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新城人口集聚现状分析
2012-08-08查波季芳王春兰
查波、季芳、王春兰
(1和3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上海市统计局,上海 201100、20000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上海积极探索城市区域功能新定位,提出了“多核、多轴”空间布局结构,新城建设成为城市分散化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上海在相关城市发展规划中确立了建设嘉定、松江、青浦、南桥、临港①注:现更名南汇新城,因南汇新城的区域尚不明确,故沿用原临港新城的规划区域。、崇明等6个新城的目标,除崇明外,其他5个郊区新城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朗,其地域范围逐渐明晰。人口是新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人口集聚对新城乃至上海的人口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我们对上述新城的人口集聚态势进行分析。
一、郊区新城的人口集聚状况
(一)郊区新城常住人口大幅增长但未成为人口集聚的高地
从人口规模来看,“五普”以来,上海郊区新城常住人口大幅增长,但是尚未成为人口集聚的高地。2000-2010年间,除临港外,嘉定等4个新城常住人口增长迅速,均大幅高于同期上海全市37.5%的增长水平,其中,松江新城增长最快,增幅111.2%。但与其所在区常住人口增幅比较,松江、临港、嘉定等3个新城都较其所在区低25.6-15.4个百分点。临港新城则因“金融海啸”及制造业发展影响的冲击,常住人口增长相对较缓慢,与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的增长基本持平。可以看出,目前新城尚未成为郊区人口集聚的引擎,其人口集聚在一定程度只是顺应了整个郊区人口增长的“大流”。
(二)郊区新城人口密度上升,但远低于市区的水平
从人口空间分布及变动来看,郊区新城人口分布远比中心城稀疏,但高于其所在区水平,新城人口分布日益稠密。2000-2010年期间,除临港新城外,嘉定、松江、青浦、南桥4个新城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分布增加了2007人、2584人、1454人、1446人,高于上海全市的1043人与郊区的1083人的人口密度增加量。
表1 郊区新城的常住人口及其增幅比较
2010年,松江、嘉定两个新城人口密度为4907人/平方千米、4512人/平方千米,高于3631人/平方千米的上海全市平均水平和2650人/平方千米的郊区平均水平,但其余三个新城均低于上海平均水平,临港新城仅为959人/平方千米。与中心城区每平方千米2万人以上的密度相比,郊区新城人口十分稀疏。但是,与其所在区比较的话,除临港新城外,其余四个新城人口密度均明显较高,南桥新城人口密度是其所在区的2倍。
总体上看,目前摊大饼式蔓延扩散仍是上海人口分布变动的主导模式,单中心扩张城市化发展的态势仍未被打破。在人口郊区化的大背景下,郊区部分街道镇的人口增长态势与新城大致相当或更加明显。
(三)郊区新城新增人口主要为外来人口
郊区新城常住人口总体呈现“一分为三”的构成态势,即常住人口主要由常住外来人口、户籍“人在户在”人口与“人在户不在”的“人户分离”人口组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所呈现的发展态势有所不同。
在2000-2010年间,5个郊区新城的外来人口增长较快,其新增人口主要为外来常住人口。2010年嘉定、松江、青浦、南桥、临港等5个新城常住外来人口分别为20.90万人、16.31万人、17.61万人、15.08万人及6.29万人,在其常住人口中的占比分别为47.1%、35.0%、48.5%、41.7%及27.2%。新城的新增外来常住人口占各新城全部新增人口的比重在52.3%-80.2%之间。然而,与其所在区的人口构成变动比较,5个新城人口中的外来常住人口占比普遍低于其所在区的水平,如松江新城的就比松江全区的低24.2个百分点。从这可以看出,郊区新城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还弱于城郊结合部地区或近郊地区。
图1 新城及其所在区的人口构成
(四)郊区新城在集聚本区户籍的“人户分离”人口
2000-2010年间,郊区新城的上海户籍“人在户不在”人口有所集聚。嘉定新城等4个新城的这类户籍“人户分离”人口占其常住人口的比例在16.6%-26.4%之间,临港新城较低,仅为4.0%。除临江新城外,其他4个新城的这类户籍“人户分离”人口在常住人口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所在区的平均水平。不过,郊区新城集聚的上海户籍“人在户不在”人口主要是本区户籍人口,跨区的“人在户不在”人口占各新城全部“人在户不在”人口的比重均不超过20%,上海跨区居住的户籍“人户分离”人口大都未流入各郊区新城。由此可见,郊区新城在集聚本区户籍人口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对疏解市中心城区过高的人口密度、吸纳其他区户籍人口的作用非常有限,与期望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郊区新城人口结构的基本状况
(一)新城的农业户籍人口比重较高
