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众效应对网球训练的影响

2012-08-06何文盛李红梅

关键词:发球网球效应

何文盛,李红梅

(1.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1 “观众效应”的相关概念

观众效应(audience effect)是指有他人在场时操作成绩产生的变化[1].1897 年 Triplett[2]率先开创了运动心理学领域与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观众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他人在场时人的活动效率明显提高.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在体育运动中,有观众观看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较之没有观众、没有别人一起活动时,运动员的技术、成绩水平会发生不同的升降变化.其中引起运动员技术和成绩水平上升的积极观众效应被称为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相反,引起运动员技术和成绩水平下降的消极观众效应被称为社会干扰(social interference).即观众效应除了社会促进作用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干扰作用.Zajonc试图用驱力理论来解释这一结果.他指出,观众或教练在场能提高人的唤醒水平或兴奋程度,从而增加优势效应[3].根据他的假设,当需要完成的任务为简单任务或运动员已经熟练掌握该任务时,其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反应,因此观众在场会促使成绩的提高;如果该任务是复杂任务或刚习得的新技能时,其优势反应往往是错误的,此时,观众在场会导致成绩下降[4].其观点得到Michaels等对大学生台球运动员研究的支持[5].

尽管如此,关于观众效应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在不同的运动情境,特别是运动竞赛情境、运动训练情境下差别较大.国内外有关观众效应对运动员表现的影响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理论的阐述上,相应的实证研究相当匮乏,而在网球运动领域尚未对观众效应进行研究.为此,本研究采用Martens[6]有关观众效应的定义,即观众效应是指观众(观看比赛或者训练的人)存在对网球运动员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导致运动成绩发生变化的现象.本研究旨在考察有无观众在场对不同网球训练阶段运动员成绩表现的影响,并提出如下假设:在网球运动训练前期,观众效应将干扰练习者的发挥,导致训练效果下降;而在后期则会促进练习者的发挥,提高训练效果.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探讨网球训练不同阶段中有无观众对各项基本技术动作训练效果的影响,故把本研究中的观众效应定义为有无观众在场对网球击球测试的操作成绩影响.

2.2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从未接触过网球的大学一年级学生36人,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控制组,每组18人(由于实验过程长,部分实验对象未能完成实验,所以最后完整收集到数据的各组实验人数为8~15人不等).

2.3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2(阶段:早期、后期)×2(观众:有观众、无观众)混合实验设计.第1个自变量是不同训练阶段,分为早期和后期阶段2种水平,为被试内变量.根据笔者现有的网球教学与训练的经验,基本技术动作的学习可用10次为1个训练周期,通过1个周期的训练基本可以掌握1项击球技能.前5次训练可以作为技能学习分化阶段,后5次训练可以作为技能学习的泛化阶段或者有些身体能力好的可以逐步进入自动化阶段.所以,笔者将每个基本技术动作的训练都分成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前5次测试为“早期阶段”;后5次测试为“后期阶段”.第2个自变量为有无观众,分2种水平:实验组测试的时候有同组队员在场,即有观众组;控制组测试的时候无同伴在场,单独测试,为无观众组.该自变量为被试的组间因素.因变量为训练效果(正手、反手原地击球,正反手移动击球和发球),其测量方法是:分别测试被试的2个技术动作,测试给分规则为,如果将球打入指定区域则记1分,如果不能打入指定区域则记0分,每项技术动作进行10次测验.

2.4 研究程序

第1步:选择被试并分组.在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里随意选取从未接触过网球的大学一年级学生36人作为被试,并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测试时有观众在场的实验组;另一组为测试时无观众在场的控制组.

第2步:进行第1个网球基本动作——正手原地击球训练.每次让所有被试在一起先进行30 min左右的动作挥拍练习,再进行每人约30次的正手击球练习.

第3步:进行第1个网球基本动作——正手原地击球测试.随后进行10个球的测试,实验组测试时有观众在场,控制组测试时无观众在场,对正手反复进行总共10次的训练和测试.其中前5次测试成绩为早期训练阶段的效果;后5次测验成绩为后期训练阶段的效果.

