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育思想的启示
2012-08-15杨培云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杨培云[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作 者:杨培云,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方面课程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文化语言学。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它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君子之道、教育治学等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整体面貌,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体现出一个古老民族的心理、精神、审美情趣、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论语》可以用来治国,可以用来修身,它其中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意义略作阐述。
一、“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诲人不倦”意为教诲别人有耐心,不厌烦。《论语·述而》载“: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邢疏“:教诲于人,不有倦息。”孔子一生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努力于他的教育事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所以他的学生子贡说“:学不厌,仁也,诲不倦,圣也。“”诲人不倦”的精神是他对学生忠与仁的精神的表现,是作为教师的负责精神的表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同时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认识到自己事业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地献身于这一事业,工作起来才会主动积极,发挥潜力,想方设法做好本职工作。“诲人不倦”正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显著特征,是教师对职业忠诚的最好评判。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绝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做出贡献。只有乐教勤业的教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深深吸引。
因此,我们应树立教师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积极进取,勤奋敬业,方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
二、“欲罢不能”的乐业情操
“欲罢不能”是想停止而不可能的意思。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顽固,他是一个“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的和蔼的、忘我的教育工作者。孔子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他在游历列国归鲁后,三十四岁开始举办私学,授徒讲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理想受到挫折,甚至有时生活困难,但是他投入到教育事业,“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其“乐业”精神真是难能可贵,真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为“乐在其中”,所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师的职业,必须是一个坐得了冷板凳,受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干好的职业。带着一颗功利心去从事它,一生都不会收获事业的快乐,甚至一生都会活在矛盾之中。
所以,以最大的乐趣投身到教育事业,干一行爱一行,正如人们常说“工作着,快乐着”,要追求欲罢不能的忘我工作的至高境界。
三、“不令而行”的从业言行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不是专对教师说的,但却包含着做教师应有的规范。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不仅这样说,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矣”,荀子赞扬孔子“早正以待”。孔子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忠恕信实,言行一致,克己教人。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李岚清副总理也曾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甚至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儿探究,最终教学相长。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只有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四、“有教无类”的职业爱心
“有教无类”即不论贵贱贤愚都给以教育。《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新唐书》“:圣人之道无不通,故曰‘有教无类’。”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因其贵贱贤愚而区别对待,给每一位学生以平等、博大、宽容的爱,但也并不是说要一味地不分好坏迁就恶习,如他很直接很严厉地批评不思进取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而是要对学生付出真正的爱,促使他们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师才称其为真正的教师,才是能获得学生尊重的教师。赞可夫指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因此,当代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亲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育活动,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到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笑着面对学生,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减少沮丧,获得成功。如果发现学生做错事或成绩差,就恨铁不成钢,不去积极帮助分析原因,并且一味训斥、向家长告状,这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抗情绪。要以崇高的爱心去吸引学生、感动学生,使他们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走自己的希望之路、未来之路、人生之路。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和平等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向学生敞开心灵,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大力弘扬良好师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继承和发扬敬业和奉献的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都应该在自己的学识、能力、仪表,特别是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地“自育”,塑造21世纪职业教师新形象。《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本文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指向。笔者坚信其中更多的精髓,将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化发展,被进一步挖掘继承并发扬光大。
[1]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9.
[2]沈锡麟.图解论语[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3]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陈小虎.论师德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5]童富勇.试析孔子温故知新与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
[6]王海涛,江洪军.浅析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9(3).
[7]刘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企业家天地,2009(5).
[8]王春迪.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OL].[08-09-29]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