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艳情”渐隐“,身世”渐显:论秦观词艺术风格的演变

2012-08-15朱国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名作欣赏 2012年2期
关键词:莎行楼台秦观

⊙朱国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秦观(1049—1100),初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淮海居士、邗沟处士,学者习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人。

学界历来以秦观词为婉约正宗,并且是柳永和李清照之间的桥梁,是文人词雅化的代表。其实从秦观词作本身看,秦观的词创作也经历了一个脱俗入雅的过程。这既和秦观的身世遭遇有关,又与秦观在词的艺术追求上的转变有关。秦词的特点是多写“艳情”,这在早期词作中尤为明显。秦词的雅化过程就是渐渐减弱“艳情”而逐步凸显“身世之感”的过程,但始终未曾褪尽“艳情”的底色,在艺术上可以看做是“距离化”、“变形化”、“装饰化”,实质就是艺术的审美化。花间词的男性主人公大多是普泛化的人物,而秦词的男性主人公几乎都是作者率真自我的再现。在此方面,秦观比柳永和晏几道更真挚、更率真,这也是他被人攻击的主要原因。秦观词的系年虽然不能做到特别确切,但从其词的特点和其身世的关联上,大致分期还是可以做到的。学界一般把秦观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元丰八年以前是学习、求仕阶段,元 间是仕宦阶段,绍圣以后是贬谪阶段。笔者认为,与这三个阶段大致相对应,他的词也表现为几个相对不同的风格,即俗艳而率真的早期词、脱俗渐雅的中期词、艳情的变形及消隐的后期词。

一、俗艳而率真的早期词

秦观在入仕改字以前,其词的特色是俗艳而率真,既与花间词相类,更受柳永及李煜前期词的影响。如《河传》(其二):

恨眉醉眼。甚轻轻觑着,神魂迷乱。常记那回,小曲阑干西畔。鬓云松、罗袜 。 丁香笑吐娇无限。语软声低,道我何曾惯。云雨未谐,早被东风吹散。闷损人、天不管。

这首词写的是一次男女未谐的幽会,描写相当露骨,置于花间亦甚相当。词中“罗袜 ”明显本自李后主《菩萨蛮》:“ 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这些俗艳的词在秦观集中相当多,当是早年所作。之所以爱写这类词,一是受“词为艳科”的传统影响,一是秦观早年自负狂傲、不加检束的个人性格造成的。秦观在《精骑集序》中写道:“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与滑稽饮酒者游。”①秦观家庭小康,南唐将门之后,他在诗中说:“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宋史》本传的记载是:“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②这些记载为我们描画出一个少年秦观的形象:颖悟早慧,狂放不羁,好读兵书,滑稽饮酒。结合他三十岁才第一次入京应试可知,秦观早年对科举不是很上心,按现在的话说应试教育的基础打得不牢,久困场屋也与此关系甚大。天才的词人是不受拘束的,爱把自己的风月经历写出来,自然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有时甚至不受约定俗成的潜规则的限制,还把这些风流艳事写进诗中。如《王直方诗话》云:

岑参云:“旧有一诗寄少游,少游和云:‘楼阁过朝雨,参差动霁光。衣冠分禁路,云气绕宫墙。乱絮迷春阔,嫣花困日长。平康何处是,十里带垂杨。’孙莘老读此诗至末句,‘这小子又贱相发也。’少游后编《淮海集》,遂改云:‘经旬率酒伴,犹未厌长杨。’”③

二、脱俗渐雅时期

前文已述,学界常以元丰八年的入仕来划分秦观的早期与中期,这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从秦观的心路历程来看,又不够准确,所以有学者认为应当以秦观把字由“太虚”改为“少游”来划分。“太虚”有气吞八荒之志,而“少游”则用东汉马援弟马少游愿归老邑里的典故,明显表现出连年不第的失落。改字“少游”大约也在元丰八年入仕前,所以与入仕时间并不矛盾,但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其实,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会随之而变化。从秦观在《精骑集序》自述“少时事”可知,他在三十岁左右就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并加以否定。他在此年入京应试应与此有很大关系。心理及认识上的变化必然会在词的创作上表现出来,比如《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是秦观的代表作,当时就流播众口,评价很高。这首词除了开头的“抹”、“粘”字刻画细致绝妙以外,风格上意境高远、情感悲凉,明显与前期的香艳风格有别。但此段时期秦词仍然有明显的艳情底色,其中“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一句就受到苏轼的批评,谓之学柳七作词:

后秦少游自会稽入京,见东坡,坡云:“久别当作文甚胜,都下盛唱公‘山抹微云’之词。”秦逊谢,坡遽云:“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答曰:“某虽无识,亦不至是,先生之言,无乃过乎!”坡云:“‘销魂当此际’,非柳词句法乎?”少游惭服。④

三、艳情的“变形化”

