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小说中的英国社会女性问题剖析
2012-08-15刘建芳包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刘建芳[包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作 者:刘建芳,硕士,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一、引 言
简·奥斯汀作为英国世纪交接时的一位女性作家,目睹了英国从18世纪滑向19世纪时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她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对此变化做出了回应。她在小说中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无比真实而细致地刻画了英国小镇中产阶级的生活和理想,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英国淑女的精神面貌,其中对女性的地位、婚姻的选择作了深入的探讨。
二、题材范围
奥·奥斯汀所写的小说都是英国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完全限制于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很小的生活圈子,但她的观察细致入微,构思巧妙、合理,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写作风格朴实无华,表面上琐碎的叙述读来让人寻味。在她的六部小说中,没有拜伦式的慷慨激昂的抒发,也极少见那惊心动魄的现实主义的描写。
1.时事涉及 简·奥斯汀小说中对于当时时事的描写不多。她生活的那个年代正值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英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她经历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变革,但她终生居住在乡间小镇,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总的看来,她的作品题材范畴似乎不太广泛和博大,没有极端的贫富悬殊,没有激烈的对抗和争斗,也没有强烈的激情。她的作品中也鲜有自然景观的描写,即使在《傲慢与偏见》中有近五百字的景物描写,但主要也只不过是为了赞美彭伯里花园之雅韵,为伊丽莎白对达西家的看法改观埋下伏笔。须指出的是,虽然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对家庭、婚姻和伦理问题讨论得较多,但事实上,她对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对历次战争和英国社会出现的某些变化是非常了解的。《傲慢与偏见》第十二章中,也还在谈笑风生时引出“一个士兵挨了一鞭子”这种不和谐之音。
2.人物塑造 简·奥斯汀写小说最擅长的也许是创造人物。她塑造人物的形象,一不靠抽象处理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而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奥斯汀素来长于刻画人物,有的批评家甚至认为在这点上她能与莎士比亚媲美。实际上,奥斯汀的某些人物基本上只是漫画。如《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和柯林斯牧师,他们身上只有一个基本特征,这个特征从他们一开始出场就交代清楚了。如小说一开始就用寥寥数百字的对话把班纳特太太的过去、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来到浪博恩村,她无比激动,对丈夫说:“噢!是个单身汉,亲爱的,确确实实是个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英镑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福气!他要是挑重我们的一个女儿做老婆,可多好!”寥寥数笔就将班纳特太太想嫁女儿的急切心情写得极为传神。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奥斯汀在描写人物形象时使用嘲讽和喜剧的手法。小说描写班纳特太太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这就含有嘲讽的意味了。奥斯汀还善于自己躲在后面,让人物通过最普通的言行自己暴露自己。
三、社会问题
1.金钱问题 在奥斯汀的小说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数字。几乎她所有作品中都充斥着数字:收入,遗产。如《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五位小姐每人结婚时只能从母亲那儿得到一千英镑;彬格莱小姐有两万英镑嫁妆;达西小姐有三万镑的嫁妆。而男子中,达西每年净收入一万英镑,彬格莱每年有四千英镑的收入,班纳特先生则拥有年近两千镑的地产。而正是这些数字才引出了整个故事。在当时社会,金钱、地位决定了婚姻,决定了生活的命运,尤其是没嫁妆女子的命运。难怪西方有位马克思主义评论家指出在揭露人类行为的经济原因方面,奥斯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马克思以前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了。
2.婚姻问题 金钱和地位自然也成了婚姻的枷锁与媒人。奥斯汀小说中塑造了多种婚姻关系:门当户对的有之;自由恋爱的有之;以青春、私欲为基础的有之;图未来生活有依靠的有之,应有尽有。而上流社会人们的婚姻观又有:一是想通过婚姻来巩固双方的地位;一是出身良好(某贵族之小儿子),但没有财产,平时又挥霍惯了的,必须娶一个有财产的女子为妻。奥斯汀认为恋爱婚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人们考虑婚姻大事,不能光想自己,还要对家族、亲友负责,对社会负责。奥斯汀通过不同类型的婚姻关系把资产阶级婚姻从经济实质到仪式形式揭露得无比透彻。
3.妇女问题 奥斯汀也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观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思想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顺从男人和所谓的法律规定等。因此,她的笔下出现了一系列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份、千方百计想把女儿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作者在年轻的时候就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探讨她面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她在作品中揭示了社会制度的弊端,但简·奥斯汀又基本上相信这制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做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这正是奥斯汀创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道白和动作,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
四、结 语
奥斯汀的作品的确不恢弘、不庞大,但是她的讽刺技巧是那么的驾轻就熟,嘲讽渗透于各书的字里行间,人物的刻画是那么的自然,让人感到确有这种人存于世上。今天,奥斯汀所有精雕细琢的作品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各种各样的原文版本及其译本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许许多多的专家发表了论文和专著。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实主义作品会永葆青春的。这正应验了英国文学评论家艾伦对她的评语:“这是18世纪精华荟萃的百花园中最后也是最绚丽的鲜花。”
[1]Coperland,Edward & Mcmaster,Juliet.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ne Auste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Austen,Jane.Emma[M].Wordsworth Edition limited.1994.
[3]Austen,Jane.Sense and Sensibility[M].Yili People’s Press,Kewen Press.2002.
[4]J·奥斯汀.傲慢与偏见[Z].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5]梁实秋.英国文学史(第三卷)[M].台北: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1985.
[6]朱虹.奥斯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