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蜜语向谁诉——读约翰·邓恩《早安》有感
2012-08-15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家庄050031
⊙佘 平[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石家庄 050031]
作 者:佘 平,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1572-1631)的爱情诗多是对女人持否定态度的,他常用丰富独特的奇思妙喻来批判女人对爱情的不忠善变。但邓恩也创作过不少赞美女性、歌颂爱情的诗作。《早安》便是这样一例。《早安》所表达的爱情观与柏拉图提出的“男女为一体(球体)”的观点,以及20世纪70年代兴起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人类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思想不谋而合。邓恩提出的“死亡乃物质失衡所致”这一闪烁着生态哲学和生态思想光芒的见解,告诉世人和谐的爱足以让人永生,和谐的爱足以让社会长存。国内对该诗的评论并不多见,仅有胡家峦于1993年在《名作欣赏》第5期《一个新世界的发现——读约翰·邓恩〈早安〉》一文中进行过专门评述。本文试图以对该诗的文本细读为经,以作者生平批评和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欧美生态批评理论为纬,对该诗进行再次解读。
未遇爱 懵懂如小儿
我深感奇异:在我俩相爱之前
各自怎样生活?难道那时我们还在娘怀里,
像孩子似的吮吸着乡土气息?
或是在七人洞穴里酣睡?
的确如此,这一切都是出于幻觉,
如果说我真的看到了美,
我垂涎、我得到了,那便是梦到了你。①
英国16世纪的抒情诗和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邓恩的创作使抒情诗脱离了歌,加进了哲理的成分,这首爱情诗便是一例。该诗以“早安”为题,采用戏剧独白的形式,给人以新颖之感。
诗中的“我”在开节采用修辞问句的方式向心爱的女人问道:“我深感奇异:在我俩相爱之前/各自怎样生活?”修辞问句的特点是听者对问者所提的问题无需做出回答。于是,“我”运用两个暗含答案的反问自问自答:“难道那时我们还在娘怀里,/像孩子似的吮吸着乡土气息?/或是在七人洞穴里酣睡?”此二句反问把与爱人相逢以前的经历比做儿时的鄙陋生活,感觉过去的一切经历像是朦胧的一场梦,混沌一片,与第二节所述的开阔眼界两相对照。“酣睡七人”(the seven sleepers)这个意象源自这样一则传说:小亚细亚古都以弗所(Ephesus)的七个基督徒受罗马皇帝狄希乌斯(Decius)的迫害,躲进一个山洞,被关押起来,因吃了药酒,在洞中睡了一百八十七年。诗人这里用酣睡无知的“七人”暗指自己以及那些被天主教教义(尤其在感情上)所束缚的男男女女们。其中罗马皇帝狄希乌斯(Decius)更是象征了神圣不可逾越的天主教教义,即天主教把婚姻视为圣事,夫妇终生相伴,互敬互爱,永远不离不弃。天主教会不允许与外教结婚,认为这样的婚姻存在阻隔,原因在于教友与外教结婚有丧失信仰的可能。天主教禁止婚前性行为,在婚姻上世世代代谨守不渝:有效婚姻、不可拆散。
邓恩出生在一个极为虔诚的天主教家庭,正值英国国教确立了统治地位、天主教受到迫害的时期。不少家庭成员为维护教义,被当时的英国国教残酷迫害。由于天主教背景,邓恩虽然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先后攻读六年,后来又在伦敦学习法律,但颇具才华的他却未能获得任何学位。尽管他极力讨好上层社会,却很难谋到一个职位,他的志向与抱负很难实现。为了遣散郁积于心的怀才不遇之感,为了给受伤的心灵寻觅慰藉,邓恩把大量时间花在读书、看戏、找女人之中。这些对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给了他创作的灵感。邓恩是那么喜欢女人,而天主教偏偏禁止他这样做,这使邓恩非常郁闷,难怪他在诗歌中如此感慨、发泄。
不过,邓恩博学广识,雄心勃勃,及至后来,为了取悦上层社会和政府,他甚至参加过对西班牙海军的作战,也正是在参加海战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伊丽莎白女王(1533-1603)掌玺大臣托马斯·埃格尔顿爵士的儿子。在埃格尔顿的儿子的举荐下,邓恩有一度还似乎官场得意,1598年竟然当上了埃格尔顿爵士的秘书。多年的修炼终成正果——一个能帮他更上一层楼的职位。然而,他却因为爱情把这个职位丢掉了。1601年,他和埃格尔顿妻子的侄女安·莫尔秘密结婚。这种私订终身的行为激怒了岳父。岳父不但不承认这一婚姻,还逼迫埃格尔顿解雇邓恩,甚至把邓恩投入大牢。邓恩出狱后穷困潦倒,靠朋友接济勉强度日。1603年,女王去世,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学究气重的詹姆士一世即位。邓恩设法让国王了解他的学问。国王赏识他的才学,但并不给他俗职,而是要求他担任神职。为谋生计,邓恩于万般无奈之中皈依了英国国教,并发表文章对天主教进行谴责。1615年,邓恩改信国教并开始担任国王的私人牧师。1621年,邓恩出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很有布道才能,直至1631年去世。他背叛天主教、皈依英国国教这一行为在邓恩的余生中一直在吞噬着他那颗敏感的心。
邓恩背叛了这个很多家人为之牺牲的天主教,内心非常痛苦。他对自己的叛教行为深感自责。在其诗作里,如《歌与短歌集》中,他常常使用女人不忠与多变的意象。邓恩的“歌”对不忠与多变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指责;在《女人的忠贞》一诗中,诗人把不忠、多变的女人称作疯子,接着他又说男人也不忠也多变。不难看出,无论在其生活中,还是在其诗歌中,对不忠与多变的谴责是邓恩常写的一个主题。“邓恩在一些诗歌中针对女人的不忠与多变进行的指责,不只是文字层面上的针对女人的批判,而在思想深处暗含了诗人自己对叛教行为的内省与责备。”②
该节的最后三句,诗人把心仪的女人描绘得好的难以复加、完美无瑕,几乎接近神性,“的确如此,这一切都是出于幻觉,/如果说我真的看到了美,/我垂涎、我得到的,那便是梦到了你。”对女人的如此柔情蜜语,在邓恩诗歌中实在少见。
遇真爱 清醒似智者
现在向我们苏醒的灵魂道声:早安!
