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鼠伤口愈合中药组方的筛选
2012-08-08于文会陆子音韩名书
于文会,张 洁,陆子音,韩名书,康 欣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哈尔滨 150030)
中药外用治疗创伤,具有控制局部感染、保护创面、加快创伤愈合和增加创口愈合强度的作用[1]。中药在治疗疾病时,使用复方,很少用单味中药,这是传统的用药方法,临床效果显著。为了筛选中药复方制剂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试验选取血竭、乳香、没药等13味中药,根据活血化瘀、防腐生肌、消肿止痛、燥湿敛疮等组成原则,组成三个药方,根据其对创伤的愈合率、外周血液及抑菌等指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临床应用的中药方剂,为兽医临床外用中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中药
血竭、乳香、没药、紫草、冰片、煅石膏等13味药物(购自哈尔滨药材公司),象皮生肌膏(由天津达仁堂京万红有限公司生产)。
1.1.2 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60只,体重(250±25)g,购自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繁殖中心。
1.2 试验方法
1.2.1 中药组方及制剂
Ⅰ号药方:血竭、乳香、紫草、冰片、煅石膏等;Ⅱ号药方:血竭、乳香、没药、大黄、冰片、煅石膏等;Ⅲ号药方:血竭、乳香、没药、黄柏、冰片、煅石膏等。
生肌膏的制备参考创伤膏的加工工艺[2]。灭菌后4℃冰箱保存。
1.2.2 试验分组及用药方法
Wistar大鼠(250±25)g 50只,随机分五组,每组10只,中药组分为A组、B组、C组,阳性对照组(D)和空白对照组(E)。用乙醚麻醉后,在大鼠背部两侧剃毛,用自制打孔器造圆形缺损创,缺损创损伤至筋膜深层。伤口直径2 cm。造模后的大鼠分笼饲养,A组、B组、C组分别在伤口上涂Ⅰ号药膏、Ⅱ号药膏、Ⅲ号药膏,每天1次;D组在伤口涂象皮生肌膏,每天1次;E组在伤口涂2%碘酊,每天1次。
1.2.3 一般观察
用药后1、3、7、14 d,观察大鼠的伤口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口的愈合率。
1.2.4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的检测
用药后各组大鼠断尾采血50 μL,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计检测白细胞数、血小板的数量。
1.2.5 血液中透明质酸(HA)含量的检测
用药后1、3、7、14 d,大鼠眼球采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以第二抗体作为分离剂。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方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的含量。
1.2.6 体外抑菌试验
将Ⅰ号药膏、Ⅱ号药膏、Ⅲ号药膏、象皮生肌膏分别均匀地涂于直径为1.0 cm的灭菌的滤纸片上。用无菌镊子取药敏纸片贴在接种细菌平板表面。每个平板分别贴上涂有Ⅰ号药膏、Ⅱ号药膏、Ⅲ号药膏、象皮生肌膏滤纸片,滤纸片每张纸片间距不少于25 mm,纸片中心距平皿边缘不少于15 mm。在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以抑菌环直径(cm)评定其抗菌作用(根据K-B琼脂法,加以改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中草药组方对大鼠伤口愈合影响
由表1可见,创伤后的3d,各组之间愈合率差异不显著;但在7d、14d,Ⅰ号药膏、Ⅱ号药膏、Ⅲ号药膏、象皮膏与未给中药(空白对照)组相比,创伤愈合率均有显著增加,Ⅰ号药膏、Ⅱ号药膏与未给中药(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Ⅲ号药膏、象皮膏与未给中药(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在创伤愈合率方面,Ⅲ号药膏、象皮膏优于Ⅰ号药膏、Ⅱ号药膏。
表1 不同组在3、7、14 d创面愈合率比较Table 1 Wound healing rate in different groups (%)
2.2 不同中草药组方对大鼠外周血液白细胞的影响
由表2可见,实验1 d,各组之间白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3~14d,大鼠外周血白细胞,Ⅰ号药膏、Ⅱ号药膏、Ⅲ号药膏、象皮膏与不给中药(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或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Ⅰ号药膏、Ⅱ号药膏、Ⅲ号药膏及象皮膏均能诱导外周血白细胞增加,有利于创口的炎性净化。
2.3 不同中草药组方对大鼠外周血液血小板的影响
由表3可见,在试验1 d,各中药组的大鼠外周血小板数与未给中药(空白对照)组相比,血小板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试验3~14 d, Ⅲ号药膏、象皮膏优于Ⅰ号药膏、Ⅱ号药膏。表明Ⅲ号药膏和象皮膏更利于创伤愈合过程的止血。
表 2 外周血液白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n=5)(X±S)细胞数(×109个·mL-1)Table 2 Dynamic changes of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表 3 外周血液血小板数量的动态变化(n=5)(X±S)细胞数(×1012个·mL-1)Table 3 Dynamic changes of blood platelet count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2.4 不同中草药组方对血清中透明质酸含量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试验1 d,各中药组的大鼠血液透明质酸含量与未给中药(空白对照)组相比,血小板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用药后3~14 d,透明质酸含量变化是:Ⅲ号药膏、象皮膏优于Ⅱ号药膏;Ⅱ号药膏优于Ⅰ号药膏。表明Ⅲ号药膏和象皮生肌膏更有利于创伤发生后肉芽组织的增生。
