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维译汉中文化附加义的差异
2012-08-08郑燕
郑 燕
(喀什师范学院中语系,新疆喀什844007)
词语的概念意义在汉维两个民族的跨文化交际中并不难理解和接受,因为词典对词语的概念意义均有明确的定义,而附加于概念意义之上的文化附加义,则由于受汉维两个民族文化背景差异的制约,就不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了,而且还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汉维词语文化附加义的差异以及由其所反映出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对比研究,将会使我们更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化解或规避两个民族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误解或矛盾,从而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和谐。
1 关于文化附加义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以事物之间联系的强度和特定的文化心理状态为心理基础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存在于文化传统之中并受其影响和制约。汉维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词语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而词语作为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的媒介,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浓厚的社会文化特征。
关于“文化附加义”的定义,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涵的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1]。如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这里的“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就是这个词语的文化附加义。也有学者把词的附属色彩叫“附属义”、“色彩义”[2]。
对“文化附加义”的范围,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见解。如有的认为“‘文化附加义’是组成文化的最小独立单位,它构成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质,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不同的民族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文化内涵。在词汇学上,人们称之为‘文化附加义’或‘联想意义’,它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态度色彩和语体色彩。”[3]还有的认为“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既不是反映特定民族生活中特有事物的词语的意义,也不是词义的构成要素感情色彩、形象色彩、态度色彩和语体色彩,也不是与词语的字面义存在一定差别的比喻义、借代义等,更不是词语所代表的事物的一些次要特征。”[1]
当然,后者的观点中的文化附加义的范围要窄得多,笔者还是赞同前者的观点,也就是说,文化附加义包括了感情色彩(即传统所认定的褒义、贬义等情感类型)、形象色彩(即词义中能引起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形象联想的那部分内容)、态度色彩(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态度、评价等内容)和语体色彩(即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下面,我们以维语中的“pi∫∫iq”一词为例,对该词进行细致的词义分析,见下表
pi∫∫iq理性意义对象特征食物烧煮到可吃的程度成熟适用对象食物植物果实(例子)熟饭pi∫∫iq a∫熟西瓜pi∫∫iq tawuz文化附加义形象色彩义结实的、坚固的熟练、精通结实的布pi∫∫iq rεχt业务熟练kεsipkεpi∫∫iq感情色彩义中性(褒义)贵重东西pi∫∫iq nεrsε(贬义)小气的人pi∫∫iq adεm语体色彩义书面语、口语(pi∫∫iq tawuz熟西瓜)
从上表中对“pi∫∫iq”一词的词义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维吾尔语给予了“pi∫∫iq”一词较为丰富的文化附加义,而汉语中的“熟”尽管概念义与其基本对应,却没有如此多的文化附加义。
本文将从形象色彩义、感情色彩义以及语体色彩义三个方面(把态度色彩分至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对维译汉作品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存在的差异及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做出分析。
2 汉维语形象色彩义的差异及民族文化心理反映
只有反映具体事物形貌状态的词,反映对象有个体存在,有形貌状态表现的词才可能有形象义[2]。形象色彩义依附于词的概念义,含有某种形象感。因此,也可以说,形象色彩义增强了汉维两种语言的表现力。
2.1 形象色彩义完全不对应
2.1.1 维语附加了形象色彩义,而汉语没有。
请看下面的例句:
1.dadam anʧεsawatliq bolmisimu,
2.undaq bolsa pakar mollamniηφzimu iʧioχ∫ajdu[4].
例1中的“耳朵毛拉”,是指不认字但能听经、讲经的信徒,其知识都是听来的;例2中的“空心鼓”,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qulaq mollisi、kawak dumbaq都具有比较强烈的民族、宗教色彩,其形象色彩义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较快地推断出来,这两个例句翻译成汉语时都采用了直译法(由于汉语中并没有“毛拉”一词,因此原著译文对该词也进行了注解)。尤其是例1更是反映了维吾尔人的教育、文化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例3中的torpaq的本义为“小公牛(不满两岁的)”;例4中的sojma的本义为“生甜瓜”。由于直译法会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因此采用的是意译法。维语给这四个词语都附加了生动的形象色彩义,虽然维译汉过程中会产生汉语词义上的“空位”,但其反映出来的形象意义却并不难理解,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这些词语所附加的形象色彩义与维吾尔族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同时,也兼营园艺业、牧业有较为直接的关系,也反映出维吾尔族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生产生活的心理。
2.1.2 语义完全相同,但喻体完全不同。
1.bala bε∫,nan yʧ[6].