两个灵魂无须互相恐惧的打量,
因为爱控制着对其他事物的爱,
因为爱,小小的房间变成了宇宙。
让航海者到新大陆去吧!
让地图向别人展示一个又一个世界吧!
让我们自成世界,人各有一、合二为一!
在第二节,诗人采用了不同与第一节的写作手法,频繁使用祈使句。“现在向我们苏醒的灵魂道声:“早安!”一声早安,苏醒的灵魂大胆地相互凝视,他们如同发现了无比美好的新大陆。在彼此心灵的交流中,一间小屋变成了囫囵世界。此句中的“苏醒”(waking)是一个双关语:一指从睡眠中清醒;二指对事物的认识清晰明了。在这句诗行中,诗人显然是指后者。“我”与心爱的女人已双双坠入爱河,在爱的启发指引下,不再混沌无知、懵懂愚昧。此诗行紧紧扣住爱情的萌生使灵魂觉醒的主题并由此使诗情进入高潮。“因为爱控制着对其他事物的爱,/因为爱,小小的房间变成了宇宙。”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同时又是自私的、排他的。诗人觉得不应在其他事物上浪费自己宝贵的爱,应把爱全部献给心爱的女人。拥有了爱人,就获得了整个世界。爱人所在之地,即便茅屋漏棚,也如居住于富丽堂皇、豪华舒适的大宅,这是因为茅屋漏棚是妻儿所居之地、感情所系之处。
接下来,诗人连用三个祈使句表达了自己渴望与爱人在一起的强烈愿望:“让航海者到新大陆去吧!/让地图向别人展示一个又一个世界吧!/让我们自成世界,人各有一、合二为一!”“航海者”与“新大陆”,“地图”与“世界”,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发现的时代”(a time ofdiscovery)。15世纪,非洲好望角、美洲新大陆相继被发现。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当时,海上探险就意味着发现财富、拓宽疆域、寻求商机。但诗人所关心的并不是真正地理意义上疆域的发现和财富的获取,他一心只想与自己相爱的女人朝朝暮暮、长相厮守、永不分离。因此,“航海者”这个意象在诗中就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胡家峦指出它有两层涵义:一是为了纯真的爱而失去世界并非憾事;二是恋人们的极度幸福和满足。③他还引用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或‘小世界’”,来进一步说明真诚相爱的男女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相爱双方不必为失去地理意义的世界而感到惋惜,因为拥有了爱人的爱,使他们这个完整的精神世界的涵义更加丰富,更加绚丽。显而易见,邓恩在该诗中所推崇的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所以,“我”毫不留恋地向世人宣称:“让航海者到新大陆去吧”,让世人在地图上去寻找“一个又一个世界吧!”他和爱人只需要“自成世界,人各有一、合二为一!”
在本节最后一句,诗人有意三次重复使用“one”,更是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渴望与爱人成为一体、构建二人世界的愿望。这也正如歌曲《选择》中所唱的“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我一定会爱你到地久到天长,我一定会陪你到海枯到石烂”。
为了爱 警醒若明哲
我的脸在你的眼里,你的脸在我的眼里,
两张脸上映出真诚坦率的心迹,
在哪儿能找到更美好的两个半球,
没有寒彻骨的北,也没有日日归的西?
