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影片“3 Idiots”反思中国教育

2012-08-15牛跃辉,兰金萍

电影评介 2012年3期
关键词:老师教育学生

一、一个追逐梦想的故事

“3 idiots”是在两个好朋友寻找多年不见的兄弟“Rancho”的过程中展开故事情节的。十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佣人顶替他人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这是一所印度传统名校,在这里,检验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第一、第一、第一”,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前途,没有未来。

这部影片有三个主要角色:“Rancho”,Farhran和 Raju。“Rancho”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人物,他原本是一个富人家的小佣人,出身低微却从小酷爱读书。有一天,主人和他约定,让他顶着主人儿子的名字Rancho去读书——他无须担心费用,条件是拿到皇家工程学院的毕业证书后,就得马上消失。“Rancho”去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出人意料地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导电装置,这一举动让大家(尤其是那些傲慢的学长)瞠目结舌!在随后的日子里,与众不同的“Rancho”始终头脑灵活,不拘小节。在学业上,他从不死记硬背,更不是像完成任务似地学习。在为人处事方面,他也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虽然校长和一些老师不太喜欢他,但他的成绩却始终名列前茅。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陈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也用智慧使自己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拥有400项专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hatur——一个死板、浅薄、循规蹈矩的人,一个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和“Rancho”之间的这种对比使影片对应试教育的抨击显得十分深刻,耐人寻味。

这部影片的多元化特点还体现在它对友情、爱情、亲情的着力渲染上,让人在不经意间就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乐、一起流泪。同时影片也毫不留情地重磅抨击应试教育对人性的摧残,以三次自杀事件来揭露学生自杀现象的本质——一种无形、变相的谋杀,对人性的谋杀。

“3 idiots” 中 的 男 主 角“Rancho”是不是想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呢?这是毫无疑问的,谁不想改变这一切呢?看得出来,在“Rancho”身上,寄托着太多的年轻人的热血青春梦,他的努力和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令许多和他一样的年轻人热血沸腾。

笔者之所以对这部影片“心有戚戚焉”,是因为作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的公民,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实际上也是应试教育。正因为如此,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问题和生活困境才让我们觉得是如此的“熟悉”,其故事情节在我们中国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才会如此自然地引起触动和共鸣。

二、“3 idiots”映射下的中国教育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和进步,尽管如此,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试教育的色彩却始终未能改变。似乎在我们这里除了应试还是应试,虽然对素质教育也时不时地有所触及,但好像只能停留在“口号”阶段,现实中不可能全面推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似乎都已经形成了某种定势,如,在学生回答笔试问题时,许多地方只能选A,不能选B,哪怕两者说起来都有一定道理。在各类考试当中,这种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试想,如果将学生的思维长期禁锢在一个不可思议的小圈子里,我们的教育又怎能培养出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呢?让我们结合影片中的一些经典片段和台词,来看看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吧。

1、教学方式墨守陈规,填鸭性、机械性根深蒂固

片中镜头:

一名工程学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机械装置的定义是什么?”“Rancho”回答:“机械装置让工作变得简单化,也能节省时间。比如,天气很热,按下开关,得到阵阵凉风……风扇,这就是一个机械装置;和千里之外的朋友说话,电话,是机械装置;快速运算,计算器,也是机械装置……”老师对“Rancho”的回答越听越不耐烦,同时很不屑地说:“我问你定义是什么?”接着又让Chatur回答。Chatur很流利地背诵道:“机械装置是实物构建的组合,各部分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借此,能量和动量相互转换,就像螺丝钉、螺丝帽或者杠杆围绕支点转动,还有滑轮的枢纽等简单的机械零件。”老师说:“太棒了,好极了!”

Chatur一字不漏地背诵定义,老师对他的反应是“很喜欢”;而“Rancho”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什么叫“机械装置”,老师却表现出极大地反感和不愉快,仿佛学生的答案、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毫无可取之处,只能一口否定。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是不是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呢?在我们的教育中,像这样的事情难道就很稀有、很少见吗?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课堂上也很司空见惯。譬如:外语试卷上,问:“After snow melts,what does it turn into?” 一个学生的回答是:“It turns into spring.”多么好的回答呀!既清新又浪漫,但老师却给了零分,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对,因为标准答案(或书上)写的是:“It turns into water.”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它们足以说明,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已经有太多不可逾越的东西,墨守成规已成定势。

众所周知,在中国,中考、高考等等就是名副其实的指挥棒,一切以成绩为中心。分数好,一切都好;分数不好,一切都免谈。因此,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有些题目就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定义或解释,丝毫不能走样,仿佛只有课本上的东西才是唯一正确的,学生理所当然地要把教材上的内容和老师讲过的思路(包括答案)一一背下来,思维不能“出格”。学生倒也不见得一点思想都没有,只是在重大考试面前,谁愿拿自己的前途去冒一个大的风险呢?

