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看科技报道的走向
2012-08-06江道辉
文/江道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技传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与其他行业媒体相比,科技媒体尤其是科技平面媒体的发展,由于所处的市场空间实在太小导致竞争进一步升级。因而,研究市场规律,探索科技报道的正确走向成为科技媒体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自1991年至今已评选21届,涌现出众多的优秀科技新闻作品。
2006年我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同时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为科技新闻报道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笔者拟选取从这一年开始的近六届中国新闻奖中科技媒体的获奖作品,对其进行分析并寻找规律,以期为科技媒体确立科技报道的走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近六届“中国新闻奖”科技类获奖作品基本概况
经过对第16届至第21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筛选,既满足科技报道,又满足科技媒体刊播这两项条件的并不多,共有14件,年平均2.33件。具体结果如下表:
2006年~2011年“中国新闻奖”科技类获奖作品 一览表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近六届的中国新闻奖中,科技类媒体只有《科技日报》一家跻身其中,其他科技媒体难得一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科技媒体的报道水平不高,更多的原因应该在于评奖机制本身的一些局限,比如报奖名额的限制。一般来看,《科技日报》以外的科技媒体要取得报送中国新闻奖的资格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无论是地方还是行业的科技媒体,均需要从本地或行业报系统中脱颖而出,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科技类获奖作品分析
从获奖作品的体裁分析来看,版面1件,消息4件,评论3件,通讯及系列报道6件。如果不考虑版面这个类别,其他报道类型的获奖数量差别不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下面笔者将从获奖作品的内容角度出发,进行一些规律性的总结。
获奖的4条消息,涉及的内容都是一些重大的科学工程问题,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气象保障,天公不作美可能会影响整个开幕式的成败,最后可以说是气象保障工作成功让天公作了美。公众自然就很关心这背后的“隐情”,记者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及时采写了这条消息,既解疑释惑,又传播了科学。又如《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这条消息另辟蹊径,没有去炒作科技界为公众诟病的争项目、争经费等问题,而是抛出了愁的是“没人花钱”的话题,揭示了条件艰苦的科研项目难以吸引人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科技界的浮躁,实际上也是一个科学精神的问题。
再看获奖的3篇评论,评论代表的是媒体的声音,因而评论目前受到了各家媒体的重视。作为中国科技界的“喉舌”,《科技日报》的评论不仅要着眼于科技领域本身,更要用大科技的理念去审视社会的热点问题,发出本报的理性声音。从获奖的3篇评论来看,其所议论的都是社会热点问题,但并没有停留在议论本身,而是进一步引申出其背后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给人以启示。
获奖的通讯及系列报道既有关乎重大问题的长篇,也有关注科研人员生活的“小品”。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巨星背弃科学之后—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的悲剧》,这篇文章更像一个述评,所涉及的话题实际是目前热议的科学道德问题,虽然素材来源是国际而非国内,但依然获奖,在中国新闻奖中还是不多的,可以用弥足珍贵来形容。
三、科技报道提高传播力的路径
获奖既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但获奖作品还是能够基本反映出国家、社会、公众对科技新闻报道的需求。通过对以上获奖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从而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力。
(一)坚持从科技角度看社会热点。公众对深奥晦涩的枯燥知识永远不会感兴趣,这和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能否弄明白那些专业的术语,对公众的生活不会产生多大影响。由此看来,要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靠说教式的科技新闻报道是完不成任务的。笔者以为,科技类媒体应向其他媒体,包括都市媒体一样学会追逐社会热点,但这种追逐应该有更高的起点,那就是立足科技。这是科技媒体的根,是科技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本质特征。站在这个起点上,挖掘出社会热点背后所隐藏的科技元素,既能吸引公众的眼球,又能达到传播科技的效果。
(二)了解和掌握普通公众的科学需求。每个人都有好奇心,科学家应当是最具备好奇心的一个群体,因为正是缘于对某些未解问题的痴迷,才会产生纯粹的研究冲动。普通的公众也有好奇心,对很多事情也希望求得甚解,这种需求就是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源泉。前文已经述及,奥运开幕式的天气保障,群众都很关心,也都想了解是怎么保障成功的。顺应公众的这种需求,就不愁写不出好的科技新闻作品。
(三)对科技界的热点事件要敢于发声和善于发声。近年来,科技界的热点事件不少,但似乎负面的内容更多,如院士举报院士、隔三差五的论文抄袭事件等。对于这些科技界内部的纷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都市类媒体似乎更感兴趣,而不少科技类媒体却是“鸦雀无声”。科技媒体对科技热点事件发表评论态度审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其背后有一些复杂因素,所以科技媒体自然就会表现得比较审慎。但如果一味审慎,久而久之,就会对科技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面对热点,不要回避,要在深思熟虑之后,发出科技媒体的权威声音,这是提高科技媒体影响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关心科技人员的“柴米油盐”。打开目前的科技报纸、杂志,前沿科学、重大工程等占据了大量版面,但反映普通科技人员学习生活的报道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科技媒体认为这不是报道的重心。但反过来看,科技人员无疑是科技媒体最稳定的读者群之一,如果科技媒体不关心他们的生活,不能反映他们的诉求,那这个稳定的读者群又能维持多久呢?
总之,面对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科技媒体必须要放下身段,倾听来自社会、来自公众的声音,切实提高科技新闻报道的传播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1]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奖历届获奖作品[EB/OL].http://www.xinhuanet.com/zgjx/zgxwj/ljzp.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