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斯·沃克小说的新现实主义艺术探析
2012-08-15滕学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滕学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4]
作 者:滕学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心成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世界文学领域内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虽仍呈强劲之势,但其疲弱的一面已开始呈现。很多欧美作家在借鉴后现代、现代的文学表现技巧、思想和灵感的同时,开始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社会现实。其关注当代社会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创作倾向日益明显。这股带有现实主义特征的文学潮流,由于其与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的显著区别,批评界一般称之为“新现实主义”或“后现代现实主义”。艾丽斯·沃克正是这样一位当代美国作家。本文以她的三部代表作品为讨论对象,以管窥其卓越的新现实主义艺术。
一、关注当代黑人女性的道德伦理世界
沃克的第一部小说是《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作品塑造了美国南方佐治亚州一个贫困乡村的典型环境和一系列的黑人典型形象:格兰奇·科普兰、其妻玛格丽特、其子布朗菲尔德、布朗菲尔德的妻子梅姆等。在家庭内部,玛格丽特在很多方面就如同家里的狗一样,“她没有任何违背他父亲的意志的话要说”。尽管如此,格兰奇仍逼她酗酒、堕落。其子布朗菲尔德逃避佃农制的努力失败后,却把一切都归咎于妻子,先是迫使她放弃教书职业,接着毒打她。“因为这使他一时感觉良好。每个星期六晚上他都打她,把自己的全部失败归咎于她,给她的脸留下疤痕……他要摧毁这个温柔的女人。”不仅如此,布朗菲尔德还认为自己的三个女儿“不是真正的人类的孩子”,以至他4岁的小女儿鲁斯对他说:“你只不过是个畜生。”①
沃克的第二部小说《梅里迪恩》描述了60年代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家庭的情况。这一历史时期,尽管中产阶级黑人的人数较多,家庭内部的暴力相对较少,但除了父亲角色,黑人男性在侮辱妇女方面同样卑鄙无耻。梅里迪恩的父亲是历史教师,在社会上声誉良好:他为自己反对印第安人所犯下的罪行忏悔,将自家包括祖坟在内的60英亩土地作为补偿,送给了当地的印第安人。但在家庭内部,他却“强行闯进”妻子的身体,“在他们的孩子出生时,她想哭”②。梅里迪恩的少年丈夫恪守自己的诺言:她如怀孕,他就娶她。后来他虽然没有打她,却抛弃了她和孩子。说法语的民权组织者和画家杜鲁门让梅里迪恩怀了孕,却又背着她跟另一个白人留学生结婚。汤米是坚定的民权积极分子,白人狙击手令他失去了手臂,他却把愤怒发泄到杜鲁门的妻子林恩身上,强奸了她。废品场工人阿郎索对林恩邀请他睡觉感激涕零,从她的耳垂一直舔到脚趾。梅里迪恩自己的伦理世界也充满了纠结。她无力承担作为女儿和母亲的角色:作为女儿,她损害了母亲刚刚显露的自我;作为母亲,为了上大学,她放弃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由于第二个孩子父亲的不忠,失望之下她又堕了胎。后来她接受了某男医生的建议,做了结扎手术,以免再次坠入性和母亲身份的深渊。令人困惑的是,小说结尾处,梅里迪恩原谅了杜鲁门,把他留在了自己的修道院里。纵观梅里迪恩的一生,虽然她曾积极支持民权运动,甚至认为如有必要,她会杀人,但后来却在政治上退却,转向黑人浸礼会以寻求解脱内疚和耻辱,并寻找精神和道德上的救赎。
沃克最好的小说是获普利策奖的《紫色》。该作品政治色彩淡薄,而性别政治和自我意识突出。它以书信体的形式继承了欧洲自塞缪尔·理查森和威廉·H·布朗以来的欧美诱奸小说传统。虽然强调的是性别和自我,但对男权主义的抨击,尤其黑人男子对黑人妇女的暴力虐待,作家依然毫不留情。同一般小说描写二三十年代黑人妇女成长经历不同,沃克在这部小说里创造了一个解放了的妇女形象。全书92封信涵盖了两次世界大战间30多年时间,记录了主人公希里在男权的侮辱和统治下成长,最后成长为有独立自我的人生经历:她一次次被继父强奸并怀孕,经介绍人安排与艾伯特结婚,家庭内容却充满了暴力,后来她成为一名女裁缝和商人,走向了经济独立。
小说中的布鲁斯歌手莎格是彻底解放了的妇女典型,但其道德观念却反映了黑人妇女伦理观在长期白人和黑人男权双重压迫下存在的扭曲甚至畸形的一面。她在音乐会和廉价酒吧唱歌,充分放纵自己,酗酒、争吵、“爱男人爱得要死”,甚至公然“抢夺别的女人的男人”,并为此表白说:“我就是卑鄙、放荡。主啊……我不管他是谁的男人,就是要同他乱搞……我们公开乱搞,一直到我们获得乱搞的恶名。”③同她相反,她的同性恋对象,即小说的女主人公希里则显得自卑羞怯,甚至愚昧迟钝。作者将这一表现归咎于黑人教会和家庭的男权统治。对她们的同性恋,作者并不持批评态度,而是将其颂扬为一种自然、美丽的特殊之爱。
总之,沃克笔下美国黑人妇女的道德伦理是复杂的,是长期遭受双重压迫、反抗的结果,也有时代进步的影响。她关注的是作品中个体的女性道德世界,她们伦理观各不相同,但都与其自身经历息息相关,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作家给读者呈现了许多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悠长。
二、叙事风格与后现代表现
沃克的小说作品不仅强烈地关注黑人女性的社会伦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后现代表现同样值得人们深入探讨。她的第一部小说《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具有明显的实验风格,整个结构犹如用不规则的碎片拼成的一床被子。全书被不成比例地分为11个部分,共计48个短章,叙述了科普兰家族三代人的生活。作品的结尾一改传统现实主义大团圆的传统,留下了许多问号,形成了开放式结局,引发读者作进一步思考:布朗菲尔德刑满释放后,不想办法补偿自己过去对女儿鲁斯的伤害,反而蓄谋报复格兰奇,企图夺回对鲁斯的监护权;为了保护孙女不受恶毒儿子的伤害,也为自己辛苦创造的一切不被摧毁,格兰奇决绝地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并选择了自杀,孤独地死在了他为孙女建造的小木屋外。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同时失去了爷爷和父亲的孤独无助的鲁斯将如何继续生活?其命运又将如何坎坷不平?因而,她虽然逃脱了布朗菲尔德的威胁,但也失去了格兰奇的保护,“被抛到无情社会中,独自面对一切”④。
