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性大学中国画教学现状的思考
2012-08-15陈雪亮
□陈雪亮
一、绪论
自1999年国家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艺术类考试热逐年升温。据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1683所高校中的80%设置了艺术类专业①,其中一些具备一定招生规模的综合性大学也效仿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科设置,设立了中国画专业,开展教学活动,并大力吸收专职教师,以图扩大影响,吸引生源。十几年来,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积极从专业美术院校和画院引进人才并委以重任,其中不乏在中国画方面颇有造诣的画家和教师。目前,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画教学实力逐渐增强,在师资、学生数量及教学成果等方面和专业美术院校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相较于专业美术院校以“培养美术家和一般美术干部”②为目的,以“主攻一个专业、在某一画种方面有独到的研究和创造、或在某一理论领域有独特见解”③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综合性大学中国画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方向尚不明确,亦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近两年,随着艺考热的降温,报考纯艺术专业的学生人数的减少,高校在艺术类专业上的扩张态势正逐渐回归理性。因此,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画教学亟需在教学理念、思想和方向上作出调整,并在教学方法上作出实质性的改变。只有顺应形势发展,切实提高教学的品质,才能抓住教育体制改革的机遇,使中国画专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于中国画专业的教学改革,不少业内人士及专业教师都发表过相关的论文并进行过教学实践,然而从整体上看,则多以研究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改革为主,研究方向基本局限于专业美术教育圈子之内,或者范围笼统,全无针对性。而涉及综合性大学中国画教学改革的研究文章如凤毛麟角,很少看到。所以有关中国画教学改革的研究和举措,由于缺乏对非专业美术教育(师范美术教育)的关照,似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同时说明我们对综合性大学中国画教学仍然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画教学科目在各综合性大学的存在类型。根据调查,大致可分为四类:
1.存在于美术学专业下设的中国画专业课程中。
2.存在于美术学专业下设的绘画专业的中国画方向课程中,或美术教育(师范)专业的中国画方向课程中。
3.存在于美术学专业下设的绘画专业或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中。
4.存在于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选修课程中。
若论中国画教学活动能形成学科建制和教学规模,当属第一和第二种类型,而符合这两类条件的相关大学大都为多学科、重视科研、侧重基础科学和普通教学的综合性大学,以及具备综合性大学特质的师范类大学。下面我们就以具备这些特点的院校所设立的中国画专业的情况来分析其教学现状。
届时,共享来自全球的1500余家展商和10万+专业观众资源,总展示面积突破15万平方米的展会集群,将为包括农业领域在内的,相关行业的企业、品牌以及从业者提供难能可贵的跨界交流机会,共同构筑起一个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拓展商机、异业合作的共享商贸平台。
从教学现状来看,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画教育有如下特点:
其一,在课程设置上以素描——白描——临摹——写生——创作的套路展开。
其二,在评价标准上以“造型能力(写实)”强弱与否来衡量。
其三,在教学重心方面,以掌握“中国画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创作能力”为中心。
其四,美术理论和中国画基本原理方面的课程所占比重不大。
其五,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很少,或基本没有。
那么处于这种现状之下的教学效果如何?和专业美院相比有何差距?首先,除少数学生外,综合性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国画专业学生并未在造型能力(写实)上表现出与专业美院学生相似的水准。其次,对中国画专业技能的把握和创作能力的水平上,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画专业学生明显弱于专业美院学生。再次,对专业知识和美术理论的掌握,综合性大学中国画专业学生与专业美院学生差别并不大。最后,综合性大学中国画专业学生在教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上并不强于专业美院学生。通过以上比较,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综合性大学中国画教育并未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价值,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也不显优势。
三、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问题出在哪些地方呢?
