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经有一位女王》的叙事艺术研究

2012-08-15蔡苏露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30

名作欣赏 2012年6期
关键词:詹妮姑婆叙述者

⊙蔡苏露[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 510630]

作 者:蔡苏露,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福克纳于193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曾经有一位女王》讲述了沙多里斯家族三个女人的故事。作者以其精湛的叙事手法成功塑造了这一时代典型的三位女人形象:代表着南方传统的詹妮姑婆,年轻一代的娜西萨和黑白混血的艾尔诺拉。作者刻意营造一种冷漠、平静的氛围,将角色塑造为雕像式人物,突出这一时代各个女性的性格和命运,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

一、叙事时间

叙事学家关于叙事与时间的研究主要从“故事”与“话语”关系入手,分析时间在两个层面的结构,揭示“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之间的差异。“故事时间”是指所述事件发生所需的实际时间,“话语时间”是指用于叙述事件的时间。一般来说故事发展都顺从时间顺序,但是很多时候小说家会刻意对故事发展进行调整编排,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曾经有一位女王》中,在小说整体叙事和各个部分的叙事中,话语时间基本和故事时间一致,但福克纳也灵活运用了插叙、倒叙等叙事手法,使得小说更有趣味。

小说分四个部分,从娜西萨从孟菲斯回来后带着儿子去小溪边这一时间点开始,通过叙述者旁白、人物的对话和回忆等一点点将故事补充完整。第一部分的话语时间如下:艾尔诺拉穿过后院,去厨房——沙多里斯的家族史——娜西萨两天前去孟菲斯,回来后带着儿子去了小溪——艾尔诺拉和赛蒂在厨房——艾尔诺拉去书房——娜西萨带着儿子回来了。中间穿插了叙述者旁白介绍的沙多里斯家族史,并通过艾尔诺拉与赛蒂、詹妮的对话议论了娜西萨的行为举止。这一部分作为小说的开端,交代了故事背景,引入故事发展,引起读者对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有娜西萨的行为感到疑惑、产生兴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二部分话语时间流畅简单,叙述了艾尔诺拉在厨房准备晚餐的过程。在此期间她与儿子埃索姆的几段对话回忆了詹妮的半生荣辱,也提及了娜西萨的过去,鲜明地呈现了艾尔诺拉对詹妮和娜西萨的爱憎观。第三部分中话语时间起初停顿在小男孩和妈妈回来之后来书房这一时刻。接着故事进入倒叙:詹妮姑婆一边看着窗外一边回忆以前她与娜西萨相识的情景——情书事件——小贝阿德去世——女人们归于平静的生活——一星期前来访娜西萨的犹太客人——三天后娜西萨去孟菲斯住了两晚回来。回忆过程中,话语时间中的过去和现在交错,描述了娜西萨过去的生活和詹妮姑婆的心态,并把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镜头好像跟随詹妮姑婆的眼光从眼前的花园回到1918年的花园,詹妮姑婆旁白叙述着自己的声音(她的想法),随后的情节一幕幕发展下去,又回到书房里。从回忆回到现实,时间又突然回到小男孩向詹妮姑婆汇报行踪的这一时刻,话语时间继续,娜西萨来到书房——娜西萨解释她去孟菲斯的原因——詹妮让乔尼取来她的帽子——娜西萨和乔尼离开了书房。这一主体部分聚焦了矛盾焦点——正面讲述了娜西萨的故事,客观地呈现了事实。第四部分叙述时间开始在晚餐餐桌上——艾尔诺拉在厨房里与埃索姆对话——艾尔诺拉去书房看詹妮——艾尔诺拉回到餐厅,故事在平静中结束了。

从故事中三个主要角色分别来看,以娜西萨为主线的话语时间较詹妮和艾尔诺拉来说比较特别。艾尔诺拉与詹妮姑婆的行为基本符合故事时间的发展(艾尔诺拉回忆了一部分詹妮从卡罗莱纳来到密西西比沙多里斯的经历),而对娜西萨来说,小说从第一部分开始就借其他人之口断断续续讲述了她的故事,但这个重要人物到小说的第三部分才正面出现,这样的叙事时间安排使得娜西萨这个人物变得异常神秘,也铺垫了这样一个机会使得读者看到詹妮姑婆和艾尔诺拉对这个人物进行的主观片面评价。她们对娜西萨的主观想法与娜西萨出场后她的正面形象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自己婆家人尚且以异样鄙视的目光看待自己,由此更凸显了娜西萨受到的深刻社会谴责,体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行为强烈受囿于女性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失去思想自由的悲惨命运。