第4步:依次进行其余技术动作的训练和测试.完成正手击球的训练与测试之后,依次进行反手原地击球、正反手移动击球和发球的训练和测试.所有实验共用12周时间完成.

第5步:统计分析测试结果.

2.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以上述4项训练技术为测试目标,分别研究了不同训练阶段有无观众对训练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

3.1 正手原地击球训练效果(正手训练)

不同训练阶段有无观众对正手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由表1可知,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训练后期阶段的成绩都好于早期阶段.对不同训练阶段有无观众的正手训练效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2显示:不同训练阶段的主效应显著,F=62.204,P <0.01,即早期阶段(=5.033,s=1.630)的训练效果不如后期阶段=6.740,s=0.925);有无观众的组别主效应不显著;有无观众和训练效果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表1 不同训练阶段正手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表1 不同训练阶段正手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组别 阶段±s n有观众在场 早期阶段 5.173±1.700 15后期阶段 6.933±0.798 15无观众在场 早期阶段 4.893±1.603 15后期阶段 6.547±1.027 15

表2 不同训练阶段正手训练效果的方差分析

3.2 反手原地击球训练效果(反手训练)

不同训练阶段有无观众对反手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3.由表3可知,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训练后期阶段的成绩都好于早期阶段.对不同训练阶段有无观众的反手训练效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表4显示:不同训练阶段的主效应显著,F=71.914,P <0.01,即早期阶段(x=4.660,s=1.278)的正式训练效果不如后期阶段(x=5.827,s=1.321);有无观众的组别主效应不显著;有无观众和训练效果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表3 不同训练阶段反手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表3 不同训练阶段反手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组别 阶段±s n有观众在场 早期阶段 4.480±1.123 15后期阶段 5.787±1.317 15无观众在场 早期阶段 4.840±1.433 15后期阶段 5.867±1.370 15

表4 不同训练阶段反手训练效果的方差分析

3.3 正反手移动击球训练效果(正反手训练)

不同训练阶段有无观众对正反手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5.由表5可知,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有观众在场训练的后期阶段成绩都好于早期阶段,但无观众在场训练时早期阶段成绩好于后期阶段.对不同训练阶段有无观众的正反手训练效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5、表6中可以看出:不同训练阶段的组别主效应不显著,即阶段主效应不显著;“有无观众”与“不同阶段”的交互作用显著,F=34.596,P <0.01,具体如图1所示.

表5 不同训练阶段正反手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表5 不同训练阶段正反手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组别 阶段±s n有观众在场 早期阶段 4.475±0.900 8后期阶段 6.350±1.282 8无观众在场 早期阶段 5.900±0.606 12后期阶段 4.783±1.050 12

表6 不同训练阶段正反手训练效果的方差分析

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后期阶段(x=6.350,s=1.282)比早期阶段(x=4.475,s=0.900)的训练效果更好(P=0.002);无观众在场的情况下,早期阶段(x=5.900,s=0.606)比后期阶段(x=4.783,s=1.050)训练效果更好(P=0.005).即在早期阶段,无观众在场比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正反手击球的训练效果更好;在后期阶段,有观众在场比无观众在场的情况下,正反手击球的训练效果更好.

3.4 发球训练效果(发球训练)

不同训练阶段有无观众对发球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7.对不同训练阶段有无观众的发球训练效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有无观众在场主效应不显著,阶段主效应接近显著,“有无观众”与“不同阶段”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图1 不同训练阶段有无观众对正反手击球训练效果的交互作用

表7 不同训练阶段发球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表7 不同训练阶段发球训练效果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组别 阶段±s n有观众在场 早期阶段 1.500±0.876 12后期阶段 1.867±0.815 12无观众在场 早期阶段 1.971±0.964 14后期阶段 2.228±0.938 14

