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屈的身影——读王禹 《村行》

2012-08-15陈燕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名作欣赏 2012年29期
关键词:棠梨斜阳荞麦

⊙陈燕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成都 610066]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七律是宋初的优秀诗作之一,现代的宋诗选本几乎都会选录它。前人曾对此诗有所评论,但大多重点分析其中某一联,又或是往往只看到了诗中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且大都把该诗传达的主题与思想情感理解为:诗人谪居商州而思念故乡(有的又把故乡引申为朝廷),因此心中失意、惆怅。①实际上,笔者认为该诗有更深一层次的涵义。这首诗其实是诗人坚强、兀傲之性格的刻画,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不屈的身影:诗人遭贬,越挫越勇。我们说文如其人,这首诗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诗人遭贬,一般说来内心是懊恼、苦闷的,为什么会兴致长呢?其外出游山,正是为了排遣苦闷。山行途中,诗人看见秋菊凌霜而开,被这种不屈的气节感动,联想起自己的遭遇,心中豁然开朗。正是与拥有顽强、坚贞之品格的菊花发生共鸣,王禹才会被这山间秋景所吸引,并因此野兴渐长。按理说,秋天的景物很多,但为何此刻作者眼里只有菊?菊花在山间小路边绽放,开在这个万物开始凋零的时节,它的绚烂更能脱颖而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使诗人有了同感。因此王禹在该诗里选用“菊”为意象,不仅与当时的季节、地点相契合,也有自己的寄托:诗人遭贬谪至商州这样的偏远山区,担任团练副使这一散官,不能签书公事,这使积极从政的他备受打击。但是诗人并不因此消沉度日,而是越挫越勇,像菊花一样顽强地生长。

晋陶渊明以来“,菊”已成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④之后的文人墨客则多以“菊”比喻超脱、出世的隐者。但是,王禹《村行》一诗中的“菊”却突破了这一意象的传统意义,成为一个不屈者的化身。“菊”作为坚强、不屈的象征意义在王禹的其他诗作中也反复出现。如《秋居幽兴》其三“:谪居人事慵,幽兴与谁同。僧到烹秋菌,儿啼索草虫。扫苔留嫩绿,写叶惜残红。岁晏琴好,篱边有菊丛。”⑤诗歌描写谪居生活的慵懒闲适,最后点出篱笆边的一丛丛菊花,有诗人的寄予“:菊丛”是新生命的象征,在本有凄凉、破败之感的秋天,诗人看着散发生命气息的菊花,弹琴自娱,何其乐哉!《雪霁霜晴独寻山径菊花犹盛感而赋诗》更是全篇赞菊,表现了菊花坚强不屈的品质“:狼藉金钱撒野塘,几丛无力卧斜阳。争偷暖律输桃李,独亚寒枝负雪霜。谁惜晚芳同我折,自怜孤艳袭人香。幽怀远慕陶彭泽,且撷残英泛一觞。”⑥而且诗的题目直接点出“独寻山径菊花”,其中“独”字匠心独运,传达出诗人对菊花的钟爱。王禹爱菊,其《小畜集》中以“菊”入诗文创作就有16次,其中大都是用“菊”来象征不屈、顽强的意蕴。