2.5 不同中药组方的抑菌效果
从表5抑菌结果看,Ⅰ号药膏、Ⅱ号药膏、Ⅲ号药膏、象皮生肌膏对常见的化脓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的抑菌效果,抑菌效果最好的是Ⅲ号药膏。
表5 不同中药组方的体外抑菌效果Table 5 Effect on vitrro bacteriostasis experiment of various Chinese medicines complex prescription
3 讨论与结论
创伤愈合是目前兽医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难点,中药在促进创伤愈合方面有独特效果。方中的紫草、当归、白芷蒲、公英、三七等中药在一些促进创伤愈合的方中出现[3-4]。通过试验,Ⅰ号药膏、Ⅱ号药膏、Ⅲ号药膏与象皮生肌膏在创面治疗过程中,均具有保持创面湿润、肉芽组织出现的早、生长快等现象;14 d创面完全愈合,留下疤痕的仅小,伤口愈合的周围有新毛长出。三组药方中均有血竭,血竭能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促进创伤愈合[5]。通过三个中药组方疗效比较,效果最好的为Ⅲ号药膏。
在创伤修复过程中,创伤感染是影响创伤修复的重要因素。体外抑菌试验,Ⅲ号药膏对绿脓杆菌抑菌效果最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菌效果;而象皮生肌膏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这与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均有显著抑菌作用有关[6],与蒲公英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有关[7]。外周白细胞增多是最常见的炎症反应。外周血白细胞的聚集,能够促进创伤的炎性净化。三组药膏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高白细胞和血小板向外周血集聚的作用。
透明质酸在创伤修复中能够促进组织快速生长重要的细胞外基质,透明质酸有利于细胞的运动和增殖,具有提高修复组织中Ⅲ型胶原含量的作用,而Ⅲ型胶原含量越高,瘢痕形成越少[8]。透明质酸具有高粘弹性,通过调节细胞的通透性,降低血管异常高通透性,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9]。肉芽组织基质中富含透明质酸,这种富含透明质酸的基质可促进细胞迁移到暂时性受损的基质中,促进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基质的形成[10]。从空白对照组和各用药组创面渗液中透明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看,各组均呈先上升继而下降的趋势。Ⅰ号药膏、Ⅱ号药膏、Ⅲ号药膏与象皮生肌膏的透明质酸含量继续上升且上升明显,下降缓慢。表明用药组均能提高透明质酸含量并维持较高水平的作用趋势,能够有效地促进肉芽组织的增生,调节炎性反应,促进创伤愈合。
试验通过对A组、B组、C组、D组大鼠的外周雪白细胞、血小板、透明质酸及体外抑菌试验进行综合分析,表明Ⅲ号药膏对创伤愈合效果最好。
[1] 侯建明,蓝进,高益槐.银耳多糖局部应用对大鼠创伤愈合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8):965-967.
[2] 阎伟,刘西斗,阎茹.创伤膏对创面愈合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14(5):451-453.
[3] 陈朝晖,谭强,谢利,等.复方紫归膏促进大鼠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2):1778-1780.
[4] 林子洪,许环亲,胡婧晔,等.复方中药促进家兔皮肤创伤愈合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4):2129-2130.
[5] 李丹,郭树忠,王胜春,等.血竭提取物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6):1502-1504.
[6] 刘红,高学军,车有权,等.临床型奶牛乳腺炎致病菌分析及药敏试验[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2):106-111.
[7] 冯庆彬,张秀英.治疗奶牛乳腺炎中药透皮制剂处方的筛选[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9):75-78.
[8] Chandrakasan G,Rutka J,Stern R.Hyaluronic acid stimulates collagen synthesis and levels of typeⅢcollagen in cultures of human fibroblasts[J].J Cell Biol,1986,103:252.
[9] Wisniewski H G,Hua J C,Poppers D M,et al.TNF/IL-1-inducible protein TSG-6 potentiatesplasmin inhibition by inter-α-inhibitor and exerts a strong anti-inflammatory effectin vivo[J].J Immunol,1996,156:1609.
[10] Toole B P.Hyaluronan in morphogenesis[J].J Intem Med,1997,24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