作家的第二部小说《梅里迪恩》的叙事借鉴了后现代的模糊历史与虚构的思想,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来映衬与烘托作品人物的成长与经历,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如小说里出现了约翰·肯尼迪的葬礼:“肯尼迪家族成员跟随在灵柩后面慢慢地向阿灵顿国家公墓走着,有人递给杰奎琳·肯尼迪什么东西……”⑤再如小说中出现的民权运动者在黑人集中的小城镇中挨门逐户地动员黑人参加选举时的艰难情景,正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另外小说中采用的突然嵌入式叙事不仅体现了后现代碎片化的叙事思想,也帮助作品形成了多视角叙事,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如小说中穿插的一段关于梅里迪恩曾祖母的故事:她的年代里,作为奴隶,她没有拥有孩子的权力。她的前两个孩子都被主人卖掉了,到卖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她悄悄地将其偷了回来。主人虽然同意了,但规定必须由她自己养活。千辛万苦之下,她把孩子养到了十几岁,自己则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去世,结果孩子最终还是被卖掉。无疑,这是一部浓缩了的非洲黑人女性在美洲的苦难史。
沃克的第三部小说《紫色》采用了书信体叙事的方式,全书一共由92封信组成,各信之间并无表面情节衔接与联系,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这些信中,70封由希里书写,另外22封则由聂蒂书写,因而出现两位叙事者。小说的后半部分,两位叙事者的书信交替出现,叙事视角交替转换,相互补充,有力地丰富了故事的叙事空间。在两位叙事者都以第一人称出现,加强故事可信度、真实性的同时,小说还穿插使用了以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出现的内嵌式叙事,从而突破了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扩大了小说的叙事范围。如:“她是时髦健美的女性,有着一双蓝蓝的眼睛和银色干爽的头发。”⑥再如:“你现在可以回家了,因为你有一个家可回。”⑦“你注意过他们一起离开这里去巴拿马时,我一滴眼泪都没掉吗?”⑧这些第二、第三人称叙事的出现,有力地拓展了书信体的叙事空间,也彰显了后现代小说碎片化的组织思想。
就后现代表达技巧而言,《紫色》也有相当表现,尤其是互文技巧的普遍使用。如不时出现的上帝、教堂、天堂以及各种人物的宗教观与《圣经》形成明显互文。小说中许多黑人女性的生活是贝希·史密斯、贾妮·克劳福德、左拉·尼尔·赫斯顿、斯托夫人等作家文本内容的重写与合成。如主人公希里从小一次次被继父强奸和怀孕,后来听从婚姻介绍人的安排与艾伯特结婚后的生活又充满了各种暴力。相似地,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她们眼望上苍》中,詹尼不止一次被劳根·克里克斯强奸,遭受虐待。希里的继父鼓动艾伯特娶她的理由是她不仅可以充当他晚间发泄性欲的性奴,白天还可以像畜生一样干活,而艾伯特娶她的理由则是“帮他干家务的女人辞工不干了。那个黑人保姆说不再帮他了”⑨,其作为生育与劳作的机器的命运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以老汤姆为代表的被买卖的黑奴的互文性不言而喻。鉴于其广泛的互文性,《紫色》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上其他黑人小说在美国当代的延伸和发展。
纵观艾丽斯·沃克的几部作品,可以说,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美国当代社会现实伦理的关怀,尤其对黑人女性道德伦理的思考,充满了作家对这一特殊群体遭遇的各种社会、历史的不公的深刻同情与愤懑。她通过描绘一系列典型的黑人生活环境和生活在这些环境下的各种人物,替她们向全社会发出呐喊,借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带来可能的社会变革,使她们能真正享受到一个所谓“自由、平等、民主、个人主义、人权及法治”⑩的美国社会所能给予她们的福祉。她的作品不仅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强烈批判性,同时还具有后现代的一些叙事特征和表现技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因而是当代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新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值得人们进一步深思和探讨。
① Walker,Alice.The Third Life of Grange Copeland[M].New York:Avon,1971:2.
②⑤ Walker,Alice.Meridian[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6:40-47,34.
③ Walker,Alice.The Color Purple[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2:167.
④ 刘戈.种族主义与黑人家庭暴力——评艾丽斯·沃克的《格兰齐·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J].河南社会科学,2008,(03):120-122.
⑥⑦⑧ Walker,Alice.The Color Purple[M].New York:Pocket Books Press,1985:234,253,256.
⑨ 艾丽斯·沃克.紫色[M].杨仁敬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105.
⑩ 李莉华.试论美国民族主义的渊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7):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