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2011
2012-08-06黄若涵
本刊记者/黄若涵
自2007年农业部启动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以来,已经走过了5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有北京市、山东省、湖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广东省、福建省、云南省等近10个地方省(市)在各地财政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生猪产业创新团队。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着重于宏观生猪生产存在的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如近3年来实施的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及当前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攻关项目;地方生猪产业创新团队主要是关注于各地生产领域中攻关,坚持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强调科学技术扎根落地,强化各地效应;无论国家体系还是地方团队都是围绕产业链上存在的问题开展攻关,与以往课题研究截然不同,表明这是一种新形式组织模式,强调把文章写在猪舍内,把猪农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不强调发表论文多少,而强调帮助猪农稳定生产、多生多产、多出合格商品猪。
为了加强管理,农业部、财政部专门制定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管理规范、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管理办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各地区还根据本地养猪生产实际制定每年的工作目标和主推技术。
为进一步跟紧国家政策风向标,充分展示各地区生猪体系工作开展情况,本刊与国家及各省(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建立了联系,联合开辟生猪产业体系专栏,动态播报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推技术的应用等工作进展情况,助推生猪产业体系更好地服务中国养猪业做出更大成绩!
2011年12月26日,北京市生猪产业创新团队2011年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在北京红栌温泉山庄胜利召开,会议针对团队成员在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做出突出成绩进行了表彰,根据《北京市生猪产业创新团队年度考核办法》考核排名,岗位专家季海峰、田见晖、田克恭,综合试验站站长刘金霞、李永明、张景齐、于淑平、徐小会共12名同志被评为北京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2011年度先进个人。
北京生猪产业体系创新团队2011工作完成情况
首席专家云鹏研究员从任务指标与完成情况等六个方面总结了生猪产业创新团队一年来年的工作情况。
1) 任务指标与完成情况。2011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年内启动技术工作共计147项,其中研究53项,试验示范与推广94项,示范规模45万头,累计推广规模183.7万头,完成各类技术培训330次,14785人次。2011年团队成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1项,申请专利21项,发表论著4部,发表论文85篇。
2)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团队自主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如种猪测定台形成系列产品,初步试制了100支低剂量输精枪,开发自动喷雾消毒降温系统技术设备等等。团队成员的调研报告《关于北京市保障猪肉食品安全的建议》受到了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及北京市副市长程红、夏占义的重视,并责成有关部门落实。
3)团队管理。提出“务实、严谨、民主、纪律”四项要求。
4)对外宣传与信息交流。编写信息简报282期,网络宣传263次,电视台报道23次,电台采访 5次,报纸报道13次,向养殖户发放26792明白纸。团队成员对外开展技术交流91次。生猪团队与湖南团队合作,成功举办全国第5届猪人工授精研讨会。
5)经费管理。按照计划合理支出。
6)存在问题。成员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多方位提升成员素质已是当务之急;量化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健全,但管理作用很大,还需进一步探索;团队文化建设缺乏有力抓手,相关工作任重而道远;事业环境因素复杂,还需下大力加强对各层级期望管理。2012年计划继续按“五年规划”次序落实,做好工作绩效监测评价,加强成员业务素质培训,制定质量绩效考核标准,修订《干系人期望管理办法》,探索团队文化建设途径与方法。首席专家云鹏研究员鼓励全体团队人员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各研究室代表的岗位专家、各试验站代表及农民田间学校代表针对其2011年的工作和成绩及存在的不足、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了盘点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改进计划。
遗传改良与繁殖技术功能研究室岗位
专家田见晖教授根据我国养猪现状介绍了繁殖障碍对我国养猪业的严重危害,繁殖团队的各岗位专家积极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调研,经过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方案,帮助示范场建立合理的解决方案,攻关了母猪深部低剂量输精技术、母猪繁殖调控技术、蒸发降温技术,并将其推广到生产中,通过示范场的不断实践降低了母猪不发情率,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将会继续围绕生产实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工作,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通州区综合试验站
站长刘金霞分享了本团队的工作开展形式,在生产中采取多种调研方式,不断配合各功能实验室进行试验示范,根据生产实际进行入户指导不断增加培训范围,加大实操比例,在观摩交流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平时更注意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宣传,将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将最新成果服务于区域的老百姓,受到了他们的欢迎,通过一系列实践证明了对基层农民开展科学技术推广的模式“岗位专家——区县综合试验站——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农民学员”的思路、方法是正确可行的,形成了“调研收集问题——实验场试验——试验场示范——培养实操技术员——田间学校工作站培训推广”层层落实的使用技术推广体系,培养了一部分熟练掌握推广技术的“农民土专家”真正实现了科技推广的“落地”效应。
平谷区峪口镇中桥村农民田间学校
工作站站长杨士清通过一个个实例证明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例如:将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降低了染病哺乳仔猪死亡率5%以上;还有夏季降温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示范户学员商品猪出栏率0.2%以上,并通过培训的方式将技术推广传播出去,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欢迎,今后将会继续加大推广成熟技术,积极配合岗位专家开展产业调研和示范推广任务,密切加强沟通合作,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服务养猪产业发展。
领导寄言北京养猪业
创新团队顾问王立贤研究员鼓励大家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自主产业上有所发展,把种猪产业做大做强,让其在生猪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京市农业局畜牧处梅克义处长在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2011年度创新成员所取得的成果,认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放在种猪产业上,抓好北京的90多个种猪场,也就是抓住了北京养猪的半壁江山。随着养猪产业的发展,北京市会成为种猪的贸易销售之都,北京养猪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根据目前昂贵的人工成本以及有限的土地资源,可以说今后养猪业将是一个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产业。在生猪产业上要有所突破,有起色,进行现代化养猪,提高养猪起点,前提是一定要把种业搞上去,把北京市养猪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北京市农业局科教处程晓仙处长发表讲话,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团队取得了很大成绩,团队各个成员按照各项计划,认真落实,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成果显著,工作出色!团队紧密围绕都市型农业,生猪产业的发展开展工作,通过不断进行需求调研,及时发现生产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生产中的瓶颈,不断提高产业的附加值,今后团队将继续围绕任务书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主管部门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进一步规范工作、提升工作水平,目前生猪产业创新团队已经进入壮年期,要在生产者不断摸清问题,进一步提升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成效。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团队建设问题,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团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实行末尾淘汰制进行微调,同时团队要注重文化支撑;二是绩效考核的问题,通过考核及时发现问题,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条件,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考核标准,好方法需要探索,但也要基础工作这个大前提;三是成果的知识产权的问题,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增加,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需要去规范,注意把团队成员工作及依托单位工作界定清楚。
下步工作规划
首席科学家云站长部署了下一步工作,今后将继续加强团队管理,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问题以及信用管理建设,紧密围绕规划办事,更好地把握五年规划,将研究室的科研成果成功的转化到生产一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兄弟!北京市养猪业的主攻方向是规模场,重点中的重点就是种猪,这也是我们团队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在过去的猪舍条件下,如何把现代化水平搞好,不仅要表现在形式上,还要在内容上,通过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将北京市畜牧业提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市生猪产业的蓬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