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干谒诗的助考功能
2012-08-15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胡 洁[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唐代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的主要出路。一旦金榜题名,便有机会进入官场做官。虽然高级官宦子弟能够按国家规定直接步入仕途,但毕竟为数甚少,且不光彩,升迁也慢。
唐代科举的科目主要是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考贴经,即考题是将儒家经典上的文字用纸贴掉几个字,叫应试者添上。此乃记问之学,考不出水平、能力。而进士要考诗赋,形式活泼自由,能充分驰骋考生的才学。加之明经科录取人数多,约占考生的十分之一二;而进士科应考人数不下千人,仅仅录取二三十人。进士科难考,故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谬语。
科举考试的试卷不糊名,即不密封,故主考官在决定取舍时,除试卷成绩的优劣外,还要考虑其举子平时的声望、德行,以及得力人士的荐举等。例如白居易,十六岁便作“野火烧不尽”,十九岁时带着他写的诗文去拜见当时名士顾况。顾况瞧不起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一眼觑见“居易”二字,便戏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可是当他翻阅到《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便大为惊异,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居易不难”了。赞赏之余,竭力为之宣扬。该诗一方面反映了诗人萧索的心境,但也表现出一种少年豪迈,虽受挫折而百折不挠的乐观进取精神。写法上,前六句写自然界,后二句切题写送别之情,把自然界的荣枯与人事的兴衰和对未来的憧憬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含蓄而富于表现力。由于顾况的说项,白居易在长安的诗名大震,贞元十六年就中了进士。
按唐制,中进士的人并不能马上授予官职,尚待应吏部考试。唐德宗贞元十八年,白居易应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又参加了“才识兼茂明于一体用科”(皇帝亲自主持选拔人才的特科)考试入第四等。白居易十九岁就誉满长安,何以二十九岁才中进士?大概是荐举人顾况的官职(著作郎)太小,未引起主考官们的重视。
王维很幸运,他不到二十岁已诗名大震,便托熟人岐王帮忙,装扮成演奏琵琶的伶人,随岐王参加公主府第的宴会,他年轻洁白,风姿优雅。公主问岐王:“这是什么人?”岐王答道:“是知音人。”公主听罢王维独奏的新曲,尤其惊喜。岐王说:“他不仅通音乐,所作诗歌也无人相比。”公主更欣喜,说:“有诗文吗?拿来看看。”于是王维呈上抄录的诗稿,公主看后大吃一惊说:“这些都是我经常阅读的好诗,谁知是你写的。”于是请王维更除伶人衣服,以客礼相待。岐王乘机说:“如果长安今年录取他为第一名进士,那真是国家的荣誉。”公主说:“那就让他应试去。”岐王说:“他发誓如不得第一名,就不参加考试。”公主对王维说:“你要是参加考试,我可以帮忙。”后来公主派人将主考官召到自己府上,指示他以第一名录取了王维。
王维干谒成功,完全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而杜牧却是别人代庖的。杜牧才华出众,诗文很有名,加之出身长安名门世家。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当他启程赴洛阳主考时,太学博士吴武陵专门找崔说:“……不久前我看见太学士们争读一篇奇文《阿房宫赋》,作者杜牧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侍郎您事情忙,恐怕没有看过吧!”说毕就取出《阿房宫赋》朗读了一遍,崔拿过去一看,也非常赞赏。吴就说:“请在这次考试时,录取他为状元。”崔说:“状元已经有人了。”吴说:“实在不行就取为第五名进士。”果然杜牧这年高中第五名进士。不过一个月又参加由皇帝唐文宗亲自主持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以第四等及第。这在当时是少有的幸运,自称为“两枝仙桂一时芳”(《赠终南若兰僧》)。
由此可见唐代考进士推荐之重要。录取者不过三四十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名额又已内定,连名次都定好了。与杜牧同榜录取的进士有三十三人,状元韦筹,后来碌碌无为。
