宁 272037]

作 者:张宏图,文学硕士,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在众多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中,钱理群的《周作人传》是公认比较好、比较有特色的一部传记。可是作为传记作品它为什么好,特色在哪?至今少有评论,为此,笔者对作品进行了研读。在笔者看来,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作品。原因很简单,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无法获得小说般的阅读快感,或者说读者的审美愉悦并不能满足。不过这并不妨碍它的传记身份,而这恰恰是《周作人传》的独特之处,作品不是重在真实人生的再现,而是重在心灵世界的探寻。作者搜寻、发掘了大量史料,以周作人个人文字、当时人对他的回忆评价为据,对周作人的文学、人生、政治选择、独特个性及其内含丰富的历史、心理,做了精细的描述与精辟独到的分析,勾勒出了周作人心灵的轨迹,是极具代表性的学术性传记文学作品。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其作为学术传记的特点。

该传记做得比较好的是,把周作人各时期的重要作品,都进行了介绍分析。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还发掘和分析了一些大家不甚了解的或不太重视的周作人的重要作品。

比如《国语文学谈》,钱理群认为这篇文章包含了周作人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反思,周作人提出“把古文请进国语文学里来,改正以前关于国语文学的谬误观念”,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的,也是相当有道理的。钱理群指出周作人抓住了两个要害,一是“五四”文学语言变革中,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一种文体的变革,在文字、词汇和语法上没有、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二是提出不能用纯粹的百姓口语做文,而应是一种国语有口语、文章语两种语体,口语说话用、文章语写文章用,不能夸大民间语言的价值。这种观点笔者是赞同的,因为笔者本身就一直在从事普通话的教学工作,有相当的体会,口语和书面语在字的读法及词汇的使用上是有区别的,而普通话的词汇有相当多的还是来自文言文。这也就暗合周作人的观点。钱理群把这篇文章挖掘出来分析,既认为抓住语言问题反思“五四”文学革命相当深刻,又认为这是周作人一直在思考的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结果,可以说这一例证很好地体现了钱理群的独到和敏锐。

对于周作人的学术思想和贡献,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他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不从事周作人研究的人较少知道,或者说我不知道的是,周作人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但读过此书后我知道了,周作人首先是以杰出的翻译家身份亮相“五四”文坛的,而他最后的文学活动也是翻译,1966年4月19日翻译《平家物语》第六卷的脱稿,是他“工作”的终结。这也算我的一个阅读收获吧。

周作人是以希腊“古诗今译”为开端的,他的《古诗今译·题记》所展现的翻译观,应该是他和鲁迅的共同宣言(题记是鲁迅写的),他们共同提出了著名的“直译”法,以前我只知道鲁迅提倡“直译”。虽然对这种方法褒贬不一,但周氏兄弟这种利用翻译来改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弥补汉语言词不足的独到眼光是值得肯定的。周作人把他1918年1月至1919年12月间翻译的小说结集成《点滴》一书,这些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说是周作人“五四”时期的一大贡献。对于周作人的翻译贡献,1919年12月,钱玄同在他的文章中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周启明翻译外国小说,照原文直译,不敢稍以己变更。……我以为他在中国近年的翻译界中,是开新纪元的。”①周作人自己曾说:“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对话集是五十年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②可见周作人在翻译方面的贡献和成绩,不仅外界给予了很高评价,他本人也极为看重或者说更为看重自己的翻译作品。

周作人最初的翻译和论述多是有关儿童教育的理论。他的译著中,始终贯穿着“顺应自然本性”与“尊重独立个体”的思想,具有彻底的反封建性,体现着他对人的思考。而从翻译作品中提出的“美育”思想,更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学的奠基者之一。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4卷4号发表了周作人的译作《贞操论》,文章一发表,就震动了中国的舆论界、思想界和文化教育界,被认为是找到了一个可致整个封建伦理体系崩溃的缺口。这体现了周作人对妇女解放和新的两性道德观的关注。也可以说,周作人对妇女的发现、儿童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几乎是同时的。