死亡乃物质失衡所致,
若我俩相爱如一,或是
爱得如此一致,那么我们就可永生。
经历了对爱情的懵懂无知,再到爱情萌生觉醒后,爱情最终使相爱的双方达到了永生的境界。“我”与心爱的女人两面相对、四目相视,“我的脸在你的眼里,你的脸在我的眼里,/两张脸上映出真诚坦率的心迹”。真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如此,彼此的面孔上还呈现出各自心灵的交融。柔情蜜语中暗含理性精神的追求,这不能不说是邓恩高超诗艺的再现。这两行诗将全诗的诗意衔接为一体,境界开阔,立意高远。
邓恩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还是一位具有广博天文地理知识的学者。在他的诗歌中,他常常信手拈来地使用天文地理,甚至数学的意象来描写爱情。在《早安》中,邓恩的这种娴熟的技能运用地同样出彩。他将相爱的双方比喻为构成世界的两个半球,各为一个世界,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的精神世界比现实世界更温暖、更美好。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寒彻骨的北,也没有日日归的西”。对他们来说,爱情的太阳永不会落,他们的世界永远充满明媚的阳光。
这种构思之巧妙,联想之新颖,令人叹为观止。邓恩关于球体的意象,并非其首创。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在其《会饮篇》中提出“从前,人的形体是一个圆团”④:即男女本为一体(球体)的观点。《会饮篇》中叙述了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最初的人本来有三种,除了男性、女性外,还有半男半女的阴阳人。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着圆圆的背和两侧,有两张一模一样的面孔,前后方向相反,耳朵有两个,每人有四只手、四只脚,头和颈也是圆的,其他器官的数目都依比例加倍。身体的其他器官都是现在人的两倍,因此能够任意行走,跑动的时候也非常快。由于人类想要造诸神的反,于是宙斯和众神商量出了对付人的办法——将人劈成两半。这样,人的能力只有原来的一半,就不会对神构成任何威胁了;而且人的数目增加了,侍奉神的数目就加倍了。此外,当宙斯下令把人劈成两半时,吩咐阿波罗对人作了稍稍的改动,于是人就成了现在的模样。被劈成两半的人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于是奔跑着来到一起,相互拥抱。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这种对另一半的爱使情欲复苏,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按照这个神话,每个人都在找寻与自己相合的另一半。由原始男人切开的人,他们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和男人交朋友,即男同性恋者。由原始女人切开的人,她们对男人没有多大兴趣,于是成为女同性恋者。由原始的阴阳人而切开的人,无论男女,都会受到异性的吸引,即发展成为男女恋人,“我们本来是完整的,而我们现在正在企盼和追随这种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的爱情”⑤。按照这个解释,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爱情都是出于对自我的另一半的慕求。
与柏拉图同时代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认为“圆”是一种美,是最有力量、最坚固的。他从球形是最完美几何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大地是球形的,提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做均匀圆运动的思想。柏拉图关于“球”的观点与毕达哥拉斯关于“圆”的见解,如出一辙,有着本质的相似之处。男女结合,一起构建爱情的殿堂。爱情本身就好比一个“圆”或“球”,是可使生命完美、坚固的意象。
本节末尾,诗人以更为具体的意象对爱的本质加以哲学的抽象,提出“死亡乃物质失衡所致”。根据中世纪的信仰,物质分子的结合达到内部的平衡时,物质才会长期存在、永远不朽;强调了和谐的爱足以让人永生。如果爱情双方争吵不断、战争连绵,爱情就会失衡、无法维持,而处于此种爱情状况下的男女双方,就不会心清气爽,理所当然会短命;如果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爱如一,或是/爱得如此一致,那么我们就可永生”。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生态批评认为:“人类对自然征服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之间的相互征服。”⑥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其实意味着生态学之外的更大更急迫的社会危机,即等级的、统治的与被统治的、家长制的和阶级的矛盾的加剧和发展。社会生态学家布克钦(Murray Bookchin)认为:“要解决这些社会危机,只有通过依照生态的路线、以生态哲学和生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来重新组织社会的方式才能实现。”⑦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庭,只有其内部的基本因素即夫妻双方的和谐相处,才会有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邓恩于生态批评诞生四百多年前就认识到、并提出了“死亡乃物质失衡所致”这一闪烁着生态哲学和生态思想光芒的见解,告诉世人和谐的爱足以让人永生,和谐的爱足以让社会长存。
约翰·邓恩运用了多变的意象和奇特的比喻,以对新生活、真爱情的觉醒为中心,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爱是一切,爱就是整个世界。《早安》从写家庭琐事如吃奶、打鼾到海上探险、发现新大陆,从神话故事到哲理思想,一切地理、心理、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全包罗在内,统一在曙光来临、真爱觉醒这一中心主题中。诗中使用的语言既有日常的口语,又有传统诗歌的高雅之词,意象连着意象,比喻套着比喻,把一首诗歌编织成一曲向心爱女人倾诉柔情蜜语的奇妙绝伦的爱情赞歌。
① [英]约翰·邓恩:《早安》,选自胡家峦编著:《英美诗歌名篇详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 李正栓:《满腔怒火喷向谁》,《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第88页。
③ 胡家峦:《历史的星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④⑤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242页。
⑥⑦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