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
2012-08-09魏娜,蒋翔云
魏娜,蒋翔云
摘 要:中国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日本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是日本人对艺术淋漓尽致的表现。通过对旗袍与和服的造型、颜色与着装场合等三方面的比较,来展现存在于中日传统服飾文化中的差异,并通过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探寻存在于两国文化基础上的异同。
关键词:旗袍;和服;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43-02
引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经典传承的服装,尤其是大礼时都喜欢穿自己的国服。中日文化博大精深,服装更是艳丽多彩。具有中国韵味的旗袍,艳丽华美;具有日本风情的和服,古朴典雅。两者均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两国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代表。但尽管如此,作为不同文化下的产物,其内在都保留着各自的特点。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在对其进行概况归纳的基础上展开分析。
一、旗袍与和服的概述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不属于汉服(即华夏衣冠)体系。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有关和谐的特点(如:前后左右对称裁剪,开衩长短一致),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如:在裁剪上加入盘扣、包边、镶嵌、刺绣等工艺)。而正是这种融合了本国文化内涵的独特魅力。使它在中华民族的众多服装中脱颖而出、成为能够代表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服,江户时代以前通常指吴服,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民族服饰。明治时代前和服泛指所有服装,而与这个词相对的是洋服,指来自西洋的衣服。后来此词的词意逐渐单一化,通常单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装。现在它成了日本一种值得夸耀的文化资产。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如: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着方便;而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身份。以女式和服为例,其中就包括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等等。总之,人们虽然不经常穿和服,但是对和服都有一种认同感、信任感,是一种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二、旗袍与和服的区别
首先,由两者的设计上来看,旗袍突出了其简练、注重贴身的形态美,一方面和服则强调了其包藏之美。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现代旗袍腰身合体,加大开衩,紧扣的高领,微紧的腰身体现出腰臀的曲线,选用织锦缎、丝绸、丝绒等制作的旗袍给人以雅致而庄重的感觉。旗袍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多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而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如将和服拆开,人们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由于和服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因此缺少了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因为这个特点使它呈现出一种庄重、安稳和宁静,而这几点也正代表着传统日本人的气质。
接下来,从两者的颜色来比较,旗袍颜色偏重于艳丽,而和服则偏重于素淡。以婚礼上的着装为例。
大多中国女性在婚礼现场或拍结婚照的时候会选择礼服穿着,结婚庆典上,除最初的典礼时有时会选择比较西式的白色婚纱作为典礼礼服外,在婚宴敬酒时一般会换上一套西式的晚礼服或者旗袍,给各位来宾敬酒时,旗袍则更为大多数女性所钟爱。尤其是代表喜庆、富贵色调的大红大绿,以及印有凤鸟、牡丹等图案的绚丽醒目、款式别致的旗袍更备受青睐。可以这么说,旗袍是很具代表性地体现出中国女性对华贵和优雅之美的追求,尤其是在那绚丽醒目的颜色的存托下。
而在日本的传统婚礼中,日本的新娘主要是和服装扮。整个婚礼期间共有三套礼服,其中主要包括白无垢、打挂与深色调的和服三种,期间被选用礼服通常质地非常华美,但颜色并不繁复鲜艳。如最初穿上一套白色的和服,称为白无垢。原本是18世纪和19世纪日本武士结婚时新娘所穿的礼服。此时的白色既是新生活的开始的象征,同时也意味着原有生活的结束。当脱掉白色礼服后,新娘将换上一套,以单色调的基础上再配以金、银、红三色的和服。其表面上多绣有吉祥的图案(如:仙鹤,樱花等等),代表未来生活的和谐美满。最后,还要换上另一套深色的礼服,这种礼服是未婚少女穿的和服,这也是新娘最后一次穿这种式样的和服了,作为她纯真少女时代的结束。
三、两国间影响服饰文化的诸原因的分析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在两国间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文化。其根本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存在于两国间文化意识中的差异
中国旗袍是由满族旗袍发展而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逐渐趋向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而旗袍也得到了改良。因此它可以说是一个多文化的“融合体”,即保持了的满族游牧文化的豪放特征,同时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雍容华贵的一面,近代之后又积极结合洋装“量身定做”的特点,最终形成我们所熟悉的旗袍。
而和服的起点则源于中国的唐装,直到9-10世纪日本进入武士时代之前日本的服装还大量保留着唐装雍容华贵的特点,特别在日本的上层由如:平安时代的十二单。
不仅如此两国间的这种文化意识的差异,从服饰的选色上也得到了体现。中国人偏爱大红大黄为大富大贵的象征,古代帝王将相皆以大红大黄为其主要的着装颜色,所以,在旗袍上的图案多为牡丹,并且旗袍颜色也以红色为主,华丽而有贵气。相反,日本人则认为黑白等素色调为庄重之色,因此在正式场合多以素色(主要为黑色)为首选,体现其庄重、神圣。在日本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穿衣习惯,婚丧嫁娶各不相同,各有讲究。
2.两国间地理、气候环境中的差异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气候为海洋性,较为湿润。岛国的日本与别国的交流不是很方便,所以形成了日本人保守、闭锁的性格。常常把自己的真实心情隐藏起来,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服正体现了这点,把人紧紧地包裹起来,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保守、内敛。另一方面,和服顺应了日本的自然。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通气性十分重要。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透气性很好,适合日本的海洋气候,且又不失日本人的严谨、庄重。所以在此基础上,和服当之无愧为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旗袍是由满族旗袍发展而来,而满族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北地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接近-40℃。所以最初的旗袍是棉的,厚厚的,长及脚面的设计可以很好地抵御寒冷、保护身体。两侧开衩,不仅是方便活动,在炎热的天气也有透风消暑的作用吧。这种式样的袍子,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环境。
四、结语
以袍为服是中国傳统服装的重要特征。清代旗袍虽然在满汉民族文化交融中不断变化和改进,但还是在袍服的基本形式范围内加以演绎。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着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设计师不断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将各种大胆的设计运用在花色上,使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是日本人艺术智慧的结晶。
作为文化产物的旗袍与和服,在造型、颜色、穿着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出了两国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不同。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仅是艺术中的美与欣赏,也是不断深化两国文化交流的切入点。艺术源于灵感,灵感来自实践,实践出真知。旗袍与和服就是艺术的深化。这种探讨有利于加深对两国文化的了解与交流,也促进对生活的观察。生活中处处存在美与知识,例如服饰不仅仅穿着美,还有其背后的含义。
参考文献:
[1]杨佳嘉,武丽艳,王圣惠.中国传统服饰——旗袍[M].辽宁:辽宁丝绸杂志社,2011.
[2]纪杨.从旗袍看中式礼服的创新设计[J].电影评介,2012,(2).
[3]李萍.中日在保留传统服装方面的差异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8,(7).
[4]韩维柱,武慧敏,严金钟.日本文化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