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的历史寓意——兼谈《史记·秦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马”的符号性
2012-08-15郑殿辉吉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吉林四平136000韩国基督大学首尔157722
⊙郑殿辉[吉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韩国基督大学, 首尔 157722]
⊙张 锴[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作 者:郑殿辉,吉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现任韩国基督大学专任讲师,韩国延世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影视批评;张 锴,文学硕士,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美学、文学理论。
提及“指鹿为马”,我们会想到奸臣赵高蓄意谋反、残害忠良的历史故事,也会联想到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言语指涉。一个颇为有趣的问题是,为何老谋深算的赵高要拿“鹿”和“马”说事儿?为何未“指马为鹿”,抑或是“指牛为马”?是随意为之还是另有深意?这些疑惑将是本文尝试说明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史记·秦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以下简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中关于“马”的符号性的记述,纵观秦历史,查找“马”在秦帝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进而探寻“指鹿为马”背后深层的历史寓意。
一、细说“指鹿为马”中的“鹿”和“马”
我们有必要先弄清2000多年前“鹿”和“马”的社会属性。《说文解字》中释“鹿”为“: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鸟鹿足相似,从匕。凡鹿之属皆从鹿。卢谷切。”释“马”为“: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由释义不难看出,鹿与马的自然属性仅为两种不同的动物。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鹿和马则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社会属性。
“鹿,山兽也。”先秦时期的鹿与人之间一直是猎杀与被猎杀的关系。这一点在《周易·屯》“:即鹿无虞”,《仪礼·乡射礼记》“:鹿中容八算”等文献中均可找到例证。而《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所述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及《国语·吴语》中记载的“市无赤米,而鹿空虚。”加之流传至今的“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成语中,鹿则隐喻为权力的象征,亦是被人们追逐猎杀的对象。而马则不然。马为六畜之首,很早就为人类所驯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驯服野马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都证明了6000年前,野马就被驯服”。而且马在当时更是作为农耕、运输、通讯、战争的重要元素,在生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先民对马属性的概括最早可见于《周易》。《说卦传》释乾卦曰:“乾为马”,且“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明确指出“马”才是制卦者阐述乾卦之“健”时“远取诸物”的客观存在。马矫健如飞、奔驰四野的身姿激发了先民内心征服自然、奋发向上的雄心壮志。象征厚德载物的坤卦卦辞曰:“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又将马的柔顺明理、顺以从事的内涵概括进来。《道德经》中所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亦是对马的社会功用的典型概括。《说文解字》中释马为“怒也,武也”,同样直接点出了马的“尚武”本性。春秋战国时期烽火不断,马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息马”同“增民”一样,成为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
下面,本文将通过对《秦本纪》《秦始皇本纪》的梳理,进一步了解马在先秦时期的符号性。
二、《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中马的符号性
首先,马作为秦兴亡的符号象征。《秦本纪》开篇即明确记载了秦先祖因善御、善息马而被封爵,开创了秦的历史。“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正是因为马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才使得秦先祖凭借“善御“”息马”等长技被封地封爵“。马”也成了秦王朝的象征符号。随后,秦国的历代国君也正是凭借着“马”的“尚武精神”,东征西讨,称霸关中,并最终由嬴政踏平中原,实现了天下大一统。诚如《史记·索隐述赞》所述“:造父善驭,封之赵城。非子息马,厥号秦嬴。”然而,当我们将大秦帝国的历史翻到最后一页“,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棺载凉车中”,“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从中感受英雄末路何等的凄凉。马也见证了秦历史的终结。
其次,马作为祭礼的象征符号。古时祭祀中“太牢”为牛马猪,舍马不用不为其他,马的社会功用无可替代。因此,用马于行礼祭祀之时,则更显礼重情真。“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以璧马赂于虞故也”,“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马……欲祠泾,沈四白马”。马之特殊地位使得先民确信,即使人死去依然需要马的服侍。
再次,马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象征符号。“车裂”作为古时最为残忍的死刑之一,主要是由马来实行的,又称“五马分尸”。在这里,马作为统治阶级专制的符号;秦始皇游天下刻石碑歌功颂德“:功盖五帝,泽及牛马”,“惠论功劳,赏及牛马”,在这里,马又作为统治阶级泽被百姓的符号“;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在这里,马作为赵高对皇权的挑衅符号。
马的社会属性及其具有的象征功能,或许可以为我们理解赵高“指鹿为马”提供另一条线索。
三、赵高“指鹿为马”的历史寓意
赵高在朝廷之上“指鹿为马”,险恶用心,昭然若揭。然而,我们将赵高“指鹿为马”这一行径放在秦朝历史中,似乎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历史寓意。我们可以试着从表层和深层来解读。
“指鹿为马”的表层历史指涉。秦始皇在病危时曾写信给公子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这表明,秦始皇已经下诏传位给长子扶苏,因为扶苏是个推行仁政的人,这一点从直谏秦始皇不该焚书坑儒的事情上就可以印证。但赵高却伙同李斯怂恿胡亥篡改遗诏,命扶苏自杀,从而使胡亥登上王位。昏庸怯懦的胡亥逐渐沦为赵高的棋子,任凭赵高摆布,最后也难逃被赵高逼死的命运,这恰恰隐喻了胡亥只是待宰杀、被猎杀的鹿。而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用胡亥这只鹿换了原本该继承王位的马——扶苏。这成为“指鹿为马”的表层历史指涉。
“指鹿为马”的深层历史指涉。赵高敢于在朝堂之上公然当着胡亥和群臣的面,指鹿为马。这样做无疑说明了在独揽朝政的赵高面前,胡亥这个“二世皇帝”已名存实亡,只是一只任意宰割的鹿而已。换言之,赵高指鹿为马标志着秦王朝的根本转变,即由强大的马踏中原、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变成了苟延残喘、任人宰割的秦二世,即从尚武精神的马,变成了供猎杀的鹿。犹如砧板之肉,任人宰割了。指鹿为马是秦历史发展转折点的象征,指鹿为马发生后一个月之内,秦二世胡亥便被逼自杀,赵高继续推行暴政,导致天下人揭竿而起,项羽刘邦楚汉相争,而秦王朝只是成为“先入咸阳者王之”的“鹿”被群雄逐“鹿”于中原。
四、历史假说:如果赵高不“指鹿为马”,历史将会怎样
假使赵高不“指鹿为马”,遵循秦始皇遗诏,让公子扶苏继承王位,而扶苏又是推行仁政之人,秦帝国未必会如何繁荣昌盛,但起码不会到秦二世向赵高摇尾乞怜、寻求苟活的地步,不会如子婴般“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将帝国拱手让人了。我们可以说,是赵高的“指鹿为马”,促使了秦王朝速亡,断送了秦始皇“二世,三世,以至万世”的伟大愿望。历史不容假说,秦王朝终归已土崩瓦解。司马迁、贾谊认为秦亡的主因是始皇暴政、二世无能,固然有其道理。但我认为,赵高才是秦王朝速亡的罪魁祸首。
[1] 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高华平.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 杨天宇.十三经译注: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 左丘明.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
[7] 楼宇烈校,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 徐秋林.周易中的马释[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