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生长点的踏勘与文学史新思维的创构——评李遇春的《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

2012-08-15黑龙江

名作欣赏 2012年16期
关键词:论者论著旧体诗

/ 黑龙江_李 雪

作 者:李雪,文学博士,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由于研究队伍日趋庞大,学术新领域大都已经被开辟殆尽,于是很快出现了学科危机,学界中人高呼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苦恼于学科领域的狭隘和逼仄。值此艰窘之际,李遇春的学术专著《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以煌煌五十余万言的厚重篇幅,展开了对中国当代旧体诗词的全面而深入的论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开拓了富有盎然生机的学术生长点,并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启发了一种文学史新思维,对于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值得大力揄扬的是,该论著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踏勘了新的学术生长点,创构了文学史新思维。

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各种不同时代的历史撰述,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存在鲜明的新文学本位观、汉民族文学本位观、精英文学本位观等偏颇的价值观念,极为有意而强烈地排斥章回小说、旧体诗词、传统戏曲等旧形式文学,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和通俗文学等。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文学史其实是一种被权力和特定意识形态支配着的历史叙述,具有森然的等级观念。这种权力话语有可能导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故步自封,在日益狭隘化、纯粹化和精英化的研究中让文学史背离历史的原生态场域,扼杀了文学史本应具有的客观和正义的底色。李遇春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这种权力话语性质是了然于心的,他原本就对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非常感兴趣,曾经运用他的理论来解读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文学;如今正是出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权力话语的质疑,他又勇敢地踏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研究领域。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从时间上看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但从形式上看则该归属于中国古典文学。表面上看,这该是个左右逢源的研究对象,理当受到充分的关注和研究。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视之为古典的余绪乃至余孽,忽视乃至轻视它;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则视之为现代的歧出乃至末技,同样忽视乃至轻视它,于是它的左右逢源便成了左右为难,理当的香饽饽就变为事实上的冷馒头。这无疑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偏颇,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偏颇。其实,若能够突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权力话语偏见,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不容忽视的历史存在,而且具有非常深远的研究价值。像沈从文、胡风、聂绀弩、吴祖光等新文学大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公开的文学创作受到遏制,他们的心路历程只能在旧体诗词的天地中蔓延回环,腾挪跌宕,若不研究他们的旧体诗词,又如何能够把握他们晚年的心路历程呢?!因此,李遇春对中国当代旧体诗词的系统探究在质疑了既有文学史的权力话语之后,真正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发现了一片新的学术生长点。

其实,学术生长点的踏勘背后还存在着文学史新思维的创构。李遇春在文学史研究中具有鲜明的人弃我取的求异思维和古今文学史的会通思维。这对于目前的文学史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目前的文学史研究,往往是一窝蜂,发现稍有学术价值的论题,众人就一拥而上,你一锹我一镐,浅尝辄止,稍有所得,就又一哄而散,大有漫无头绪的群氓之态。此为典型的非创造性的学术跟风。而李遇春选取中国当代旧体诗词为探勘之题,体现的求异思维根本上就是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学术跟风的否定和拒斥,对于文学史研究具有实质的推进意义。至于古今文学史的会通思维,同样重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和中国古典文学界之间的隔膜由来甚深,学界中人往往独执一得之见,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少有学者敢于跨出学科樊篱,游目四顾,海纳百川的。因此,中华数千年的文脉往往被打断为两截,互不贯通。李遇春对中国当代旧体诗词的研究,体现的是敢于跨出学科樊篱,勇于打通古今文脉,于古今文学史会通中捕捉学术新生机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值得大加赞赏的是,该论著宏观构架科学合理,微观剖析细致独到,文学史的高超卓识和文学作品的审美细读结合得天衣无缝,既有凌空鸟瞰的整体领悟,又有精雕细琢的个案欣赏。

该论著的主体分为三篇,转型篇、炼狱篇和边缘篇。转型篇主要探讨中国现代旧体诗词向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转型的艺术问题,重点论述郭沫若、田汉、叶圣陶、老舍四位作家;炼狱篇主要探讨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旧体诗词中的“地下写作”,重点论述了沈从文、胡风、聂绀弩、吴祖光四位;边缘篇则探讨了一些在主流文学秩序内外游移的新文学家的旧体诗词创作,包括茅盾、姚雪垠、臧克家、何其芳。十二位新文学家构成鼎足而立的三篇,论著的主题结构其实已经非常精准地勾勒出了中国当代新文学家旧体诗词的大致格局。论者在《跋》中曾说放弃了宏观的路数,转而采取富有朴学精神的个案研读法。其实,就论著的整体谋篇布局而言,宏观视野已经昭昭在目了。若再细心披览论著的翔实而富有创见的个案研读,其中对于理解中国当代旧体诗词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若干现象和名词,自然而然就映入眼帘,令人雀跃而起。

