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索格的知识分子社会属性“被边缘化”解构

2012-08-15张月琴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盐城224001

名作欣赏 2012年2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

⊙张月琴[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1]

索尔·贝娄被视为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美国主要的小说家,他擅长通过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态,刻画主人公在困境中对生命意义和自身价值的不懈追求,从而探索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出路。《赫索格》是其所著十余部中、长篇小说中被公认为最有价值的。这部小说既可以看做是对贝娄前期创作的总结,又可看成他后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开端。小说的主人翁——赫索格,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历史教授,他一向尊崇理性,关心人类文明和人的尊严,然而在事业和生活的双重打击下,他深深困惑于荒诞的现实,陷入了精神危机之中。面对无从捉摸的现代文明,赫索格焦虑地反思生活失败的教训和一切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努力地探索和寻觅自己的精神家园。本文拟从知识分子社会属性“被边缘化”角度入手,探测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以及他们在精神世界里的追求、迷惑与苦闷。

一、后现代文明中物欲主导下人的本质异化

20世纪60时代的美国社会,是一个新旧替换和反叛传统的时代,民权运动、种族运动、反战游行、女性主义运动,以及反传统文化运动成为普遍现象,美国社会累积的复杂的阶级关系和人际间的异化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社会的一切都沉浸在对物质的欲望中,人类所有最宝贵的东西全面溃退,包括人性的良知、人格的尊严、美好的理想,一切都让人真切地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孤独和焦虑。赫索格是贝娄笔下典型的知识分子主人公,由于宗教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差异而和社会格格不入,因而精神变态、情绪苦闷、思想颓废、内心空虚。赫索格最初以为,只要通过贤明的思考,他就可以用知识解决时代的复杂问题,至少可以解决他自己的生活问题。但物欲横流的社会彻底摧毁了赫索格幼稚荒唐的想法,在那个社会中知识已经变成了无能的代名词,知识分子已被知识囚禁在可悲而无能的“私人空间”里。贝娄向读者展示了赫索格盲目追求崇高的思想而回避个人生活问题的荒唐现象,也向读者传达了他本人对令人伤心的生活与时代的认识。

……现在有些人,他们的权力之大,足能毁灭整个人类。而这些人是愚蠢的、自大的、疯狂的。我们一定要求这些人不要这样干,让这些人类生存的敌人统统下台吧……

……我是个研究文化史的专家,虽然目前受到情感混乱的障碍……深信宇宙空间的扩大绝不会毁灭人类的价值,深信事实王国和价值王国不是永远隔绝的……

作为一个犹太知识分子,赫索格的精神危机源于犹太教思想与美国哲学的冲突,当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存立足点,他便从怀疑社会到怀疑自己,陷入严重的思想危机与精神痛苦中,他也成为美国社会一个典型的“边缘人”。在社会中,他常常觉得自己是社会另类的局外人,妻子无情地抛弃了他,最信任的朋友无耻地背叛了他,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是个若隐若现的幽灵,他的情人雷蒙娜认为他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国人。他的思想发生了混乱,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认识周围的现实,怎样来对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弄不清自己的生命到底在哪里,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还是一个人。他还曾痛苦地大声疾呼:

……我感谢上苍给予我一个人的生命。可是这生命在哪儿呀!作为我生存唯一借口的人的生命在哪儿呀……

赫索格作为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物,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也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当他的信仰、追求和理想在美国社会中受到严重挑战和威胁,即将湮没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时,他仍然坚信人性不灭,人类是有前途的,始终没有放弃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问。在小说的结尾处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人,赫索格的人性是完整的,他并没有疯,疯的反而是他身边的那些人。同样,透过他不正常的傻乎乎的表面,我们看到赫索格实际上思维清楚,而且还十分有政治头脑。至少他敏锐地观察到:

……他跨过那些笔记本和文稿,在长沙发上躺了下来。他伸了个懒腰作了一个深呼吸……现在,他对任何人都不发任何信息。没有一个字都没有……

二、知识分子无根基理性的自我“失语”