2、理论脱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片中镜头:

“Rancho”刚入学时,成功地运用物理课上学过的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的原理,制作了一个导电装置,一方面显示了自己扎实的学习功底,同时也以此回敬了那些傲慢的学长。“Rancho”的动手能力令人不得不佩服!若没有这种能力,“Rancho”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不知要遭受多少别人的鄙视或白眼。

看到这一镜头,我们不由得扪心自问:在我们国家,许多中学生也都学过盐水具有极强导电性这一原理,很多人甚至都能倒背如流。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主动运用某一原理,制作一个装置,将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呢?理论学习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学以致用,再好的理论又有什么实用价值呢?

在影片的最后,“Rancho”还制作了另外一个装置,并以此成功地帮助了校长的大女儿生孩子。这一幕更是令人惊讶,也令人十分感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近乎完美地诠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只停留在对理论的掌握和接受上,而不会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那无异于纸上谈兵。在中国,比如说,老师也常给学生们讲杠杆原理等等,学生们也能一、二、三逐条背下来。然而多数学生却缺乏要把这些原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意识,更不用说主动运用一些科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也仅仅是要求学生理解并熟记一些原理,很少引导甚至带领学生将各种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里,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教与学和由此带来的理论脱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3、权威主义似拦路虎,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片中镜头:

“Rancho”:“我用简单的话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为什么就不对呢?我们必须要理解文章真正的意思,不要成为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老师:“你以为你比教科书更聪明?想及格的话就必须写书上的定义!”言外之意:你还想胡乱发挥?

在中国人的传统教育观念当中,学生对教科书上的一些定论、权威者以及老师的话一般来说也是不太敢违背的,许多新奇的想法都无形中受到了抑制,它们往往被认为是对权威思想的偏离,是对名人或教师的挑战。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一个大的氛围当中,学生的某些“不规范”(质疑权威)或“反常规”的想法往往都不会得到鼓励,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得不爱思考,不善于分析,只习惯于接受。也许学生的“背功”很厉害,但一旦需要灵活地分析和运用,要拿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或见解时,他们就信心不足或直接败下阵来。

4、高强度、高压力使学生变成学习机器

片中镜头:

校长:“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另一个镜头:

在Joy的葬礼仪式上,“Rancho”对校长说:“好消息,校长。警察和Joy的父亲都没有线索。大家都认为这是一起自杀。尸检报告显示,死亡原因是窒息,气管压力过大。大家都认为他死于颈动脉脉压过大。那四年来的心理压力呢?尸检报告中没有显示。工程师是一群聪明的人,但他们没有制造出能测量心理压力的机器。如果制造出来了,大家就都知道这不是自杀而是谋杀。”

在这里,我们所听到的是皇家工程学院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注意,这就是他的竞争理论。表面上看这些话似乎很有道理,校长在教育学生们要有竞争意识。但校长的竞争理论还是鼓励每位学生要考高分,没有高分将来就不会有自己的位置。再来看看我们中国的现状吧,用“同命相怜”来形容恐怕并不为过。当我们随便走进一个高三复习班的教室,会发现往往连掉根针都能听得见。摆在学生身边的是一摞一摞的书,其高度甚至让人都看不见学生的脸。什么叫“埋头苦读”?看看这些用功的孩子们就知道了!在学生的座位下面,往往还放着一个纸箱子,里面装的全是满满的试卷。无奈的老师,无奈的学生,这是多么令人无奈的现实啊!高强度与高压力往往使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更何谈什么“创造力”。正如“Rancho”所说的那样,学校简直就像一个“高压锅”。

“3 idiots”中Joy自杀的那一幕之所以特别令人触目惊心,就是因为他让人们想到:他是自杀吗?如果工程师足够聪明,能制造出测量心理压力的机器,人们就会知道,这不是自杀,而是应试教育的高强度与高压力谋杀了他。面对这些逝去的年轻的生命,人们怎能不反思、不反省呢?又怎能任教育畸形发展下去呢?

