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情可待成追忆——评许辉长篇小说《没有结局的爱情》

2012-08-15合肥工业大学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合肥230009

名作欣赏 2012年30期
关键词:情爱圆形爱情

⊙姚 宁[合肥工业大学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 合肥 230009]

作 者:姚 宁,硕士,合肥工业大学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没有结局的爱情》是安徽作家许辉奉献给当代读者的一个婚外恋题材的小说。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刘康和罗心影是都市里忙忙碌碌的平凡男女,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人相遇,因为性情相投而走到了一起,在一个炎炎夏日里演绎了虽然短暂但一辈子都会魂牵梦萦的爱情故事。作者用浪漫的笔触创造了爱情结合的极致境界,同时又用女主人公的病逝击碎了这个美丽的图景,使故事氤氲着浓郁的伤感气氛,而经由岁月沉淀的那份深情更是感染了无数读者。这份纯真热烈、稍纵即逝的情感,在当时已经让人唏嘘不已了,今朝追忆更觉回味无穷。

一、自由浪漫的情爱主题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我”(刘康)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机关工作,虽然身处刻板的工作环境,却依然对生活充满浪漫的激情。妻子桑小媛能干却缺乏温柔,热衷于政治仕途的追求,上班办公是她生活中最大的喜好,是一个“适合在办公室里生长的动物”。她的典型画面是——“一个毫不性感,穿略显笨拙的黑色制服式上衣,头发短短,上臂上可能还像男人那样搭着一件风衣的较高个的女人,干脆有力,不苟言笑地用浅跟皮鞋敲打着地面,走进办公室……”,经常“脸拉得很长,目中无人,十分武断,自我,甚至飞扬跋扈”。两个人并不是因为对于彼此的爱慕和欣赏走到了一起,基本上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从恋爱走向婚姻,相互之间并没有发自内心的信赖与依恋。从这一点上而言,他们的婚姻只不过是确立了一种互助关系,是互相借助彼此,完成了自我对生活的妥协。他们之间这种性格和情感上的冲突,造成了仅能维系家庭空壳的格局。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女人》中曾经说过: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两个自由人的彼此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自由成了爱情的重要条件,但这种自由绝不仅仅是身体不受束缚的人身的自由,更是具有独立灵魂的人的意识和人格的自由。①天生的浪漫气质使得“我”对现有生活无法挑剔却又心有不甘,正在这时候,一场邂逅改变了“我”的生活。第一次遇见罗心影,看到的是一位脖子上搭着绿色花丝巾的年轻小姐,知道了她是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第二次又在酒桌上相遇,罗心影留着柔顺的“五四”女青年式的发型,棕色的高档半高跟鞋,属于她的芬芳香味,饱满有质感的声音。两次的相遇,这样的形象和桑小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深深吸引了“我”。认识了罗心影,“我好像过得充实了,有事情可干了,好像有了一种期待了,有了某种目标了。在有罗心影节目的那一天,我似乎一直在躁动着,心神不安着,一直在哪里都坐不下来,思维涣散”。“我”寻找各种各样的机会,有意识地去接近她。与“我”一样,罗心影也向往高雅的异性情爱和丰富的情感生活,心领神会,灵犀相通,两颗心悄然贴近。随着不断的接触,两个人不断地发现他们就像是缘分注定会相遇,不仅有着默契的心灵感应,而且在情趣爱好上惊人一致,于是顺理成章地陷入了久已渴望、情调优雅的情恋之中,一起渡过了一段短暂却终生难忘的夏日时光。由感觉的互动和情感的沟通到心灵的交流和性爱的高峰体验,使二人原本就具有的那种“渴望真爱的自由感”得到痛快淋漓的宣泄和激扬。从情爱本体的角度来看,两个人的情爱是非常特殊的,仿佛一开始冥冥中注定会相遇,整个一生的时间都在朝着对方走去,浑然不觉中注定的缘分将两个人聚在一起。