在郊区新城的常住人口中,农业户口人口占比较高,如青浦新城和临港新城分别为53.9%和50.6%;松江新城相对较低,为31.4%。总体来看,郊区新城常住人口中农业户口人口占比明显高于上海市的平均水平(38.0%),但低于其所在区的水平。不过,上海郊区新城仍吸纳了大量外省市及本区农业人口,在农业人口的城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应指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新城吸纳的农业人口大都还处于“半城市化”或“浅城市化”的状态,其社会保障、就业等没有相应发生转变。这给新城人口综合管理与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各新城常住人口的性别比与已婚者比重有高有低
从常住人口性别比看,嘉定等5个新城都低于其所在区的常住人口性别比,在100.8-112.7之间,男性多于女性。除临港新城外,其他4个新城的常住人口性别比都低于其所在区,各新城外来常住人口的性别比高于常住人口。其中,临港新城最高,其性别比达152.8。
5个新城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的已婚者比重较高,未婚者比重较低,如南桥新城未婚人口的比重为17.8%,与之相比,松江新城未婚者的比重为26.6%,这可能与松江大学城人口中大量未婚的大学生有关。与“五普”的相关数据比较,郊区新城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的未婚人口比重有所变化。其中,嘉定、青浦、南桥3个新城的未婚人口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松江与临港新城则有所上升。
(三)新城人口“少子化”特征明显,总体为成年型年龄结构
新城常住人口呈现“超少子化”人口结构。嘉定新城与临港新城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仅9.1%与8.4%,南桥新城较高,也仅12.6%。与“五普”数据比较,过去10年间,各新城0-14岁少儿人口的比重都出现了下降。不过,这种“超少子化”仅是从其区域人口的年龄结构讲,而非其生育意义讲的“超少子化”,因有部分外来人口的子女可能没有随迁上海。
另一方面,新城人口老龄化水平较低。青浦与南桥两个新城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其60岁及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分别为9.0%与9.4%,松江与嘉定两个新城也刚跨入老龄化社会的门槛。在2000-2010年间,郊区新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均略有下降,而15-59岁劳动力人口比重都有所上升。增量外来常住人口是影响过去十年间各新城常住人口年龄构成变动的重要因素。各新城外来常住人口中超低比重的少儿人口与老年人口、高比重的劳动力人口直接影响了各新城常住人口的年龄构成。
(四)新城人口文化程度有所上升,但无集聚人才的优势
上海郊区新城常住人口文化程度有较大幅度提升。目前,新城常住人口呈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形态,以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嘉定、青浦、南桥与临港等4个新城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占比在42.4%-43.6%之间。与“五普”比较,新城常住人口当中的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比重有了较大幅度下降,而大专及以上的比重则有了明显上升,如临港新城大专及以上者占比从2000年的0.9%增至2010年的14.4%。松江新城更是从8.5%大幅增至28.5%,增加了20个百分点,超过上海市常住人口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形成了松江新城“一支独放”的局面,当然,这可能与大学城集聚了众多大学生有关。
但郊区新城并没有集聚人才的明显优势。新城常住人口中的大专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均高于其所在区的水平(临港新城除外),但总体讲差异微小,如松江新城较松江区高10余个百分点,嘉定、南桥、青浦等3个新城较所在区高4-6个百分点不等,郊区新城尚未成为郊区的人才高地。事实上,除松江新城外,其他4个新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较上海全市的平均水平都还有一定差距。新城的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未能发挥吸引科技人才的作用。
三、郊区新城人口就业特征
(一)郊区新城人口的在业率相对较低,对外来从业者的吸引力较弱
新城人口在业率②在业率指在业人口除以总人口得到的百分比比率。在郊区地带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各新城人口在业率在52.9%-63.8%之间,其中嘉定新城最高,临港新城最低,另外松江新城也仅54.1%。与所在区比较,新城人口在业率略低,松江新城尤为明显,其人口在业率低于松江区10.8个百分点。
从就业人口的构成看,郊区新城对外来从业人员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各新城总就业人口中,外来就业人口占比临港新城最低,为25.6%;嘉定新城最高,为37.1%。与上海市平均水平(34.5%)比较,五个新城中有高有低。但是与新城所在区比较,各新城外来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均低于所在区,如松江新城较松江区低了10.7个百分点。在郊区对外来从业人员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成为上海外来劳动力从业的蓄水池的同时,郊区新城对外来从业人员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不及新城规划以外的部分区域。
