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果业发展刍议*
2012-08-04李红霞刘润萍
李红霞,刘润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
1 甘肃省果业发展现状
1.1 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日温差大,生产优质果品的自然优势突出。2009年全省果树栽培总面积达到41.16万hm2,果品总产量277.56万t,年产值突破50亿元。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经过长期发展,果树种植区域格局基本形成:陇东黄土高原的平凉、庆阳和天水为苹果主产区;中部白银及河西部分市县为梨主产区;陇东庆阳为杏主产区;陇南为核桃主产区;天水秦安、兰州为桃主产区;河西走廊和天水麦积为葡萄主产区。目前,已形成多个果品生产基地,为甘肃省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1.2 果园面积进入稳步发展期,单产转为快速增长期
甘肃省果树资源丰富,果业是仅次于粮食、蔬菜的第三大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果品产量随果园面积增减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果园单产基本保持不变,从2005年以后,果品产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9年,果品产量、果园单产分别比2000年增长幅度分别为128%和52%。2007年后,果园面积进入平稳发展期,单产进入快速增长期[1]。随着果园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果品产量将进一步提高。这些现象表明,甘肃省果业发展已开始由单纯注重面积扩张转入树种、品种结构调整、单产及质量的改善阶段。
1.3 果品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一是果品贮藏能力在稳步提高。目前全省已建成现代化果品保鲜贮藏库350多座、各种简易贮藏果窖3.2万个,总贮藏能力达72万t,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25%左右。贮藏水果以苹果为主,占全省产量的近45%,推动了全省乃至全国苹果产业的发展。二是水果加工业发展良好。全省现有各类水果加工企业240多家,如武威莫高、张掖祁连、嘉峪关紫轩等葡萄酒业公司,天水长城果汁集团公司,庆阳新一代果品加工公司等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25.0万t以上。三是果品交易量增加。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果品批发市场100多处,年果品上市交易量约100万t以上,在果品生产大县静宁、泾川、秦安、敦煌等县都成立了果业协会,进行联手生产和销售。四是创建立了一批水果之乡和品牌产品,随着水果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发展壮大,一些水果之乡和品牌不断涌现,更好的促进了果品的生产和销售。如平凉生产的“成纪”、“泾龙”牌苹果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周边地区。所辖泾川、静宁两县获得了国家绿色苹果质量认证,并分别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红富士之乡”,以苹果为主的“平凉金果”被国家商标总局批准为正式商标。再如天水花牛苹果、秦安蜜桃、天水下曲葡萄、敦煌阳关葡萄、庆阳甘草杏、景泰早酥梨等都已成为名牌产品。
表1 2000~2009年甘肃省果园面积和果品产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树种结构已渐趋合理,但品种结构差距还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主栽品种单一,各树种的熟期不合理。例如:苹果早熟品种仅占5%,中熟品种占20%左右,晚熟品种占75%,其中红富士苹果面积已超过90%;葡萄主要是中、晚熟品种比例过大,如巨峰系列和“提子”系列品种占90%左右,致使果实上市过于集中,果品市场压力大。此外,在鲜食葡萄中,主要以有核品种为主,大粒无核品种栽培数量较少;梨栽培品种主要是早酥梨,品种更新换代及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与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桃栽培中,普通桃的栽培面积达到1.29万hm2以上,占栽培总面积的95%左右,而油桃栽培面积不足1 334hm2。二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目前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的,缺乏加工专用或兼用品种,如加工企业所用的苹果加工原料,大多是鲜食品种的残次果,直接影响加工品的质量,且由于成熟期问题,使加工企业的潜力难以发挥。
2.2 果品品质提高较慢
先进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是果品质量的重要保障。甘肃省果业和技术部门十分重视优良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的开发应用。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落实难度大。甘肃省近些年来也在培育果业大户,但绝大多数果树种植仍分布在散户手中。由于管理者水平参差不齐,果园土壤管理技术落后,平衡施肥不被重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无公害或绿色果品生产意识淡薄,病虫害防治及农药使用技术不规范;重化肥,轻有机肥,果品品质下降;重采前,轻采后管理,树势衰弱,抗病虫能力下降等,直接影响了果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果品市场管理不到位。由于市场优质优价的调节作用,目前许多果农对果品外在品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果品规格有所提高;但对农残的认识还不足,果农随意用药用肥现象较为普遍,而国内市场认定的优质标准主要是大小和颜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果农不重视绿色果品生产。
2.3 果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甘肃大部分果品生产仍是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为主,产销脱节,果品生产大县缺少能够把果农组织起来的流通合作组织和具有流通经营实力的果业企业,产后处理环节弱,贮藏加工能力比较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市场开拓能力差,削弱了果品的竞争力。另外果品市场销售网络体系不健全。市场供应及其变化的信息来源较少,大多数农户不了解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及其变化,还是以生产为中心,果品生产出来之后才找销路,没形成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果品生产意识,更没有属于自己的营销和信息沟通组织,只能独自分别面对和进入市场。市场销售网络体系不健全,营销绩效差,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影响果品市场竞争力。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做好与市场的对接
壮大和优化基地,增加总量,形成规模,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环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实施名牌战略,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适地适树、合理布局,注重名优特新品种的示范推广。通过建设优质果品基地,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和种植品种,以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通过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有效延长市场供给,填补市场小空档,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比较效益。
一要稳定平凉、庆阳、天水和沿黄苹果产区的生产面积,同时稳中求进,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增加着色系富士苹果面积,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布局,错开上市时间,适当发展早、中熟苹果品种;建立一定面积的加工苹果生产基地,以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
二要加快梨新品种的选育力度,以发展晚熟梨品种为主,通过合理布局,加快优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以河西为主的优质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