用诗歌干谒名流,最著名而有趣的是朱庆馀的七绝《闺意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侍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倘不知晓该诗写作的背景,会误以为是描写新婚夫妇闺房乐趣的诗歌;第三句的“低声”二字和第四句的问话,生动描绘了新娘的娇羞媚态。但仔细看诗题,就可知别有深意。该诗别题“近试上张水部”,是说最近要考试,作此诗是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张是当时著名诗人又是朝廷官员。很明显,朱庆馀是希望得到张籍的赏识,代为宣扬,使考试容易被录取。诗中作者自比为新娘,把张籍喻为新郎,主考官比作舅姑(公婆)。故诗意是:最近将参加进士科考试,考完后卷子就要由主考官评阅了。我虽然有信心考好,但还得向您请教,不知我写的诗文是否适合主考官的口味。张籍阅后,立即和了一首七绝《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意是:你像刚装扮好的越地美女一样出现在镜湖湖心,自己知道非常明媚艳丽可还有点犹豫不定。其实你何必不放心,即使是穿着齐绣的浓妆美人,也未必值得珍贵,最可贵的是越女的风韵天然,歌喉婉转。她歌的一曲菱歌(指朱的诗文)才是万金不换的啊!此后,张籍常向人推荐朱庆馀的二十余篇新旧诗文,人们争先传抄诵读。因此朱的诗名广为传播,朱便在唐敬宗安历二年考取了进士。
白居易、王维、杜牧、朱庆馀等读书人都是“苦学力文”、“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练就一手生花妙笔而为名士赏识、说项而博取功名的,真可谓“书中自有千钟粟”。不仅如此,书中还有“颜如玉”。著名才子卢储博览群书,诗文颇丰,唐宪宗元和年间他拿着自己写的诗文去求见湖南常德刺史李翱。李的女儿看过卢储的诗文,对侍女说:此人文章佳妙,将来一定会考中状元。李翱得知后很惊异,就把女儿许配给了卢储。果然次年卢储就中了状无。衣锦荣归成婚时,李姑娘在楼上梳妆,迟迟不下楼,卢储就写了一首七律《催妆》: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卢储很幸运,不仅凭生花妙笔中了状元,而且得了娇妻。
如果有真才实学,干谒时走的门路势力越大,效果越显著,如能在皇帝面前展露才学,或许不考进士就可以获取高官。当然,这要冒风险,如其言词不当,会招来终生遗憾。
例如,八岁神童李义府,通晓诗文,贞观年间被推荐到长安见皇帝。唐太宗正在上林苑射猎,有人献上一只乌鸦,太宗赐给李义府,李立即向太宗献五言绝句《咏乌》:
日里扬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太宗一看,就明白李诗的意思,笑着说:“我整株树都借给你,岂止是一枝。”果然李在太宗朝任重要官员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官至吏部尚书。而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赴长安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广交名流,结识了大诗人王维(朝官)、丞相张说,并与众多官员密切过往,按理说下次录取进士不在话下,可巧在王维官邸碰上了唐玄宗。玄宗问孟浩然:“你带诗来了吗?”于是孟浩然就在驾前朗诵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寝,松月夜窗虚。
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时就不高兴,说道:“是你自己这么多年不主动寻求做官,我并不抛弃你,干吗要在诗中诬赖我呢?你为何不朗诵‘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因此叫孟回终南山去,这就注定孟一生过隐居生活,再不能做官了。
以诗干谒取录的进士,大多有才学,却有不少以考官和私人关系录取的或托后门录取的,并无真才实学。相反众多落榜者却成了赫赫的名家。如“诗圣”杜甫就是干谒和考试都失败的典型。杜甫想通过诗文考试以显示才学博得一官半职不成,又赠诗给尚书大丞韦济。但韦未大力鼎助,于是在天宝九年向皇帝玄宗进献《雕赋》,十年献《三大礼赋》,十三年献《封西岳赋》才引起玄宗注意而待诏集资院。由于奸相李林甫当道,杜甫未得任用。直到天宝十四年四十四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管兵器的小官——右卫率府兵曹参字。代宗广德二年,杜甫又在成都严武幕府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他任过的最高官职,故人称“杜工部”。
“诗仙”李白孤傲放纵,不愿像唐代一般举子通过进士、明经之类的常规考试而入仕途,且“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希望一朝蒙受帝王赏识而被大用。“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博览群书的李白走的是隐逸学道,所谓“终南捷径”。他在安陆曾多次以诗干谒都曹、长史,虽被赞为“奇才”但未见成效。李白两次入京,第二次到长安结识了名望很高的贺知章(太子宾客),因贺的揄扬,李的声名倾动京师,被召为翰林院充学士,专管起草诏命,得到玄宗礼遇,命起草诏诰,作过《和蕃书》《出师诏》,是走“终南捷径”的典型。
众多的举子如“鬼才”李贺、科场“举人假手”温庭筠、苦吟诗人贾岛、恃才傲物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三言》的作者冯梦龙、《六国论》的作者苏洵、《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都是科场落第者,著《官场现形记》的李宝嘉仅仅是个秀才,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只是个举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从未步入科场,但他们都是名垂千古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