周作人翻译作品的数量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他的创作,但他的翻译活动长期被忽视,大家只盯着他的美文。可是不研究周作人的翻译就讲不清其创作中的很多问题,要全面研究周作人就更离不开对他一生翻译活动的考察。

无疑,这是一部能让我们走进周作人心灵的好书,但同时它也带给了我们足以进行深刻反思的巨大精神痛苦。

书中所表现出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尤其是中国现代个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近百年来的忧患,不能不使我产生共鸣。钱理群所关注的是“五四”知识分子自我独立性的丧失,其探究的方式,是从外在社会、体制转向了对“五四”知识分子自身弱点的追问。作品延续了钱理群在他《心灵的探寻》中的追求,不再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去解释周作人思想的来龙去脉,而是通过恰如其分地引用周作人原文,以丰富的材料,尽力去贴近周作人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借助对周作人的追求与挣扎的展示,将他的思想和选择有效地纳入到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宏观视野之中,在这样的大视野中,我们看着周作人走完了他的人生。钱理群以诗人的方式,表达了他自己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人生选择倾向,体现了他在追求人道主义、知识分子个性独立与自由上,与周作人这类现代个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些相通之处。同时对周作人的研究也唤醒了钱理群内心一直被压抑的自由知识分子精神。

正因为有着精神气质上的相通之处,有心灵上的某些契合,所以钱理群更注重对周作人心灵世界的探寻。例如他以“‘小河’的忧虑”为题,就表现出对传主内心世界的关注,“我们感到兴趣的是,诗为心声,周作人的新诗所显示的他的内心世界的一角”。③《小河》是周作人新诗的发端之作,甚至被胡适认为是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钱理群在书中对该诗做了详细的解读:

既“喜欢水来润泽我”,“却怕他在我身上流过”;既对“他在地底里呻吟”表示同情,又本能地觉得“他”的呻吟“听去虽然细微,却又如何可怕”;既希望“他”“微笑”着“稳稳的流着”,又害怕“他”“不认识从前的朋友”,粗暴地“在我身上大踏步过去”——这“稻”对“水”,怀着多么矛盾的心情啊。这一再重复的“怕”字,流露出怎样一种难以遏制的不安与忧虑。“稻”显然是周作人的自况,那么,“水”呢?④

“水”一旦冲出堤堰“乱转”时,就会肆虐地吞没一切、裹挟一切、与颠覆一切;而“呻吟”着的人民一旦摆脱束缚,陷入狂乱,也会爆发出“粗暴”的力,毁灭一切的。⑤同时将诗人为自己忧虑、为人民忧虑、为革命忧虑、为启蒙的前途忧虑,更为国家政治忧虑的复杂痛苦心理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周作人这类知识分子的矛盾正是在这里:他们本能地对政治,特别是群众政治,以及必然与之联系在一起的革命暴力心怀疑惧,希望把自己的活动限制在思想文化范围内,而小心翼翼地与政治保持距离;但连他们自己也明白,这不过是自欺欺人:思想文化的启蒙必然导致被启蒙者变革现实的直接政治活动,这是启蒙者无法预先控制的。……

周作人就这样陷入了困惑:他一面把思想启蒙——唤起人的自觉,文学的自觉,作为一种信仰、理想,热情地为之献身,一面却为其几乎是必然产生的可怕后果而忧惧:这是怎样的苦境呢?⑥

其实书中对周作人内心世界的探讨,在我看来最显钱理群诗人气质的是把“水”作为分析周作人哲学、气质、文风的重要意向。作者认为“它内在的纯净、自然、风趣、清澈、透明、柔和,以及它外在的青、白颜色,汩汩水声,都滋润着周作人的心田,影响着他的气质与文风”⑦。“从自小对洪杨之乱、义和团之乱的直观的恐惧,到‘五四’时期‘小河’的隐忧,直到《中国的思想问题》的忧生悯乱,构成了一个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忧患情结。这种忧患情结又往往与‘水’的意象联结在一起。”⑧通过“水”去观察水乡长大的周作人,无疑是找到了打开周作人心灵的一扇窗。

