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诗歌的独特审美感受
2012-08-15陈明洁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00
⊙陈明洁[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 310000]
作 者:陈明洁,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学比较、语言学及英语语言教学。
生态文学是一门在文学和生态学交叉之下产生的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的文学样式。随着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不断深化,生态文学也得以发展壮大。生态文学主张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状态之中,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丰富的创作源泉。
作为一位颇具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1792—1822)善于运用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来营造或浑圆开阔、或温馨优美的诗境。雪莱诗中的自然意象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他擅长将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融入人们熟悉的自然意象之中,使得这些自然意象多彩多姿、玲珑剔透、寓意深远、耐人回味。从生态文学的角度审视雪莱诗歌自然意象的审美特征,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掘出其诗作所蕴涵的意义价值,而且能够在生机盎然之中获得全新的审美感受。
一、丰富多彩,平中见奇
诗歌的深厚意蕴只有通过意象来表达,才有美感、力量,而意象能够带给读者无限联想,从而生成意犹未尽的韵味之美。生态文学认为,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诗人雪莱通过丰富的选材、独特的视角对大自然中的事物进行加工,使其诗歌的自然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平中见奇的审美特征。
从选材的范围看,雪莱诗中的自然意象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如在《致云雀》这一首诗中,诗人选取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自然事物:天上的星星、月亮、云霞、彩虹,地上的青草、玫瑰、萤火虫,凝露的山谷、春日的急雨等。这些自然意象在诗人笔下有动有静、生机盎然。
从选材角度看雪莱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发现它们绝大部分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平常事物。正如在《西风颂》中,雪莱大胆地运用了想象,成功地赋予西风以超凡的能量:“西风”用它独有的超然力量,将似“枯死树叶”的天空“浮云”驱散,迎接“雷雨”的到来;它摇醒了“沉睡中的蓝色地中海”,力量之大,已将其震得发抖。
二、动静相宜,鲜活灵动
在生态文学中,自然事物往往被塑造成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而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富于生命感的艺术形式,诗歌的意象也往往充满着鲜活空灵的生命元素。在创作过程中,雪莱凭借其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构造,并将自身丰富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意象之中,使得诗中的自然意象富有灵性和活力。
细细品味雪莱的诗作,便可发现其自然意象宛如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跃然纸上,伴随着诗人跳动的思绪节奏,或动或静,时而蓬勃而发,时而空灵安静。
《致云雀》中的意象“云雀”正是诗人笔下的一个最具代表的自由灵魂与鲜活生命。它追求光明,蔑视世俗,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理想境界:“你好呵,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青云,/穿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地平线下的太阳,/放射出金色的电光,/晴空里霞蔚云蒸,/你沐浴着明光飞行,/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刚开始迅疾的远征。”
三、寓情真挚,收放自如
在生态文学看来,自然是人们歌颂、赞美的对象,而作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则是通过抒情方式来表达的,或蓬勃奔放,或温婉含蓄。在雪莱的诗作中,诗人也常采用直接抒情或者间接抒情的方式来塑造自然意象。他一方面借用意象来寄托他那真挚的情感,一方面又用热烈的情感烘托意象,使两者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的完美融合。