三要稳定秦安蜜桃基地,注重品种更新换代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应用;稳步扩大安宁、皋兰和白银等桃基地建设,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四要继续扩大以敦煌和天水为主的鲜食葡萄基地建设;同时,稳步扩大以武威、张掖、嘉峪关等地为主的河西走廊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注重发展优质、丰产和抗寒、抗旱性强的品种。
五要稳步建设陇南核桃基地,大力推广早熟、丰产优良核桃新品种,注重“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3.2 加强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应用,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
在人们崇尚自然、注重安全、追求健康的消费行为下,未来无公害和绿色果品市场占有率将越来越高。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转变不仅影响国内市场,而且直接影响甘肃省果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此,首先,要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水果标准化生产体系、果品质量监测、检测标准体系。不符合标准的果品不能进入市场,提高果品的信誉度。其次,要强化科技培训和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果农科技素质,全面推广无毒栽培,诊断施肥,果园生草、覆草,节水灌溉,病虫害生物防治,果实套袋等技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果品。另外,要实现果品采后处理的工厂化和现代化,提高果品的外观质量,提升水果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果品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各部门协同合作、紧密配合。要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商品意识、效益意识、尤其是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以稳定的优质和名牌果品开拓大市场、占领大市场,有效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2]。
3.3 扶持龙头企业,延长果品产业链条
龙头企业能够有效地加工转化果品,提高附加值,带动农民致富,吸收农民就业。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培育、建立和扶持一批有规模、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一是帮助改建、扩建现有设备与技术,以市场为导向,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成为果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二是扶持果品采后处理生产线建设,修建大型现代化贮藏库和水果批发市场。实现果品规模化生产,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流通方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体化出口[3]。三是大力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条。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延长果品产业链条,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
3.4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知名品牌是取得果品经营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载体,是拓展和占领市场的有力武器,更是一个地区一种果品发展活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象征。实施产地名牌战略重在提高果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扩大市场范围,规范市场竞争。创造果品名牌,是果品经营发展的方向,也是果品生产与经营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4]。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对各类优质果品要及时注册商标,并积极宣传,不断提高名牌效应;二是要严格质量检验,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实施ISO9000质量认证系列,取得国际公认的质量认证;三是通过积极参加全国优果评选、展销等活动,提高甘肃省果品的知名度;四是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同做好宣传,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3.5 加强果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信息网络
果品批发市场是外接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纽带,要把分散的小生产和多样化的消费联接起来,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体系的集散辐射功能[5]。在巩固和提高现有果品市场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大型果品批发市场,并在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区域性果品物流中心,扩大辐射范围[6]。培育壮大营销队伍,健全营销网络。改善营销环境,畅通绿色通道,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双向获利。
加强果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市场内建立专门的果品交易信息网站,与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发布网络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软件接口,适时提供重点果品交易的品种、数量、价格等相关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和公共媒体引导果品的正常生产和有序流通。同时充分发挥甘肃农业信息网和“12316三农热线”作用,为广大果农和企业提供准确、及时、权威和专业的各种信息咨询和服务,提高广大果农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通过现代化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多种形式信息服务的发展,形成稳定而有序的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营销网络。
3.6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它改变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局面,使个体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微观层面上结合起来,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理顺的组织结构和适度的规模进入市场,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农业产业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基础。今后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者和主要组成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市场经济知识、投资营销理念;使他们树立社会参与的意识以及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真正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农民。
[1]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农村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31
[2]贾方辉.秦皇岛市果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河北果树,2007,(6):19~20
[3]孙俊萍.我国热带水果区域布局和发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21~24
[4]李红霞,王保福.兰州市果品生产现状与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措施.甘肃农业科技,2005,(3):30~33
[5]赵万奎,张龙生.甘肃省果品产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甘肃林业科技,2006,(6):42~45
[6]郑玲,林善浪.福建省特色农业区域布局规划.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6):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