此外,福克纳巧妙地运用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差别,把握小说快慢起伏的节奏:概述、场景、省略、停顿交替出现在小说当中,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在叙述者旁白沙多里斯家族史时,就按照故事时间以几句简单的描述讲述了近百年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故事背景概述;艾尔诺拉回忆詹妮的故事时概述与场景相交替,起到了淡化悲剧事件的效果;讲到发生的惨剧时叙述者概述了这一事件,“北方佬杀死了她的老爸和她的丈夫,还放火烧了卡罗莱纳的房子,大火就在她和她黑人保姆的头顶上烧着,所以她独自一人大老远地来到密西西比,来投靠她唯一的亲人”。后文又细致描述了詹妮见到哥哥乔尼时的场景,以这种隐性的对比突出了詹妮姑婆的坚强和痛苦。总的说来,小说中场景居多,尤其是大量人物对话的运用,比如娜西萨解释她去孟菲斯的原因这一部分对话,它为读者解开了这个谜底——艾尔诺拉和詹妮都不理解她为何突然去孟菲斯两天后又回来,读者更对此感到疑惑,福克纳借娜西萨之口真实再现了故事。此外这个场景直接客观地反映了娜西萨的真实想法,读者可以据此对娜西萨这个人物做出自己的判断。

总的说来,福克纳充分利用“话语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差异,场景、概述和省略的成功交替建构了叙事清晰、节奏鲜明的故事结构,使小说充满悬念,情节层层紧扣,引人入胜。

二、叙事角度

小说基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叙述者存在于故事之外,他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观察事件,可以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偶尔借用人物的内视角或佯装旁观者。全知视角的叙述全面客观,叙述者能引导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事情的真相,对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一般说来,全知叙述者比较客观,但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即作者福克纳)的叙述明显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叙述者利用连贯的全知视角,全面地把握了小说的基调,刻意渲染沙多里斯家族平静、冷漠的氛围和行将没落的命运。小说开篇就有这样的描述,“在漫长的午后时光,这座巨大的方形住宅和整个院子静静地、睡意蒙地躺在大地上”,凸显了一种慵懒、无聊的氛围,也是整篇小说的主基调。描述环境时多次出现了cold,motionless,peacefu(l冰冷的、一动不动的、安静的)等词语,正是通过这种重复强调了庄园内冷清凄清的氛围和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在沙多里斯庄园的各个角落似乎都弥漫着这种氛围。天已经变黑了,詹妮在书房却不让大家开灯,詹妮姑婆银白色的头发渐渐失去光泽,花园中太阳已经下山,暮色降临,四处散发着茉莉花的香味。这几个特征接连反复出现,像无法摆脱的阴影,这一切预示着詹妮姑婆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同时沙多里斯家族也将没落下来,成为“没有男人的房子”,寂静属于女人。在小说中叙述者和感知者合二为一,叙述者客观地讲述了故事,同时他的叙述也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叙述者作为旁观者也不失客观,从各个侧面来叙述发生的故事,列出事实。大量对话的运用直接客观地陈列了事实,反应了各个说话者的爱憎观,间接呈现了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艾尔诺拉对詹妮的敬重和对娜西萨的鄙视,艾尔诺拉和詹妮对娜西萨的排斥感,娜西萨争取自己权利的勇气和愿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埃索姆与艾尔诺拉的谈话,看似不经意,事实上揭发了许多矛盾。例如,开场人物艾尔诺拉一直对娜西萨怀有偏见,但埃索姆与艾尔诺拉的谈话“在我看来娜西萨小姐和别人一样有高贵品质”,以及娜西萨自己的叙述对读者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事实真相。“你教我不要偷听别人说话的。”只埃索姆这简单一句话便反映出艾尔诺拉的虚伪,言行不一致。

福克纳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三个雕像式女人的形象,使得人物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詹妮姑婆代表着坚固的南方传统,艾尔诺拉是保守傲慢的,思想存在偏见和矛盾的黑人形象,娜西萨代表着有自由思想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年轻一代女性。作者倾向将这三个人物都塑造成为雕像式的人物,这和小说平静冷清的主基调相吻合,也有着塑造典型女性形象的社会意义。沙多里斯庄园的三个女人演绎着不尽相同的悲剧命运,詹妮在孤独中死去,艾尔诺拉傲慢偏激,不能充分地享受生活,娜西萨背负着不能与他人言说、不被他人理解的痛苦。即使在这个没有男人的沙多里斯庄园里,女人仍然是悲剧。

[1]申丹,王亚丽.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文俊编.福克纳的神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詹妮姑婆叙述者
猫壶
十张感恩笑脸
十张感恩笑脸
十张感恩笑脸
山谷狂欢夜
十张感恩笑脸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失心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