秦词雅化的一个手法是对艳情进行“变形”,在对生活真实进行距离化以后,从而产生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所谓“变形”,就是审美中的一形象由母形象向新形象的嬗变,通常通过形式的夸张、简化、变化等等手法,突出形象的本质特征,使作品获得神韵和旨趣。秦词中有很多描写“仙事”的内容,如“牛女”、“阮肇”、“无双”等等,秦观是一个重情的人,他的作品都是“有我之境”,所以这些作品仍然是秦观自身经历的一种变形化的描写、回忆。另外,古代诗词中,以“仙事”代“男女”也是一种常用手法。我们来看秦观的代表作《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历来认为这首词是对忠贞爱情的歌颂,这样理解虽然成立,但仔细品味,它也是现实生活的变形化:这是对人间一对相爱男女的一次铭心刻骨的偷情的描写,其实就应该是秦观自己生活经历的艺术化再现。秦观重情,风流韵事亦复不少,但通过神话传说的形式来写作,情感上就得到净化,艺术上得到升华,就从个人的经历上升到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的美好回忆,所以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取得艺术上的成功。当然这也同秦观本人情感真挚、心底纯净有关系。

四、艳情的消隐化

秦词雅化的另一个手法是对艳情进行“消隐”。所谓“消隐”就是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到艳情,但却通过个别词汇来暗示它的艳情底色。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对这首词的理解关键在“桃源”一词,历来把“桃源”理解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认为秦观希望能找到避世的世外桃源,从而摆脱人世间的种种压迫、烦恼。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理由有:第一,做“桃花源”解,“雾失楼台”无法合理解释。根据陶渊明的描写,桃花源中居住的都是普通农民,没有楼台之类的建筑。第二,做隐居解与秦观身份不符。陶渊明的隐逸是主动辞官,秦观是遭到贬谪的待罪之身,隐居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了。第三,“桃源”自有本义,不需增字解释。

刘义庆《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源,大有子实……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⑤

阮肇桃源遇仙的传说,在古典诗词中是个常见意象,其实就是男女情事的隐晦代指。秦观对此也是非常熟悉的,秦词中有四首“阮郎归”、一首“醉桃源”、一首“桃源忆故人”,这些词的内容都是男女幽会、愁肠离思,也可以说是词牌的本题化书写。既是仙人所居,以楼台写之就非常合理了。秦观《鼓笛慢》词的下阕就写到“玉楼”和“桃源”:

永夜婵娟未满,叹玉楼、几时重上。那堪万里,却寻归路,指阳关孤唱。苦恨东流水,桃源路,欲回双桨。仗何人,细与丁宁问呵,我如今怎向。

这首词在气格、境界、情感上同《踏莎行》“雾失楼台”差距较大,但在内容上却没有大的区别,同时,《踏莎行》中的“楼台”、“津渡”就豁然可解了。秦观有一首《点绛唇》,词题就是“桃源”: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把这首词与《踏莎行》对读,可以发现:“醉漾轻舟”、“烟水茫茫”者,“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一曰“千里斜阳暮”,一曰“杜鹃声里斜阳暮”;一曰“桃源望断无寻处”,一曰“不记来时路”。同上一组对比相同,两词虽然在气格、境界、感情上有很大差别,但基本的描写内容,使用的典故是相同的。那么人们可能要问,既然这些词与《踏莎行》的艳情底色相同,为什么给人的审美感受却如此不同呢?这首先是秦观把艳情消隐化的结果,不直接描写艳情,只是点了一下作为底色来暗示。其次通过境界的高远、迷茫来扩大气象。最后是用凄厉、沉痛的情感来渲染。所以,相同的典故在不同的词中就表现出了迥然有别的艺术风格。应该说这也是秦观在艺术上变俗为雅、脱俗入雅的主动追求。周济评价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曰:“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笔者认为,用这句话来评价《踏莎行》(雾失楼台)更为准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惋。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最后,词中“驿寄梅花”用“陆凯”之典,可指朋友之情,但此典并非只有陆凯之诗,更早的《西洲曲》中就有:“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曲》就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民歌。“鱼传尺素”在汉乐府中的本义也是代指男女情事的。以“鱼”喻女性、男女情事在古典诗词中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手法,此点可参看闻一多先生的《说鱼》,不再费词。

① (宋)秦观:《淮海集·后集》(卷六),见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6页。

② (元)脱脱:《文苑传六·秦观传》,见《宋史》(卷四四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12页。

③《王直方诗话》(卷上),见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97页。

④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2页。

⑤ 杨世明:《淮海词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猜你喜欢

莎行楼台秦观
月下行吟
踏莎行
梦中题词
雷州遇苏轼
秦观拜师
雾失楼台
岳阳楼下对新梅口占
踏莎行·雪似梅花
踏莎行·留守妇
踏莎行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