罗素曾说:“爱情只有当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②的确,小说中的“我”和她,都是崇尚天性自由的人,所以在一起才会有着枝繁叶茂的爱情创造。正是出于这种对自由个性的真挚爱情的推崇,作者没有把一般的道义的谴责置于小说结构中。但如何结束是一个难题。一直到最后,也无法为他们设计出光明的前途。把热恋之后的两个人拆开又有些于心不忍,但如果让他们就此抛弃原有的家庭,结婚似乎又违背了伦理道德,所以只好在他们决定抛弃家庭的时候就此打住。热恋了一段时间后,罗心影突然从“我”的视野里消失,再次相逢,已是最后的诀别。最后一次的会面是在病房里,病入膏肓的罗心影用尽所有的力量表达了她此生最后的爱情,带着充满了绝望和不舍的眼泪离开了这个世界。

从那一天起,“我”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从此这段美好的感情成为了内心深处永远的追忆。或许读者会扼腕叹息于二人的不能真正结合,但因为这份遗憾,反而留住了对方在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形象,留住了一份再不能被残酷现实掳走的爱情。三十多年的阴阳两隔、三十多年的相思之苦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念与追忆,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咀嚼与回味。

二、第一人称回顾性的叙事手法

“在小说叙述学中,主体被认定为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知、认识、判断、见解等的来源。叙述主体(而非真实作者)才是小说文本信息的源头。叙述是表意的活动,叙述主体在文本层面分化为:隐指作者——叙述者——人物(说者);以及与之对应的隐指读者——受述者——人物(听者)。叙述文本要生成意义,叙述主体就离不开他者的介入与互动。”③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叙述视角,所有的叙事都由“我”进行,主人公“我”(刘康)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往事回忆中的重要角色。小说叙述视点的预设,为刘康的往事回忆提供了“真实性”上的保证,对突出叙述者真实的心理情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相比,第一人称的叙述能够让人物的叙述更为自然。故事主角和叙述者的合二为一,两者之间界限的模糊、相互融合,能使人感受自传意味,仿佛作品所写的就是作者自己,生活之中也确有其人其事。读者对于有明确身份的具体个人倾诉切身内心之事,总是更感兴趣,更觉可信的。

再者,回顾性的叙事手法的运用,很容易造成“进行时”的效果,使“过去”当前化,拉近了读者与过去时间的距离。小说从爱情悲剧的结局入手,三十年后的“我”已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了,过着平静淡然的生活,而内心的深处无时无刻都翻腾着往事的波澜。随着“我”的回顾,读者看到了三十年前发生在“我”和罗心影之间曾经发生过的短暂而真挚的爱情。“我”波澜不惊地娓娓道来,引领着读者感受到了他们之间那段刻骨铭心、惊世骇俗的爱情。小说中作者这样写道:“罗心影去世后不久,我很快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这个世界还在不顾一切地、轰轰烈烈的前进,在风风雨雨之中,罗心影的痕迹很快也就消失得几乎不剩什么了……但是,罗心影已经永远的活在我的心里了。”几十年过去了,“按部就班”并没有褪去心中的思念,反而愈化愈浓。“我”时常漫步于乡间田野,把无尽的思念寄托在和罗心影曾经到过的地方。……这样的感情浸染在整篇小说的字里行间,用看似平淡如水却蕴含激情的话语抒写了主人公失去爱人的悲伤心境,可以让读者彻底沉浸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把读者的情绪感染得淋漓尽致。

三、赋予象征意义的圆形结构

中国人最初的宇宙观和生命论中,天地、自然、四时、人事等都在依循圆形轨迹而运转,周而复始,循环不尽。“古中国人对宇宙、社会、历史、人生的这种圆形运行机制和生灭法则的灵性直觉,具有极大的普范性,渗透于人伦物理、九流百艺之中,沉积成为民族的群体潜意识。贯串儒道释三教,泛化于天地万物的富有动感的圆形结构,必然深刻地渗透到中国人的诗性智慧之中。于是,中国叙事学的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便带上宿命色彩地与这个奇妙的‘圆’联结在一起了。”④在中国的许多小说文本里,“圆形”往往都是具有非常意味的潜隐结构。《没有结局的爱情》在结构的外部形态上凸现出圆形特征。小说总共八卷,每卷各分一个主题进行。第一卷从记述“我”的“长辈们”开始,然后回忆过去,遇到“罗心影”而有了“热夏的苦恋”,当这段往事已过,第七卷“我和我所亲密的人”和第八卷“我在江淮大地的老家”又是以回到自己的家庭结束。结局与开场复合,形成了作品结构上的首尾呼应和勾连。