第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现象就是新文学家们的旧体诗词创作从现代文学阶段向当代文学阶段转型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研究者以往都是考察新文学的当代文学转型,殊不知即使是旧体诗词也存在着明显的转型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像郭沫若、田汉、叶圣陶、老舍等新文学大家都曾经写过极为慷慨激昂、情韵丰沛、成就卓越的旧体诗词,但建国后,他们相继成为新政权的吹鼓手,完全放弃了个人的见识和灵性,所写的旧体诗词无论是从思想还是从艺术上看都出现了不忍目睹的大面积溃退。此种历史事实在该论著中得到非常精细的还原和刻画,虽然论者没有截然痛下令人血脉贲张的论断,但光历史事实的还原就足以彻底廓清以前所谓的历史进步论、社会进步论的主流意识形态迷雾。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富有创造性的文学史概念是遗民之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遗民之诗主要是指朝代更迭后不与新王朝合作的前朝遗民的诗作。但该论著创造性地借用了此概念,非常深入地概括了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的历史特征,例如该论著就把田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体诗词看做一种广义的遗民之诗,还指出南社遗民诗风对叶圣陶早年的旧体诗词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老舍也是以遗民身份大作遗民之诗的。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同样富有创造性的文学史概念是新台阁体。台阁体是明朝初年流行的诗歌,以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为旨归,表现当时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和情趣,多为应制唱和、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之作,风格雅正平和、雍容华贵。想不到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那些政治人物、新文学家、学者等居然再次大肆创作类似台阁体的旧体诗词,以赋为诗,以赋为词,专以歌功颂德为能事,因此论者非常准确地把它们称之为新台阁体诗词。可以说,无论是遗民之诗,还是新台阁体,都体现了论者卓然不凡的文学史识见,对于今后的中国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必然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该论著具体研究新文学家的旧体诗词时,一般都是先概述其创作阶段,再从主题上分类阐述,随后从文学史宏观角度考察其美学渊源。这体现了论者的思路扎实、学风严谨之特点。应该说,论著的炼狱篇中对胡风、吴祖光、沈从文、聂绀弩的旧体诗词的论述是全书最见学术功力的篇章,在对诸位名家的旧体诗词的扎实研读中,透视出他们在政治高压时期文化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对文学史的深度理解饶有助益。例如论者从沈从文建国后的旧体诗词中梳理出他的寂寞情怀、退隐思想和怀旧情绪三类生命体验,并分析了沈从文退隐思想中的传统和现代因素,一方面是传统隐逸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沈从文选择退守于文物研究,体现了对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坚守。而且论者还条分缕析地展示了沈从文的出世情怀和入世情怀之间的矛盾,在他的入世情怀中又存在着革命情怀和批评精神之间的矛盾。这样,论者就通过对沈从文的旧体诗词的解读,为读者重新塑造出了一位在大动荡大转型的时代浪潮中的多面立体的沈从文形象。这对于理解晚年沈从文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再次,值得肯定的是,该论著能够把中国古典诗学诗话式的灵性感悟和中国现代学术系统化的理性思维完美地结合,在古今文学史会通视野中对新文学家的当代旧体诗词进行精准的美学定位,体现了论者识今通古的学术大气象。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往往是感悟式的,是吉光片羽式的,尤其以诗话、词话为最,而受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往往强调系统化、理性化,两者各有所长,也均有所偏,如何把两者的长处相结合,避免两者的短处,却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者的艰巨重任。以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而言,像李健吾那样比较注重传统感兴又相对具有理性化的文学批评毕竟是凤毛麟角,大都还是有点气韵就缺乏系统,有点系统就缺乏气韵。而该论著却能够把两者结合得较为完美。论著的整体结构和单章的逻辑构架体现了现代学术的系统化和理性化,对于具体作家的审美风格的论断以及具体作品的细读体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灵性感悟。因此,走进该论著,我们就像走进了被钢筋水泥支撑起来的巍峨坚实的现代建筑主体,但建筑内的装修之美却是非常富有古典意蕴的。

文学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梳理艺术渊源,感悟历史绵延的恒久力量。该论著在此方面就显得非常出色,论者每每论述一个新文学家的旧体诗词时,无不把他放在中国文学史脉络中来把握他的艺术传承,考察他的艺术新变。例如,关于叶圣陶,论者指出,叶圣陶抗战诗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而抗战词主要受到周邦彦的清真词的影响。此外,沈从文对汉魏古风的追慕,聂绀弩对宋诗文化的创化,胡风对建安风骨和鲁迅旧体诗的传承,吴祖光对元白新乐府的借鉴,无不得到精当而妥帖的定位和分析。这的确体现了论者对古今文学史的会通之才识。

猜你喜欢

论者论著旧体诗
四七二十七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旧体诗词的现代走向
阅读理解两篇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梁启超全集》出版
再谈现当代旧体诗词“经典化”与“入史”问题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更 正
《青年杂志》刊发旧体诗现象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