(二)郊区新城从业人员集中于制造业及与生活相关的服务业
新城人口行业构成变动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相一致。“五普”以来,各新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均明显下降,其中临港新城降幅最大,为37.4个百分点。另四个新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有所上升,这与工业郊迁的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相一致。
新城从业人员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制造业以及与生活服务相关的产业,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几类行业。嘉定、松江、青浦、南桥等新城就业人口在上述五类行业的合计比重分别达到80.2%、70.3%、73.9%、76.2%,均高于上海平均水平(69.7%)。5个新城中,临港新城就业人口的行业表现出明显差异,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大,在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比重也相对较高,这可能是临港新城自身产业发展定位以及发展阶段所导致。此外,由于新城内部就业人口行业结构的空间差异显著,如嘉定新城的马陆镇就业人口中有70.7%集中在制造业,而老城区的嘉定镇街道在各行业间分布较分散。
从职业看,新城对普通白领和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吸引力较大。“五普”以来,上海郊区人口职业构成变动特点表现为普通白领阶层和一般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明显上升。而上海人口职业构成呈现白领阶层和一般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蓝领工人和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的“两升两降”变动态势。与之比较,郊区新城人口职业构成及变动与其所在的郊区地带更为相近,而与上海整体态势有明显差异。其对普通白领阶层和一般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吸引力较大,普通白领阶层比重上升比较显著,其中松江新城大幅上升了9.7个百分点,“商业、服务业人员”比重上升也比较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六普”数据表明,近年来郊区新城人口确实在增长、集聚,发挥了集聚部分外来人口与本区户籍人口的功能,大量本区户籍“人户分离”人口已成为各新城增量常住人口的重要部分,在努力推进郊区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方面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但郊区新城人口发展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的目标有所偏离。市中心城区动拆迁涉及的户籍人口数以百万计,但移居新城的人口寥寥无几。目前,郊区新城产业结构、空间距离、交通运行及社会管理服务都不具备集聚中心城区流出人口的吸引力,而市核心城区疏解出的人口继续以“摊大饼”方式往郊区拓展是主导的趋势。
目前郊区新城的老龄化水平低且劳动力资源相对充沛,但后继不足且人才优势不大。大量本区与外省市农村人口的流入,满足了新城产业发展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随着“刘易斯转点”的到来,各新城人口变化或许会给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这不仅表现在从业人员数量方面,更表现在人才短板方面。目前新城就业人口中占主要部分的制造业就业者主要是生产线操作人员,而非专业技术人才,未形成集聚第二产业发展、升级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
针对新城人口集聚的新态势,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完善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新增人口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为新城的户籍“人户分离”人口和外来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从人口集聚过程、方式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强化对新城的人口集聚模式与人口构成的研究。三是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应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四是利用好现行的吸引人才政策措施,提供更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和更加宽容的科技研发氛围,构建良好的人才集聚环境,打造郊区的人才高地,在新城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