僧多粥少。
2.ajniηon bε∫i ajdiη,on bε∫i qaraηɣu[6].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3.altεφlʧεp,bir kεs.[6]
三思而后行。
例1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配;例2比喻情况会经常发生变化,景况由坏可以变好,穷困可以变为富有;例3的意思是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由于汉维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对汉族影响最大的是佛教,而对维吾尔族影响最大的是伊斯兰教)、饮食习惯、生活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维汉语用不同的词(维语用“孩子”、“馕”、“月亮”等,汉语用“僧”、“粥”、“河”等)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同时也反映出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如:“馕”在维吾尔饮食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传统上维吾尔族以经常有馕吃为家庭富裕的标志,相反,家里缺馕则代表着家庭贫穷。因此也就产生了“bala bε∫,nan yʧ.”的说法。
2.2 形象色彩义部分对应
再看下面的例句:
例句1中的画线部分的汉译所附加的形象色彩意义相比维语更加生动,除了“挤”表示许多人或物紧紧地挨在一起以外,汉语中的“坨”也是用来形容成块或成堆的东西,翻译时采用了增加解释性词语的方式,可以说是形神兼备,体现出了原文的风格和韵味,从而达到了原著所需要的艺术效果;而例句2、3中的画线部分mis-mis、qir-qir相比汉语则更加生动,维语用了拟形的方法,模拟的对象是事物的形状或状况,如mis-mis表示黏黏糊糊的、慢性子;qir-qir表示被打的伤痕是一条一条、一道一道的,这种用拟形的方法所体现的文化附加义增强了维吾尔语的表现力,这与维吾尔语是表音文字,富于形态变化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2.3 形象色彩义基本对应
1.bir anidin tuɣulɣan ikki qerinda∫miʤεzdεidi.[4]
2.aldiriɣan it tamɣa sεkrεr.[6]
狗急跳墙。
3.uniηaɣziniηtormuzi tutmajdu.[5]
4……,maηa oqutup aηlajitti wεmeni hεr kyni tφt kφzi bilεn kytεtti.[4]
……,只能听我读,他每天都盼着我的到来。
以上例句都给相应的词语附加了形象色彩义,而且这种形象色彩义在两种语言中几乎是完全对应的。例1中的“ikki dunja”本义为“两个世界”,翻译为汉语时用了表示天上和地下的“天壤”一词,显得恰到好处;例2 aldiriɣan it tamɣa sεkrεr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一切地乱闯;例3中的tormuzi tutmajdu形容管不住自己的嘴。例4的“tφt kφzi bilεn kytmεk”直译为“用四个眼睛等”,译成汉语为“望眼欲穿”或“望穿秋水”,都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非常形象。这几个例句所赋予句子或词的文化附加义几乎完全对应。同为中华民族,汉维两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从来没有间断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交往也更加密切,这种紧密的联系也反映到了词汇上。
3 汉维语感情色彩义的差异及民族文化心理反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即使是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汉维语中,有许多词的文化附加义是相通的,但两种语言又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这些感情色彩义有的是受到概念义的影响而产生,有的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
看下面的例句:
3.1 概念义、感情色彩义基本对应
1.∫εhεrχεlqi qomurulup degydεk altunluq tεrεpkε qarap ketip baratti.[4]
城里人都争先恐后地前往阿勒屯鲁克去观看。
2.ah…ʤigirim![5]P565
啊...我的心肝儿!