不仅外部形态上凸现出圆形结构特征,作品中的人物也在做环周运动,形成文本内结构的发展脉络,三十年前的“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入机关工作,娶了能干却缺乏温柔的桑小媛为妻,过着最普通的市民生活。正在这时候,一段突如其来的恋情打乱了“我”的生活,给生命添加了很多丰富的色彩,但这段感情来得快也走得突然,空留一段刻骨铭心的惆怅和迷惘。罗心影去世后,“我”的生活又回到了原点,平安无事甚至趋于和谐地与妻子白头偕老。

小说结束时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细腻地去描述“我”和桑小媛晚年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退休后的桑小媛在家待的时间多了,开始注意家里的布置了,开始比较多的下厨房烧饭了,开始有些会关心体贴人了。两个人之间还会有着马拉松式的爱抚与性爱,不是年轻时那种激烈搏斗式的做爱,却有着老夫老妻间的那种温馨与默契。“我现在也能体会到了,我和桑小媛的关系,是一种慢慢释放的爱情关系,也许年岁大了之后,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赖。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某种牢不可破的爱情因素,我们不会相持得太久,从我们的一生来看,我们之间似乎随时可能分离或者分手,但结果却完全相反,这真是一个猜不透的谜。”

或许真的是命运弄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有缘无分,而从一开始就被动结合的两个人却厮守终生。“我”在感情的历程中,从妻子奔向情人,最终却又重回妻子身边,再不分离。一生的旅程皆始于斯而终于斯,就像是一个圆形运动,在某处启程,却没能迈向未来,而是迂回曲折,在结束时又回到了原来开始的地方。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遥远的事物才是美的”,而“距离又是人类审美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⑤。小说中爱情的动人心魄、耐人寻味与作者利用圆形结构制造的审美距离是分不开的。“我”在爱情追求的历程中从原点出发,绕了一个大圈,终又回到原点,而那个真正两情相悦的人却远在直径的另一端。“死亡”所造成的遥不可及的距离,使他们曾经拥有的幸福只能在阴阳两隔的思念里延伸,而思念的感觉正如雾里看花,遥不可及却美不胜收。于是千百种滋味萦绕心头,所有情感的结让爱情常新、感觉永在。

综上,《没有结局的爱情》在艺术构思和叙事手法上颇具匠心。一方面,它凸显了情缘宿命和自由天性,男女主人公一个夏日的热恋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实现了潜在愿望和美好梦想,达到了成就情爱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最高境界,因高扬了人类的美好天性而感人至深。另一方面,小说故事内容本身和文本叙事的时间向度趋同而保持时段间距,同时采用第一人称和圆形结构的叙事手法,使婚外恋故事在一定的审美距离和审美张力中凸显出梦幻特性、奇异色彩和悠远的韵味。也正因为这些,《没有结局的爱情》作为当代文坛的一部情爱经典具有永恒的、耐人回味的魅力。

① 转引自陈智慧:《解读〈廊桥遗梦〉的诗意爱情》,《湖湘论坛》2006年第3期,第47页。

② 瓦西列夫:《情爱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95页。

③ 文一茗:《小说叙述中的主体性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30页,第131页。

④ 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第171页。

⑤ 转引自刘双贵:《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北方论丛》1999年第2期,第59页。

猜你喜欢

情爱圆形爱情
情爱永恒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人在何时最清醒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情爱感怀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潘金莲幻想一对一的情爱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