首先,在于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画教学理念与专业美院未能拉开距离。综合性大学的美术教育在现阶级段应属于师范美术教育,或称高师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基础艺术教育师资而进行的教育。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则属学院美术教育,或称专业美术教育,是以培养艺术创作人才与应用人才而进行的教育。两者因对象不同,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在教学要求上便能体现两者的区别,师范类侧重于“全面发展”而学院类侧重于“一专多能”。虽然在当下两种教育模式会有所重合、界限模糊,但大体上没有根本的改变,故而在很多方面的做法不可等同视之。例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综合大学如采取和专业美院相同的模式,则教学效果肯定无法与专业美院相比,反之亦然。
第二点,生源上两者的差异。综合性大学和专业美术院校在职能上的不同亦会影响到生源的流向。以当前的情况,造型能力(写实)强,具备一定中国画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有志于做专业画家的优质生源绝大部分会流向中国画专业实力雄厚的专业美术院校。而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画专业生源,除极少数外,相对而言大多数属于造型能力平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不多或没有,以考上大学为目的。这批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中国画毫无了解,甚至没接触过毛笔,对学习中国画缺乏热情,同时由于高考阶段接受的美术启蒙教育与所学专业无法对接,严重妨碍了他们学习信心的建立。两相对比,一个是“目的明确、主动积极”一个是“目标不明,被动消极”。如采取同一模式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肯定大相径庭。
第三点,办学条件和培养方式上的差异。专业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在规模上较大,教师数量多,往往涵盖人物(工笔、写意)、山水、花鸟(工笔、写意)、书法篆刻各方面,并且在研究方向和专业优势方面各有所长,所以多数专业美术院校都采取了分科式教学制或工作室教学制。这种学科建制针对性强,学生主攻一个专业,能保证其在某一画种方面取得独到研究和创作优势,这也是为何专业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创作成果丰硕的直接原因。而综合性大学中国画专业在规模和教师数量上,能与专业美院匹敌的很少,大部分学校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人数约在一到二个班之间徘徊,所以基本上是采取了“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不分科教学。这样只是在表面上保证了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保证不了专业深度,最直接的就是在创作能力的“专”、“精”、“尖”上与专业美院毕业生的差距明显。
第四点,课程的结构设置和深度上的差异。专业美院中国画分科教学遵循“一专多能”的原则,在分科后,一切课程都围绕主体科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来展开,衔接顺畅,条理明晰。其中每一个教学项目都会有进阶和强化的过程,从而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最终为创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不分科教学,实行“宽口径”原则,重在知识面扩宽的综合性大学来说,由于单位时间和课时量的限制,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只能采取选修的形式,缺乏进阶过程和深化过程,浅尝辄止。这也是直接造成综合性大学中国画学生专业技能不牢固的原因之一。
第五点,则是师资和教学方式上与专业美术院校过于趋同。专业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师基本来自于同等水平的其他专业美术院校或本校自产,这是历来如此的惯例。但以科研为主导,注重学术性和学科意识的综合性大学里的中国画专业,其教师来源基本上也来自美术专业院校。实际上,八大美院中国画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在最近几年已成为普通高校艺术学院人才引进的首选,在专业技能和创作方面的优势,恰恰是他们能够走上讲台的重要砝码。这类“画家”型教师近年来已成为综合性大学中国画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主力,他们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专业的实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其中也有不少人具备相当的学术理论研究能力。然而作为一个群体来看,他们在教学上也带来了专业美术院校以“画家充任教师”④,以“个人经验取代教学规则”⑤,以“技能作为标准”⑥,忽视“学术的开启与支撑作用”⑦等等一系列弊病。在教学上一味向“专业”靠拢,只作示范或讲些程式化的套路并掺杂个人的喜好,以个人经验取代教学规则,或只重感悟而不从理性上分析,不作风格技巧的对比研究等失职行为比比皆是。学生学到的只是片面的、单一的知识点,而缺乏对中国画艺术整体、系统的了解,从而使教学严重“技能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可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法,则会让他们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最后一点,中国画理论和美术教育课程的缺位。高校美术专业开设的美术理论课是以服务于艺术学科出发的。如果说,技法课重在提高造型语言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话,那么,理论课则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讲究“学理”与“法式”的中国画教学活动中,更应强调理论讲解与技法训练的配合。可是综合性大学并不重视此类课程,仅有的几门如《中国美术史》等史论课程往往就局限在罗列一些艺术家姓名、生平、几件代表作品以及简单的概念、原理之类的死知识的常规教法上,然后成为上课照本宣科、考试死记硬背、及格捞个学分了事的边缘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基本上起不了多大作用。而对于旨在提高师范类学生教育能力的“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例如《教学法》),高校课程设置中要么根本没有,要么流于形式,其教学方式基本上属于常识性讲座,既没有和学生产生互动,也无实际检验的流程,因此,并未在实质上提高学生对美术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以上六点,是笔者从事大学中国画教学六年以来对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后的经验总结。虽不能全面涵盖当代综合性大学中国画教学暴露出来的弊端,但其中所论述的确是高校中国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无意否定综合性大学中国画教学的存在价值和取得的成果,因为它是中国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极。但作为综合性高校体系中的一员,则必须以“具有教育学意义的有形体系来体现”⑧。综合性大学中国画教学才能够具备“现代教学所应有的逻辑品质”⑨,成为“真正大学层面的中国画教学”⑩。如果安于现状,因循固有模式,或安于模仿专业美术院校的“专职画家”式培养思路,我们的中国画教学则只好跟在专业美院之后亦步亦趋,无法产生符合综合性大学特点的中国画教学体系。
注释:
①《美术报》2005年3月5日热点追踪《2005年全国艺术类高考继续升温》
②《美术教育学》P105
③《美术教育学》P105
④《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P6
⑤《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P6
⑥《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P6
⑦《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P6
⑧《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P1
⑨《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P1
⑩《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P1
[1]《危机·应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学院教育首届论坛论文集》,邵大箴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2]《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陈振濂著,西泠印社出版社
[3]《当代中国画体格转型》,曹玉林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4]《美术教育学》,邓福星主编,程明太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5]《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学术表达》,顾平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