例1中的“qomurulup”本义为“连根拔起”,在这里用来形容人们踊跃的情态,汉语翻译成“争先恐后”,两个词都是中性词;例2中的“ʤigεr”本义为“肝、肝脏”,在这里比喻最亲热最喜爱的人,汉维语都将原本是中性的词附加了褒义的感情色彩。又如,“ajaɣ(脚)”一词,汉维语都给它赋予了“末尾、结尾、尽头”的中性感情色彩义;“tum∫uq(嘴、喙<鸟兽的>)”一词,在用来修饰女人时,都给它赋予了贬义,如“tum∫uqiuzun ajal”,意思是“多嘴的女人”。感情色彩义的基本对应证明了汉维语两种语言在文化附加义上是相通的,我们在研究、对比两种语言时绝对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相反,如果相互参考,还有利于两个民族克服交际障碍,拉近彼此的距离。
3.2 概念义对应,但汉语的感情色彩义空位
毛拉对我们骂道:你们也都是些个不安分的东西。
他们一来给我们家乡带来了不幸。
如:例1中的“jada ta∫”本义为马肠道结石,但在使用过程中添加了“不安分的东西”这一含贬义的感情色彩义;例2中的“ʤut”本义为“风雪”,为是中性词,用在句子中添加了“不幸、祸害”的贬义感情色彩义。例3中的“tirεk”本义为“支架、门栓”,也是中性词,在使用过程中添加了“依靠”这一褒义感情色彩义。又如“etεk”一词本义为“襟、衣襟;麓、山脚”,在使用过程中也添加了“慷慨大方”的褒义色彩义;“tujaq”本义为“蹄”,在使用的过程中添加了一些贬义色彩,如tom tujaq adεm笨手笨脚的人,乡下佬;tujiqi sirqirimaq惶恐、胆战心惊等,而汉语却没有给这些词赋予相同的文化附加义。维吾尔族经营畜牧业的历史也比较悠久,因此例1、2的词都被赋予了与汉语完全不同感情色彩义,因此,可以认为感情色彩义的附加与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3.3 概念义对应,但感情色彩义部分对应
维语中还有一些词尽管概念义与汉语对应,但赋予的感情色彩义却存在部分对应的情况。如:维吾尔语的“arzu qilmaq”与汉语的“希望、盼望、渴望、期望”等同义词的概念义相对应。这个词在维语中本是个中性词,但其所对应的汉语中的“希望”是中性词,不带感情色彩;而“盼望”、“期望”、“渴望”都带有较强或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且都用于积极的方面。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相应的感情色彩。又如,“typtyz平坦的、笔直的”赋予了“直性子、耿直的”带有褒义感情色彩义,“ʤεwhεr贵重石头的统称”其感情色彩义“精华、精髓”也是褒义的,其概念义和感情色彩义在语义上都有一定的联系;“hallanmaq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富裕、富足”,该词概念义与汉语对应,但维语赋予的感情色彩义却是贬义的,“摆阔、摆架子”;“dilparε”概念义“忧心忡忡、忧伤”,汉维语都是贬义词,但维语给其附加了“亲人、喜爱的人”这一带有褒义的感情色彩义。从上例中,也可以看出汉语词汇丰富,表达感情细腻翔实,而维语词汇量相对贫乏,感情表达粗犷大气,这也反映了两个民族人民的不同的性格特点。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4 汉维语语体色彩义的差异及民族文化心理反映
无论汉语还是维语,许多词在口语或书面语中都是通用的,即在口语中使用的书面上也可以用,能书面运用的口头也可以说,维吾尔语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维吾尔语的文学语言很注意吸收口语词。大量的口语词进入文学语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书面语的词汇,而且大大减少了口语和书面语在词汇方面的差别。”[7]汉语中的书面语的运用一般或是为了简明扼要,或是为了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或是为了增强文艺作品的文学表现力而赋予的特定的修辞色彩。如上例中的“希望、盼望”可用于书面语、口语;“渴望、期望”则多用于书面语,可以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词语。维吾尔语的开放性也反映了维吾尔人的性格特点,善于学习、沟通,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和长处而又不忘传统。
5 减少语用失误,展开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5.1 汉维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通过语言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8]因此,应该互相学习对方语言,了解文化背景、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了解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禁忌,增加双方的交流互动,从而减少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解;
5.2 重视学习对方语言的词语文化附加义,理解对方的语言社会文化心理习惯,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由各种差异所产生的语用失误,学会处理不同文化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汉维两个民族之间信息的沟通,思想的交流主要是建立在对词汇的理性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对色彩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是保障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一个句子所承载的全部信息量,轻则会导致闹笑话,重则引起民族间的误会、矛盾甚至冲突,这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也不利于汉维两个民族的团结,更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之,了解并重视汉维语词的文化附加义,有利于我们增强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走入交际的误区,进而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张慧晶.试论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 .汉语学习,2003(3):45-48.
[2]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8-32.
[3] 谭颖.跨文化交际中误解与冲突的敏感区——文化附加义[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1):96-98.
[4] 祖农·哈迪尔原著.χatirilεr往事[M] ,朱华、夏弈译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11):2-131.
[5] 陈世明、廖泽余.实用维汉词典[K]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413-851.
[6] 马俊明、廖则余.维汉对照维吾尔谚语[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22-43.
[7] 马德元.汉维对比词汇学[M]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136.
[8] 宋小英.汉译维中补偿的应用[J] .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