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观物取象到比德于君子——谢的两首咏竹诗解读

2012-08-15李浙红李映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37

名作欣赏 2012年18期
关键词:斑竹竹子诗歌

⊙李浙红 李映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37]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有着独特而悠久的竹子文化的国度。河南安阳出土的那支竹弓,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弓,向我们印证了传说中黄帝的那支古老的《竹弹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一幅多么真实古朴的生活画卷,也是与竹子有关的最古老的歌谣。竹子,从生活日用的器皿到战争武器的主要材料,从俯拾遍地的实用竹制类而悄然漫步进入中国古典诗歌的长廊。竹子,为我们留下无数动人的华章。

我们首先阅读《秋竹曲》开篇四句,作者描写北窗外的竹子“,娟“””“离离”是竹子的姿态美。“绮”字强调了竹子那绿叶扶苏的独特美,“未”字告诉我们,这些竹子虽历经春夏,到了秋天尚且幼嫩稀疏,但是娟秀而姣好的身影,着实惹人怜爱。作者写后四句“,欲求”一词开始,从上文对竹子的客体描写而转入作者的内心活动“,别有”,即是“唯有“”独有”之意。看到如此美景,作者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非常想要寻觅一支竹笛,借助音乐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怀,那么,作者的感念究竟是什么呢?最后两句点明了竹子“凌白雪”与“贞心荫”的两个方面,比较竹子的形态美,这才是更加能够打动作者内心深处的地方。竹子的这两方面的个性也是竹子有别于他物的独特之美。作者描摹竹子,且抽象出竹子的独特的意象美,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首《咏竹》紧紧扣住“奇”字展开。开篇两句总写“,一丛”竹子如许“清翠”而令人称奇。接着,作者自上而下分别描写了竹子的叶、枝、笋三个方面,显然,这不是秋令,而是春天,竹笋在月黑风高中破土飞出,又在人们觊觎它的美味中茁壮成长,而最最令人嗟叹称奇的是笋长大成竹的刹那,也是箨(竹壳子)与新兴的竹茎告别之际。所以,作者全诗第一奇的是竹子的形象美,第二奇的是竹子在告别中成长的悲壮美。这种独到的见解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又符合谢个人的生活经验。

比较两首诗歌,不难发现作者对竹子观察细致,描写精确,诗意清丽,歌韵悠扬,描写竹子的形态美和这种形态美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从此,开创了“竹”与“人”之间的一种符号代码。“竹”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象,登堂入室步入中国文化的艺术殿堂且历久弥新。

“诗三百”中查阅到的有四首直接写到竹子的诗歌“,竹”字直接出现了七次。间接写到竹子的诗歌则有更多。从此,竹子与中国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早期的诗歌作品,对竹子和竹制品虽有大量的描绘,但是还是停留在将竹子基本上以竹来构筑意境的辅助意象上。例如《淇奥(卫风)》“: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都是起兴之用。《竹竿(卫风)》“: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小戎(秦风)》“:竹闭绲”用以写实。《斯干(小雅,鸿雁之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用以比喻。汉代的诗歌初露后世将竹子与人的坚贞与忠诚相连的端倪。例如:《古诗十九首》之《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冉冉孤生竹,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全诗以竹结根于泰山比喻妇人托身于君子,虽然尚未摆脱比兴的印痕而自成一格,但是,这首诗为后来以竹为符号歌咏人的品质,形成并成熟为一个独立的诗歌门类,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咏竹》“: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洁,徒自抱贞心。”(南朝梁·刘孝先)

《竹》“: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南朝梁·刘孝先)

《赋得阶前嫩竹》“: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陈·张正见)

刘孝先的诗歌沿用了竹子具有的“贞心”,又进一步挖掘了竹子“高洁“”高节”的特性,且引入了斑竹这种独特的竹子品种,加以渲染其贞、其节。这一点到唐朝元稹的《斑竹》“:一枝斑竹渡湘沅,万里行人感别魂。知是娥皇庙前物,远随风雨送帝痕。”借助这种斑竹的特别品种,着重讴歌其忠贞的品性。唐朝李峤的《咏竹》“: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句子直接展开联想与想象。

竹子的“高洁“”高节”及“贞心”在后来文人的笔下或直接歌咏,或用含蓄之辞加以表现,极致的境界莫过于唐朝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时的作者已然物我两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真是深刻而全面地领会了竹子的内涵而达成了人生“竹子的风格”。宋朝苏轼则用通俗而简洁的诗句唱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于潜僧绿筠轩》)东坡先生对竹子推崇备至的深层次原因不外是竹子的观物取象与比德于君两个方面的审美价值所致。

历代咏竹诗为我国的竹文化奉献了特有的文学与美学价值,也是中华竹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竹子常常与松树、梅花相连,被称颂为“岁寒三友”;竹也常常和梅花、兰花、菊花相提并论,被誉为“四君子”。

历代咏竹诗,除了歌咏竹子碧玉妆身的“清”,挺拔不折的“韧”,虚心向上的“谦”,发愤图强的“节”之外,其实,在谢的两首咏竹诗中,我们同样也感受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周易·象传》)。正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生命智慧与生命哲学,成为我们解读谢之后如许咏竹诗的一把钥匙。

猜你喜欢

斑竹竹子诗歌
诗歌不除外
九嶷山新发现一片斑竹林
走过斑竹丛丛处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斑竹枝枝何处觅 养心殿佛堂内檐前期修复记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和竹子在一起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