5、功利性使教育的价值贬值影片中“Rancho”分别在不同场合说过这样的话:

“他们只关心成绩、工作,只教我们怎样拿高分,却没有教我们工程学。”

“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恐怕也和“Rancho”所在的皇家工程学院一样,一些学校完全以升学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以知识灌输为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考试的附庸——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教师则沦为创造高分的工具。高分对学生而言意味着考上重点大学,重点大学又意味着将来能有“好工作、高收入”,这些其实都严重扭曲了教育的内在价值。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价值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在的功利性价值,二是教育的内在价值。”他还指出,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很容易被认识,被重视,而教育的内在价值却常常处于某种被压抑的地位。的确,观察一下我们的现实吧。在当今社会人们不难看到,学生的学习大多已经偏离了“促进人的主体素质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形成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这一教育的内在价值,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是不是这样呢?似乎我们的教育不为别的,没有什么更崇高的目的,学习就是为了一个人将来能赚钱,能赚钱就可以风光一世。要知道,当学习完全变成了“功利性学习”,当教育完全变成了“功利性教育”的时候,这些原本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就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此时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理想、价值和意义,在众多的受教育者身上出现人文精神缺失,没有良好的素质等问题也就毫不稀奇。实际上,学习和受教育应该是为了什么呢?正像影片中“Rancho”所说的那样,应该是为了追求人生的卓越,是为了不断完善自我,完善人生。但是追求卓越、不断完善人生又不是以种种第一或高分换取物质上的奢华,而是要更多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卓越,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也是教育的真谛。

6、以成绩定位学生,使某些学生失去自信

片中镜头:

在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出来之后,学校为了留纪念,让所有学生一起合影,但座位是按照每个人的学习成绩来安排的。对此,“Rancho”忍不住说了这样一番话:“为什么要按学习成绩来安排座位呢?谁考了第一就要做到校长旁边?得A的像奴隶主,得C的只能做奴隶?为什么要把缺点公之于众呢?好比你缺铁,医生会给你开补铁药,但不会到电视上说你缺铁呀!”

众所周知,这种现象在中国也很常见。学生的座位有时按学习成绩来定,有的学校还经常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用大展示牌公之于众。在教室里,坐在后排的学生常常被老师忽视,课上老师也不怎么提问这些学生。坐在后排的学生常常被定义为差生。有的小学甚至还给所谓的差生带过“绿领巾”。其实,无论小学、中学、大学,学生都是成长中的“小树”,他们都有很强的可塑性,为什么要搞得他们在父母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连一点自信都没有呢?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全社会反思吗?

三、结语

“3 idiots”这部影片中的主人公“Rancho”,其实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哲学课,一堂关于人生、关于求知、关于幸福的哲学课。“Rancho”作为皇家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虽然他率真随性,不随波逐流,不拘泥于教条,敢于挑战权威与传统;虽然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机智影响着周围的人,但他的这种个人感召力在强大的应试教育面前仍然是那么势孤力单。影片中另一个人物Joy自杀的场景可谓是整个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他写在墙上的遗言“I QUIT(我放弃)”实际上不正是代表了他对应试教育的控诉么?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影片的名字起得很巧妙——“3 idiots”。难道 说“Rancho”、Farhran和 Raju真的是“三个傻瓜”吗?不!他们其实是影片中唯一保持清醒的三个人。虽然 Farhran和Raju一开始盲从于应试教育,但他们后来还是回到了“清醒”,其最后的“清醒”归根到底还是证明了无论在什么国度,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都势在必行,这种改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深思“3 idiots”中的诸多镜头,痛感我们中国的许多学生能否早一天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呢?其实我们相信,在中国,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愿意为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铺路搭桥,哪怕是在这条路上仅仅做一块有用的砖石也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其实任何人,对美好的前途无不充满了向往,其心理基础并不缺乏,所需要的就是方向的调整和全体国民持之以恒的努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无论一项事业有多么艰难,只要有起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就终究会看到目标的实现!

[1]徐晓云.《试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李瑞芳.《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

[5]唐子惠.《教育不能缺失的思考》,教育旬刊,2011.

[6]崔到陵.《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

[7]许邦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

猜你喜欢

老师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