颔联写山,对仗精工,历来受到评论家的赞叹。如钱钟书就精辟地点评了其中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⑦程千帆则从真与幻的角度谈到其写景之独特“:壑本无声,风过则闻之有声,这是真;峰不能语,静立却反似能语而不语,这是幻。闻之真与见之幻交组在一起,是此诗写景独特之处。”⑧这些都说得很好,但只是孤立地品味该联的美感,并没有将之放到整篇诗歌中去理解其更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比该联中“壑”与“峰”意象的象征义,我们可以看出这里也是表现诗人坚强不屈的兀傲个性。“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其中,王禹用“壑”比喻受了委屈发出不平牢骚的一般人;以“峰”比喻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的坚强不屈之士“。万”强调前一类人的大众化、庸俗化“;数”点出像诗人这样坚强兀傲的志士少之又少,说明真正的勇者是难能可贵的。面对生活的不公正待遇,一般的人都会心有不甘而生发牢骚,就像诗人形容的“万壑有声含晚籁”那样。在王禹眼里,这些在黑暗中低吟、抱怨的人,就像“壑”那么低矮,他们是卑微的、低贱的、猥琐的。然而,在相同的处境下,真正的勇士却如“数峰无语立斜阳”这般,能保持崇高的操守,不做无谓的埋怨。这些志士就如同屹立在斜阳余晖下的伟岸山峰,仿佛在接受神圣的洗礼,从而保持一颗高傲、倔强不屈的心。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诗人在颈联中选用了“棠梨”和“荞麦”这两种山间常见的植物作为意象,它们虽僻居山野,但生长得如此绚烂。特别是荞麦花,不仅洁白,而且散发出幽香。“棠梨”、“荞麦”不正是象征着谪居在野的诗人自己吗?这才是真正的勇者,虽仕途受挫,远谪僻野,依然坚持自我,保持坚强、高贵的品格。该联用“棠梨”和“荞麦”铺写了山村乡野的秋景:棠梨的落叶一片片洒下,放眼望去,似胭脂一般红艳;荞麦的花瓣一朵朵绽放,放眼望去,似雪一般洁白。卢梅坡在《雪梅》诗中曾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⑨这里形容荞麦的花瓣是“白雪香”,此香必不是白雪的香,而是一片片荞麦花扑鼻而来的香味。此处写出荞麦花不仅有白雪的颜色,也有白雪所无的馨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尾联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诗人看到眼前山村美丽的秋景,本是饶有兴致的,可是突然心中涌出一丝惆怅,这是为什么呢?末句道出原委:原来是这里的一桥一树都像极了诗人的故乡呀!以往很多人都理解说尾联是全诗情感的升华:诗人在悠然闲适地游赏于山村秋景之时,突然被这里的景物触动,生发出浓浓的乡思之情以及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感。其实,结合全诗一以贯之的“不屈”主旨来看,这一联表面上是说,商山的“村桥”、“原树”等景物如同诗人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深一层意思是诗人的家乡是美好的,因为家乡有亲人,有朋友;诗人远谪山野,虽然也有孤独,但商山的景物给诗人无比的亲切感,使之感受到故乡的气息:菊花凌霜开放的顽强,山峰伟岸孤立的高傲,棠梨、荞麦在荒野之地绽放的美丽,都引起诗人的共鸣,慰藉了作者的心灵,使他在这里找到了朋友、亲人的感觉。因此,诗人并不是主要为了表现谪居的孤独,又或者是思乡之情,而是要突出自己坚强的个性:虽被贬商州,满腹委屈,却并不埋怨,而是积极适应商山的生活,将心中情感寄托于山水树木,所以诗人在商山就如同在自己家乡一样,同样能找到自我。因此他才感叹“村桥原树似吾乡”,而没有说“村桥原树非吾乡”。

① 目前为止,对《村行》一诗分析与鉴赏的论文主要有:1.陶文鹏:《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村行〉赏析》,《文史知识》2011年第11期。2.王世海、孙园园:《人生失意,再创诗意的精神家园——王禹?〈村行〉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3期。3.张坤、王晓亮:《〈村行〉赏读与训练》,《写作》2010年第16期。4.龚宇:《村桥原树似吾乡:读王禹〈村行〉》,《文学教育》2010年第12期。5.鲍亚民:《意境清新 情景交融——王禹〈村行〉赏析》,《阅读与鉴赏(初中版)》2008年第4期。6.宋宏雄:《简朴淡雅 清新自然——王禹〈村行〉赏析》,《湖北招生考试》2008年第3期。7.王林玉:《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村行〉赏析》,《语文知识》2006年第03期。8.黎昌经:《看是平易 其实精纯——说王禹〈村行〉》,《语文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11期。其中大都谈到该诗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只有陶文鹏认为该诗在“惆怅”之外更有“阔达”,本文则进一步从诗歌本身的一系列意象中,读出其蕴涵着诗人坚强不屈的性格。

②③④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页,第89页,第90页。

⑦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⑧ 程千帆等选注:《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⑨ 王启兴等编注:《千家诗新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猜你喜欢

棠梨斜阳荞麦
斜阳巷里
红山荞麦看木森
变黑的荞麦
棠梨花
池塘边的棠梨树
竹之韵
荞麦
荷花开较晚,望断斜阳路
春天的荒芜(组诗)
记住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