阅读雪莱的代表作《西风颂》便可发现,《西风颂》前后两大部分在抒情方式上是有差别的。在前三节中,强劲的西风展示出了强劲的力量:将象征着“旧势力”的“枯死树叶”吹落,将希望的种子播种在其经过的山谷平原;将浮云从海洋和天穹的树枝上吹下,迎接闪电和雨的到来;将沉睡中的蓝色地中海从夏梦中惊醒,让大西洋的巨波变成细纹……因此这三节描写的是自然现象,采用的是间接抒情。
在第四节和第五节中,雪莱先是采用几句相同的句式来表达他投身革命的强烈愿望与决心:假如我是……,假如我是……。接着用第一人称直接表达诗人内心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其对革命的希望:“我被生活的荆棘绊倒!我流血了!时间的重量锁住了我!……把我僵死的思想撒向整个宇宙,像枯叶被驱赶去催促新的生命!”在这两节中,诗人将自己作为抒情主人公,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由此看来,在两种抒情方式的巧妙转换之下,诗人塑造的自然意象——西风以其无与伦比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澎湃激越的情感与高昂奋发的信心,从而实现了情感与意象的完美交融。又如在《云》中,雪莱以云的代言人身份直抒胸臆,塑造出处于永恒变化之中但永不死亡的、给大地带来甘霖的云的形象,诗句优美,格调轻快,洋溢着自信乐观的精神与宏大豪迈的想象:“我是大地和海洋的女儿,/也是天空的养女,/我穿行于大海和陆地的毛孔,/我可以变化,/但永远不死。”
四、亦幻亦真,寓意深邃
生态文学认为,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依赖自然,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自然的启示和陶冶。雪莱曾广泛阅读过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他对柏拉图、斯宾诺莎等人的观点都曾兴趣浓厚。然而随着知识的累积与感悟的加深,雪莱发现真正的现实并不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而是人与大自然共同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悲哀与痛苦必定能够转化为幸福与愉快,正如他在《西风颂》中所领悟到的希望:“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诗歌的自然意象取材于大自然,被诗人赋予了其对自然精神的理解、对现实世界的把握。雪莱正是凭借这种对意象的独特把握,依靠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将自己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寄寓到诗作之中,使得作品诗意盎然、亦幻亦真、寓意深邃、意境悠远,升华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与精神境界。正如勃兰兑斯曾指出:“雪莱不像拜伦,并不把自然视为武器,而看成是他的琴。他爱自然,对它庞大宏伟的气势和形象毫不畏怯,对各种奇异而强大的自然力熟悉而亲昵,他觉得宇宙是他的家。”
雪莱沉醉于自然的气度恢弘之美,内心追求的也是自然精神所带给他的光明与力量。只是诗人徘徊在理想的光明与现实的黑暗之间,内心渴望着摆脱现实桎梏,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理想,情感之流只能在诗句间喷薄流淌。细细品味其诗作便可发现,雪莱将自己的理想主义追求寄寓在自然意象里:“西风”蕴涵着诗人对光明与力量的渴望;“云雁”寄寓着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勃朗峰”体现着诗人对雄浑壮阔的思慕……
在《云雀颂》中,雪莱凭借丰富的想象、高远的意境、精妙的比喻、工整的用韵勾勒出一幅空灵飘逸的画面:云雀或拔地而起、横贯长空,或神秘悠远、纤尘不染,使人读来仿佛逍遥在梦、心灵通透。诗人将云雀看做是“纯粹自由精神的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快乐的赞歌”,象征着与宇宙的创造力合一的诗人。他这样写道:“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诗人眼中的云雀就这样自由地歌唱着、飞舞着:像少女一般“唱起缠绵的歌声”,像金萤一般“飞在滴露的幽谷”,像玫瑰一般“隐藏在绿叶之中”。然而在时空交错之中,诗中自然的无限和永恒与人们所处的现实相互映照,使人们在意识到自身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之后,对自然产生了一种崇高的敬畏之情。因此在《云雀颂》里,云雀那自由飞翔的意象已成为崇高精神和美好理想的独特象征。这样的自然意象往往沉浸在一种无法接近和不可名状的力量之中。这种力量便是诗人向往的崇高。但由于人们自身的局限,这种崇高无法在世间实现,而只能被人们永远希冀着、追寻着。
雪莱自然诗歌中流淌的是一种对自然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愫朴实无华而又真挚热烈,也正是在这种淳朴的“生态意识”指引之下,诗人雪莱赋予自然意象以丰富独特的审美特征,使人们能够在恢弘开阔、生机盎然的意境之中获得全新的审美感受。
[1]雪莱.雪莱全集[M].江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查良铮.雪莱抒情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3]雪莱.19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雪莱.为诗辩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