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2012-08-03吉金荣郭丹杰
吉金荣 郭丹杰* 张 静
(1 郑州市中医院心内一科,河南 郑州450007;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北京 100044)
心律失常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可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心肌缺血和诱发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1],我们对173例老年和94例非老年的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心律失常类型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基础心脏病、心脏结构、心功能状态和心律失常的关系,为老年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24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者267人,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非老年组<60岁。其中老年组173人,平均(71.6±6.6)岁;非老年组94人,平均(50.1±8.9)岁。所有冠心病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分支内径狭窄≥50%,高血压病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修订版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的Mars PC记录仪及Holter分析系统,每例患者均连续监测24h,并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心律失常的定性和定量均由专业人员核对校正。应用美国GE公司的Vivind 7 彩色超声心动仪测量左房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
1.3 统计学方法
表1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一般情况比较
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11.5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临床表现比较
表3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心律失常类型比较
表4 老年组不同左房内径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的比较
表5 老年组不同心功能状态患者心律失常类型比较
2 结 果
2.1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一般情况比较
我们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了对比,老年组糖尿病的比率高于非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减低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临床表现比较
老年组最常见的症状为胸闷,其次为心悸、头晕、胸痛,非老年组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心悸、胸闷、胸痛。黑朦和晕厥在老年组发生的比率高于非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头晕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对比分析后的结果显示:两组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均依次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老年组各种心律失常的比率均高于非老年组,其中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Ⅱ度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及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的比率高于非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老年组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①心房颤动:老年组发生心房颤动57例,发生率为32.9%,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4例(59.6%),持续性心房颤动 23例(41.6%),R-R间期>2.0s者18例(31.6%),心功能不全15例(26.3%),合并高血压病37例(64.9%),冠心病19例(33.3%),糖尿病16例(28.1%)。提示老年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出现长R-R间期的概率较高。②不同左房内径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的比较:本研究对老年组左房增大(男性>4.0cm,女性>3.5cm)的动态心电图结果进一步分析,数据显示左房增大组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于左房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左房增大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见表4。③不同心功能状态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的比较:我们依据LVEF把老年组分为A和B组,A组LVEF≥45%,146例;B组LVEF<45%,27例。数据显示B组中各种心律失常的比率均高于A组,其中室性心动过速、Ⅱ度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比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心室颤动发生于B组,见表5。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多以及心脏传导系统可能存在病变或退行性改变。高血压是老年人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病因,分析其机制可能如下:①高血压患者,室壁增厚,左室顺应性下降,左室舒张末压增加,左心房压力增加,左心房增大,形成心脏重构[2]。②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心脏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加。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高度重视,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3],减少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有报告显示: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年新发心房颤动的风险大约为2%[4]。我们的研究数据显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中约1/3为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其中约1/3合并长R-R间期,原因可能如下:老年患者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较多,容易发生左房增大使心房壁受牵拉,同时由于心房肌的变性,心房肌细胞应激性增强,传导和不应期的不一致使心房肌电位不稳定,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5]。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左房增大时心房颤动和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同时窦房结、房室结的纤维化和脂肪浸润随年龄增加而加重,最终导致窦性心率下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增加,因此老年心房颤动容易合并长R-R间期,,因此针对老年患者的心房颤动,治疗前应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快速心房颤动以外的缓慢心律失常的情况。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LVEF是衡量左室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已有研究显示LVEF下降是老年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明显的负相关[6],我们的数据显示LVEF<45%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其发生机制可能如下:原发的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肌肥厚、缺血、坏死或纤维化,促使心肌重构,随之发生室壁运动异常、室壁张力增加、神经内分泌失调、电解质紊乱等病理生理改变,使心肌离子流发生变化,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大,发生心肌电重构,通过触发活动、自律性异常和折返等机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7],同时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输出量下降,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临床工作中在积极纠正心力衰竭的同时,应积极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律失常更多见于老年人,是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和各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老年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其次是冠心病,左房内径增大可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临床工作中应治疗导致心律失常的病因,去除诱因,预防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预后。
[1]Turakhia M,Tseng ZH.Sudden cardiac death: epidemiology,mechanisms and therapy[J].Curr Probl Cardiol,2007,32(5):501-546.
[2]Cuspid C,Negri F,Giudici V,et al.Echocardiography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burden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J Hum Hypertens,2010,24(3):395-402.
[3]Wilbert S,Jerome L,Carl J,et al.ACCF/AHA 2011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J].Am J Cardiol,2011,57(1): 1-80.
[4]Mozaffarian D,Furberg CD,Psaty BM,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older adults: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Circulation,2008,118(8):800-807.
[5]Tsang TS,Barnes ME,Bailey KR,et al.Left atrial volume:important risk marker of incind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1655 older men and women [J].Clin Proc,2001,76(4):467-475.
[6]Frangiskakis JM,London B.Targeting device therapy: aenomics of sudden death[J].Heart Fail Clin,2010,6(1):93-100.
[7]Bharat K.Kantharia Cardiac arrhythmias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10,8(1): 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