由于钱理群在文字的运用中时常显露出的“五四”现代白话文词汇,以及周作人、鲁迅等人文章的大量引用和运用,使得作品在形式上颇为靠近现代作家的文风。如“周作人的情况大抵如此”、“大体近于事实”等等,例子很多,不再赘述。这些文字读起来似有隔世之感,或许是作者在与先辈精神对话中语言被同化了吧,不过这更能让我们走近五四文人。

钱理群是一位很有一些鲁迅气质的人,所以他的文章说理透彻、深刻,颇有感情,作品中充满了富有学理、思辨的文字。这种写法读起来可能不容易,但收获颇多。例如:

应该说,这是体现了本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的:人们往往从西方最新文化中,抓住一点真理,甚至来不及认真消化,就凭着一股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激情,拿来运用于现实政治问题的思考,迅速得出急进的政治结论,并且立刻转化为最坚决的实际行动。……因此,这一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把握,既是深刻的——就其十分敏锐地,甚至是凭着直觉抓住的那本质的一点而言;又是肤浅、浮光掠影的——就其对西方文化的整体结构及其学理的严格内涵的认识而言。⑨

再例如:

现在已经有了三个“周作人”:一是“伪官吏”的“周督办”,一是“寻梦者”的苦住庵庵主:这都是实有的周作人。还有一个是周作人自己主观塑造的,“为国为民”的“殉道者”。不要问谁更真实,每一个“周作人”所显示的“意义”(社会、历史、心理……乃至美学)的内涵,也许更有价值。⑩

从整部传记来看,钱理群是在努力客观地去理解周作人的心灵世界的,在传记中努力开掘作为“五四”思想启蒙者之一的周作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周作人,他有一种真正的宽容——一种基于自由平等、尊重人权理念之上的宽容。但他的思想更接近鲁迅,对周作人最后“下水”的事实,对于周作人的双重堕落,他进行了鲁迅式的、基于民族立场和自由知识分子立场上的批判。“周作人参与开创的‘五四’传统,一是爱国救亡,一是个体自由,现在周作人于这两者都彻底背离,说他‘堕入深渊’就是由此而来。有人以为周作人虽有罪于民族,却换取了自我的自主与自由,这是大悖于事实的。”⑪“历史的事实却总是这样:文人一为吏,知识分子一从政,总要被异化、工具化,失去了个体的自主与自由,即鲁迅所说‘一阔脸就变。’”⑫在细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第八章“走向深渊”表面上写得比较的平淡、超然,但你可以感受到,书中渗透出的对周作人走向深渊的那种压抑感,以及周作人道路对当下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思考和危机感。“周作人作为一个标榜独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向自诩脱离政治,却最终与现代中国最黑暗、最肮脏的政治结为一体,同命运,共存亡,这里所包含的意义也同样引起后人深思。”⑬

另外,在《周作人传》的写法上,由于传主前半生的经历和鲁迅密不可分,所以与鲁迅相重叠的生活经历作者没有过多描写,没有材料的重复使用的情况,很好地避免了把兄弟失和之前的部分写成周氏兄弟传。而且就整部作品来讲,作者没有写生动的生活故事、生活经历,而是从分析传主的作品入手分析传主的心路历程。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周作人的心灵史,是对周作人的精神世界的追问,同时也是对当代知识分子自身弱点的探寻。

①② 转引自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2月第2版,第215页,第606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2月第2版,第227页,第229页,第230页,第230—231页,第77页,第 489页,第 104页,第511页,第478—479页,第481页,第481页。

猜你喜欢

钱理群周作人传记
钱理群:“专改错别字的教授”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
借《解读语文》微观解读不可无“我”的《祝福》
周作人之死
不说穿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周作人和他曾经迷恋的女人们
钱理群“告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