表8 不同训练阶段发球训练效果的方差分析

4 讨 论

首先,从不同训练阶段看,对有无观众在正手击球不同训练阶段上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阶段的主效应显著.这说明无论是有观众还是无观众在场,后期的训练成绩均高于前期的训练成绩,说明了训练是技能水平提高的基础;同时,由于网球技术的复杂性,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学习者训练成绩基本只受训练时间的影响.反手击球训练效果、发球训练效果也同样显示了这一趋势,即训练阶段的主效应显著.这就进一步支持了训练是技能水平提高基础的结果,即通过训练,后期阶段测试时被试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对于网球单项技术而言,技能掌握所需的训练时间是不等的,发球技术的复杂程度高于正、反手原地击球,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应分配更多的学时.

其次,从观众效应来看,在正反手移动击球训练中,“有无观众”与“不同阶段”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在早期阶段,无观众在场比有观众在场的训练效果更好;在后期阶段,有观众在场比无观众在场的训练效果更好.这一结果验证并支持了Zajonc的驱力理论,有观众和共同活动者在场能促进其主导作用的优势反应和熟练掌握的技能,同时会妨碍未熟练掌握的技能.早期阶段的训练是实验参与者还未能熟练掌握技能,所以有观众在场对训练效果造成了妨碍;而后期阶段动作技能已能熟练掌握,有观众在场促进了熟练掌握的技能.但这一结果只出现在正反手移动击球训练中,在正手原地击球、反手原地击球和发球训练中并没有发现该现象.究其原因,可能由于网球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能,在学习初期需占用学习者全部的注意资源,而无暇他顾.当通过正、反手原地击球20次训练后,正反手移动击球只是在这之后的一个综合练习,技能的掌握程度已初步达到熟练阶段,所以学习者不需全部的注意资源,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总的来说,观众效应在一个由技能不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本研究的设计是以考察4项不同技术动作,每项通过10次的练习来测试观众效应.从正手原地击球、反手原地击球到正反手移动击球来看,观众效应的趋势仅在正反手移动击球中表现出来.在通过前面总共20次正、反手原地击球训练后,观众效应就能在正反手移动击球训练中表现出来并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对于网球技术的训练时间不应少于20次课(即40 h),同时,还应注意不同技术掌握所需的时间不同.观众效应作为一个指标,可以检测出学习者网球技能的掌握水平.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在今后的网球训练和教学中,特别是当技能掌握熟练后的训练中应该注重观众效应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在训练或练习的前期尽可能避免观众干扰,而在熟练掌握阶段却需要有观众来促进成绩的提高.充分利用观众效应的促进作用,避免观众效应的消极作用.

5 结论

1)有无观众对正手原地击球、反手原地击球和正反手移动击球的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效果影响上,阶段效应的主效应显著;发球训练中,阶段效应接近显著.后期阶段的训练效果好于早期阶段.

2)有无观众对正反手移动击球的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效果影响上,“有无观众”与“不同阶段”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在早期阶段,无观众在场比有观众在场效果更好;在后期阶段,有观众在场比无观众在场效果更好.

本研究提示我们:在网球教学训练中,特别是动作技能掌握基本熟练后的训练中,应该注重观众效应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充分利用观众效应的促进作用,避免观众效应的消极作用.

[1]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3-414.

[2]Triplett N.The dynamogenic factors in pacemaking and competi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898,9(4):507-553.

[3]Zajonc R B.Social facilitation[J].Science,1965,149:269-274.

[4]Zajonc R B.Feeling and thinking:Preferences need no inference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0,35:151-175.

[5]Michaels J W,Blommel J M,Brocato R M,et al.Social facilitation and inhibition in a natural setting[J].Replica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1982,2:21-24.

[6]Martens R,Vealey R S,Burton D.Competitive anxiety in sport[M].Campaign:Human Kinetics Books,1990.

猜你喜欢

发球网球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对当今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发球体系的研究
懒马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
发球上网的步伐
对发球的理解和体会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