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
2012-08-09林吕建
□ 林吕建
积极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
□ 林吕建
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是浙江省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重要途径。旨在通过学习价值观、讨论价值观、提炼价值观、普及价值观、践行价值观,深入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浙江的发展运用经验,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建设;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提高整体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不断形成,引导公民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正确科学、高尚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公民普遍认同、适用和遵循的价值标准。
一、“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的实践背景
新时期,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和就业方式等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都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我国社会价值观的这种明显变化,不是细枝末节的变化,不是价值观边缘、外围的变化,而是整体性的变革与范型的转换。纵观中国社会当前价值观现状,既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又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我们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尽管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主导价值观仍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态势看,各种价值观形态五彩纷呈,鱼龙混杂,其中最突出的有三种价值观形态: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而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三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多样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价值观的多样化是对原有价值观内容的拓展、深化和丰富,使价值评价标准更为全面,可以对人和事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的多样化造成了多种不同性质价值观混杂的局面。如传统价值观的复兴与当代价值观的并存;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并存等等。不同价值取向、价值标准的并存造成了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冲击,在一部分人中间形成了“价值虚无”和“无所适从”的状况,造成了价值失范日趋严重的现象。
价值观的多样化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冲突、个体价值观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利益的冲突,等等。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动荡不定,特别是正在成长的广大青少年更加无所适从。同时还会引发信仰的危机。信仰的危机给一些歪理邪说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一些人产生了理想和信念的混乱,误入歧途,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价值变迁存在两种倾向:一方面,社会价值观及道德风气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滑坡现象,但在本质上、整体上却是在不断进步的,特别人们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竞争意识、代价和风险意识不断强化,这些都是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效应,以及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或措施不力或方法不当,导致价值观念偏离正确轨道,致使物欲泛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流行,社会风气恶化。我们要正确认识与面对这种趋势与问题。社会思潮的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包容多样绝不是放弃主导。开展“社会价值观”大讨论,正是为了澄清价值观念领域的一些偏差与误解,在民众中树立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
二、“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的学理依据
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厘清与价值观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准确把握大讨论的框架与侧重点,以有利于大讨论的顺利展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6页。在哲学上,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其次,价值又是一个属性范畴。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价值具有社会性或者主体性;价值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价值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价值具有多维性。
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统一。人的生存价值,主要在于其为促进与实现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或者说在于其为多少人的生存发展,创造与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条件这一客观实际。凡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为最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与提供有利条件最多的那些人。一般而言,个体生命终结就不能继续创造价值,但是,生命终结本身也在构成和产生某种价值,所以才有所谓“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说法。人应该珍视生命,为人类、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若像富兰克林《哨子》一文中所说:“为了一只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就难以真正体现人的价值。许多人营营终日,为了金钱,为了物欲,为了地位,为了名誉,为了色欲等,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付出了过高的代价”,难以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所谓价值观,是“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即思想和思想体系),它综合地体现了主体的愿望、要求、欲望、理想、需要、利益等等。”②王玉梁:《价值和价值观》,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3页。可见,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是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并受其制约的,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类型主要有:一是经济性价值观,是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最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二是政治性价值观,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将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三是宗教性价值观,是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四是社会性价值观,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五是教育价值观,指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六是理性价值观,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得高于一切。七是审美价值观,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把美和协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八是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价值评判的总和。
社会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总和,由复杂多样的价值观进行长期反复的整合和消解,最终就形成了体现一个社会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社会的价值观念,既是对各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和发展状况的反映,也是对人们理想中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期盼。因而,社会结构特征的变化及其多样化,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价值观念的结构性变化和多样化,表现为新的价值观念的不断出现。
核心价值观,是指某一社会执政者倡导的、为广大民众公认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物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社会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由核心价值观构成的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是该社会价值观的集合体,是建立在该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社会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核心价值体系和一般价值体系的完整的、内涵丰富的价值观系统,其构成具有层次性。由里到外则是由一般价值观构成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对其他层次的价值观起着支配作用,各个层次的价值观依据核心价值观来确定其内涵。各个层次的价值观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各个层次的具体价值观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调整或变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政党和政府、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伦理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观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的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是坚持集体主义。当前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基本倾向包括:经济价值观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的特点;理性务实的政治价值观倾向;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和谐共处的社会价值观;适度环保的生态消费观以及经济发展、国家昌盛、生活幸福的社会价值诉求;立足现实,理性看待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的道德价值取向等等。
厘清了价值、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概念,就为我们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的基本目标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理论上看,在同一历史阶段和同一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人们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价值标准。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不同的、多样性的价值观必然相互接近、相互宽容、趋向同一。
在多元或者分化以后,提倡价值观的讨论,追寻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实际上是价值分化之后的价值整合,这是一种价值自觉与文化自觉的体现。“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公民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正确科学、高尚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公民普遍认同、适用和遵循的价值标准。在此基础上,提炼体现群体特色的行业价值观,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应坚持正确的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人们尽可能的交流和沟通思想,使多元化社会中的多样声音得以表达,使各种观点得以交流,在求同存异中提炼地方特色的价值观表达方式。
“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可以在各个层面上展开,广大公民可以积极投身大讨论之中,通过理性思考,公开自身的观点,宣传自身的主张,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通过平等讨论,使多元化的价值观得到充分展现;通过深入交流,使人们形成价值观上的共识。
我们讨论价值观的问题,就在于通过广泛交流和深入的探讨,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在大讨论过程中,除多元化的价值观交流与碰撞之外,还要处理好价值本身的排序问题,诸如:经济层面上追求利益与财富,政治层面上追求公平与正义,社会层面上追求文明与和谐,家庭生活上追求幸福与责任等,惟其如此,才有助于形成一致认同的价值理念与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作者林吕建,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杭州310007)。
责任编辑:凌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