《赫索格》这部作品的情节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时间跨度不过几十个小时。赫索格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历史教授。由于现实生活处处跟赫索格过不去,他两次结婚和离婚,第二个妻子玛德琳和他最信赖的朋友格斯贝奇私通,并把他赶出家门,让他失去了心爱的女儿。生存困境使他的精神极度焦虑,他时常歇斯底里般陷入沉思、玄想和动情的回忆之中,于是他整天紧张地思考,记笔记,不自主地形成了不停写信的怪癖。而且很奇怪的是,这些信从未寄出过。赫索格的信,有些是一时冲动或者说在精神不太正常的状态下写出的,内容是充满戏谑的,有些甚至是疯疯癫癫的;他写信的对象包括他的家人、亲戚、朋友、报纸编辑,甚至敌人以及社会知名人士;他所写的这些信件与便条,内容各异,长短不一,都是零星、随意的。正如赫索格自己表白:

……我一直手忙脚乱地在给四面八方的人写信……我必须尽量保持紧张的不安状态,没有这种不安,人就不再能称之为人了。要是不安没有引起忧苦,那不安就是离我而去了。我把信件撒满整个世界,为的是阻止它,不让它逃跑。我要不安保留在人的形体之中,所以我就幻想出一个完整的环境,把它网罗其中,我把全部心血都放在这种织网工作上了。但这仅仅是织网而已……

他在给《纽约时报》的信中,把讽刺的矛头对准泰勒博士和斯特洛伏斯博士,谴责前者有关不透水的油漆而不是原子尘会影响性腺的理论说法完全是误导,后者的“冒险观”只会导致而不是防止原子大屠杀的发生。

……在每个社会中,总有一类人对旁人是有危险的……我指的是那班领袖人物。因为通常都是最危险的人物才追求权力……

由于他与希尔顿牧师有个人恩怨,教堂也成了赫索格攻击的对象。他在给希尔顿的信中写道:

……您对那班鲍厄里街头的沙滩真是够耐心的。他们经常喝得烂醉,闯进您的教堂……由于有了穷人,富人才得以从骄奢淫逸的生活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得到额外的收益……

赫索格的联想、回忆、思考、写信穿插补充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线,可以说赫索格的思想就直接体现于小说的五十多封信中。现在分析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赫索格身处各种思想观念的包围中,他在现实社会中是孤立的,写信其实是他对这些思想观念表示不满的一种“内心独白”,赫索格利用书信扩大了思考的空间,让他说出了他想说的话,表明了他对政治、经济、学术、道德、爱情、生活等方面的看法和感受。如果我们把全部的信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些毫无联系的书信就构成了一部时代信条,他写给各界人士的书信却体现了他内心的痛苦挣扎,同时也是帮助他消除内心痛苦的解痛剂。这些诸多不寄出的书信以及他与想象中的人交谈的情景,恰恰构成了赫索格对整个社会不满的“失语”。

三、象征主流社会的格斯贝奇式“类朋友”们的排斥

博士学位、大学教授、一本“思想史”专著、几笔科研经费,赫索格具备以上所有作为有前途的知识分子的必备条件。但当他在小说中一露面,作者就告知读者,他正处于危机中。他的第一位妻子黛西带走了儿子马科,女儿珍妮则跟第二位妻子玛德琳住在一起,大多数的朋友站在两位离婚的妻子一边。更为糟糕的是,他最好的朋友格斯贝奇竟成了玛德琳的情夫。在凌乱无序的社会中,赫索格实际上已被象征主流社会的玛德琳、格斯贝奇以及他的朋友们排挤到了社会的边缘,这些朋友们实际上对赫索格这样的人充斥着“类朋友式”的排斥。在赫索格周围,布满了象征着上流和主流社会的“成功人”与“聪明人”,在他们的眼里,赫索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如第二任妻子玛德琳和“最好的”朋友瓦伦丁颇受赫索格恩惠,但在他们的眼中赫索格不仅是个疯子,也是一个最理想的傻子;手足兄弟威尔·赫索格一直怀疑他的精神有问题,一再暗示他应该到医院“在人监护下休息休息”;桑多甚至嘲笑他:“……受教育?真叫人笑掉了大牙!你居然不懂得这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

拮据的经济、破碎的婚姻和朋友的背叛让赫索格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这不仅是赫索格个人的困境,还是美国当时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问题和矛盾,更生动地暴露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追求占有和利润为宗旨”的残酷性。在给鲁沙斯的信中,赫索格解释他为何花大量精力去写信的缘故:

……人文主义者和有思想的人士除了会挣扎着寻找适当的措词还能做什么呢?以我为例吧,我手忙脚乱地写信给四面八方的人,有很多话,我用言语来处理现实生活。也许我喜欢把一切转变成言语,迫使玛德琳和格斯贝奇找到良心……

作为一个被迫处于边缘地位的知识分子,如何才能在象征秩序的主流文化中获得自己平等的权利,如何占有自己合法的位置才能显示边缘人的存在意义,这是赫索格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知识分子为何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关键所在。看似疯疯癫癫、有着“一副奇怪心肠”的赫索格,其实是一个真正能够诚实、客观审视自己的人,处处抗拒占据中心地位的主流社会的影响。当他批判瑞斯克哲学时,他的矛头直指:

……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有些人想要毁掉人类,他们是愚蠢的,傲慢的,疯狂的,应当禁止他们这样横行……

四、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雷蒙娜的欣赏和失望

纽约花店主人雷蒙娜是个会体贴人的中年妇女,她迷人、聪明、富有异国情调,除了犹太女人共有的热情、善良外,还异常性感。离婚后,赫索格和雷蒙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赫索格困难的时候给予了他很大的安慰,对赫索格有极大的吸引力。从雷蒙娜的角度看赫索格,赫索格是一个“如此可亲、如此可爱、如此健壮,而且总的说来又是如此稳重的人”。对于雷蒙娜的诱惑力和排斥力的此起彼伏,小说呈现出赫索格一条明显的心灵矛盾的轨迹。他清醒地认识到:

……

难道这就是我渺茫的人生历程中的秘密目标么?

难道我眼看着自己在错了这么些年之后再成为一个酒色之徒么?

难道我真是个俄耳浦斯式的人物?

是个小资产阶级的狄俄尼索斯那样的人?

……

一方面,肉身凡胎的赫索格当然喜欢雷蒙娜的“女人香”。雷蒙娜深受新派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相信“肉体是精神的唯一而真实的神庙”。在生活中她努力追求享乐以满足下意识的冲动。在与赫索格的交往中,她竭力想要说服赫索格,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肉欲的满足焕发生命的活力,被赫索格当做“性方面的杰作”,在与雷蒙娜的交往过程中,赫索格体验到了“私生活”带来的声色逸乐的快乐,下意识的愿望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另一方面,赫索格感到自己沦落为他所谓的“私生活”的奴隶,他内心深处总是时时抗拒着雷蒙娜。当雷蒙娜提出要与他结成连理时,赫索格是“提心吊胆,步步为营”;当雷蒙娜邀请他到乡间别墅度假,提出为他买夏装时,他就找个借口,逃之夭夭。他觉得受雷蒙娜恩惠越多,就越危险,就会不得不牺牲自由,因此几经考虑,他觉得还是离开雷蒙娜为好。他曾照着镜子自问:

……我的天哪!这个生物是什么?这东西认为自己是个人。可究竟是什么?这并不是人,但它渴望做个人。像一场烦扰不休的梦,一团凝聚不散的烟雾。一种愿望……

作为一个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知识分子,赫索格最难心安的是没能实现心目中的境界,感情生活中的两难处境正表明了以赫索格为代表的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处境的尴尬。他的这些疑虑和质问,凸现出当时知识分子在这种无根基的生存困境中的迷惘和困惑。

五、结语

赫索格作为贝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代表,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感到迷惑和失望,期望在混乱的世界中找到生存的立足点。尽管他备受挫折,但仍然相信“人生的价值在于维护人的尊严”,始终没有放弃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问。这也是我们如今研究赫索格这一人物的价值所在。

[1]陈玉涓.在无奈的漂泊中探寻——从《赫索格》看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特征 [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1).

[2]张钧,殷耀.人物形象与作者主观精神的外化——从摩西·赫索格透视贝娄对社会与人生的探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85(3).

[3]王小红.思想迷惘的赫索格——美国6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缩影[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

[4]阳光武.价值的错位——管窥小说《赫索格》的主题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6).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
现代知识分子故居与“北京文学地图”
是什么让知识分子越来越灰头土脸?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什么是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