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振浙江实体经济——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波教授

2012-08-02

浙江经济 2012年5期
关键词:实体浙江制造业

□文/本刊记者冯洁

新一年经济发展如何“稳中求进”?落脚点无疑是经济“脱虚向实”。“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成为新一年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作出的战略部署。在浙江,发展实体经济也被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扬长避短,发展浙江特色的实体经济,成为下一阶段浙江经济再谋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近日,本刊记者就该话题采访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波教授。

记者:当前,不少实体企业不务正业,弃主业、弃实体转而投向其他领域特别是理财产品、放高利贷情况愈演愈烈,股市、楼市和高利贷成为资本进入虚拟经济的三大流向。对此,您的观点是什么?当前实体经济是否存在空心化的危险?

吴晓波:的确存在这种情形,除了人们常说的一些显存原因,主要还有企业高端人力资源匮乏的深层原因。不少制造企业,其初期获利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低成本,而随着劳动力的日益紧缺和成本的上升,这一优势已逐渐失去,企业竞争理应转向依靠创意、依靠高科技人才,然而由于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企业在自己主业中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因此,企业的资本无从在主业中做创新性投资,而惟有转向房地产、股市、私募,甚至高利贷等一些技术障碍和管理壁垒较低的领域。由于中国现阶段的特殊需求,这些领域往往能获得超高利润。这就导致了经济空心化趋势的产生。这对浙江经济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从实质上看,虚拟经济必然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记者:在年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扩大有效投资,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被提出。您认为,从浙江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改善当前实体经济薄弱的局面?

吴晓波:中国经济目前正在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面临转型,以质取胜成为下一阶段的竞争法则。从总量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已位居全球第一,然而从质量来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如何摆脱过去的模仿和低成本竞争,已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话题。

我认为这种转变有点像是俗语所说的“草鸡变凤凰”,在浙江尤其如此。浙江有很多“草根”制造企业,他们从小部件、小零件等一些较小的夹缝市场起家,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做得非常成功,甚至成为业内的全球“隐形冠军”。但是他们的取胜之道主要还是低成本竞争,创新的成份还相当低。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认为,制造业尤其是浙江的制造业要实现“草鸡变凤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装好两个“翅膀”。一是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接的翅膀。近几年,浙江私募投资的数量激增,但是从投资质量来看,并不能让人满意。这就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尤其是,要将哪些低水平、不规范的金融体系改造成规范的大资本,实现大资本与大制造的结合,才能真正助推浙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第二个翅膀就是加速提升信息化。进一步加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当前,制造业的管理体系发展、业务扩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技术。这里所指的信息化不只是指硬件,更强调的是软件,目前我们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大部分还是由国外引入,下一步,应该将重点放在针对企业、行业特点,整合先进管理体系和商务智能的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上,真正实现以信息化带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提升。

第二,安上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的大脑。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定需要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业模式创新。在浙江,很多制造企业在获得了初期成功后,往往因为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转而投向房地产、金融业等一些短期获利、风险较高的商业活动,最终还是由于缺乏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陷入危机。这是许多制造企业都必须认清的现实。我们希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将竞争战略的制定和战略方向的明确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第三,制造企业要练好内功、强壮体魄。“草鸡变凤凰”,必须要有“结实”的体魄。从国家政策来看,当前实体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重视,这对浙江的制造业而言无疑是一个机会,但前提是企业必须具备适应自身的管理体系。国际上,每一个“跑”在前列的经济体,其龙头企业都有一套出色的管理思想、体系和法则。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是什么呢?目前来看还是一个软肋,也是亟需练好的内功。

第四,重视品牌建设,披上漂亮的羽毛。“凤凰”必须具备漂亮的“羽毛”,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其漂亮的“羽毛”就是品牌。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没有形成类似于丰田、GE、IBM、苹果等国际化大品牌,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也相对较少,浙江企业尤其如此。浙江制造业具有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但是在这个全球商业竞争舞台上,仅仅依靠苦干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视品牌建设,这实际上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

第五,培养制造业领袖,要有领头雁。要全面提升浙江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培养和形成领袖是很关键的一点。在浙江相当多的企业中,其领导人往往出身草根,依靠自己长期的艰苦奋斗来领导企业。然而在国际化的竞争中,企业领导人仅仅具备这种特质还远远不够,他还需要拥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对全球市场的认识、分析和引领能力。这就需要“外引”和“内培”双管齐下,在培养提升企业领袖的同时,还要大批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这样的企业才能地实现转型升级,进而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头雁。

记者:在当前全球遭遇经济寒潮的大背景下,发展实体经济对于改善经济发展态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您认为,对于中国经济尤其是浙江经济而言,这一阶段发展实体经济具有哪些重要的机遇可以把握?

吴晓波:第一,有“官”、“产”、“学”结合带来的机遇,即政府、产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相互合作。这一做法尽管多年以前已经着手进行,但是在新的全球竞争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环境下,“官”、“产”、“学”的结合不能停留于刻板拉郎配的结合,而需要新的基于市场机制的新机制来解放生产力,抓住这一深化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创新机遇。制造业要打通上游,除了要具备原材料优势,还需具备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创意。关于创意,科研院所具有非常好的资源和能力,只是过去较少与产业相结合。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深入发展,其结合的动力日益强化,尤其是诸如创业板等渠道让许多小企业通过创意的产业化而快速形成新的生产力,并使创新体系中的各方参与者相互促进、各得其所。这种新的基于市场机制的“官”、“产”、“学”结合变得更为高效,也成为走在市场经济前列的浙江制造企业谋求转型的重要机遇。

第二,通过外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机遇。过去,一个有实力的企业必然是事事兼顾,尤其是研发环节,必然具备强大的内部团队。如今,在全球信息网络日益完善的新环境下,企业到了告别单打独斗的年代。有实力的制造企业,更应该借助网络化的发展,为制造业架起一个与外部资源对接的平台。基于此,目前国际上不少企业都已开始尝试“开放式创新”,即将企业的价值平台开放给世界上所有的人,使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例如,宝洁公司所推行的“联发模式”就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宝洁的“联发模式”借助全球网络,让全球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其项目开发。这一模式带来的变化是:过去宝洁拥有的研发人员已有8000-9000人,这一研发规模并不算小;而有了“联发”平台,全球至少有80万人已参与其研发环节。显然,外部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绩效显而易见。中国在维系网络关系上本就具有先发优势,尤其是浙江制造企业,许多企业的初期成长正是因为较好地利用了外部资源。初期创业阶段,浙江不少企业家也都有“三顾茅庐”引人才的先例。但是不得不承认,那只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靠个人能力获得外部资源的形式,在全球网络日益完善的新环境下,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全球化的互联网络获取和利用更多的全球资源,浙江企业理应把握这一机遇。

第三,来自人力资源变化的机遇。目前,国内不少制造企业遭遇用工荒,而另一现象是,中国每年有大学毕业生近700万。事实上,这批大学生对于企业而言是相当宝贵的资源。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加大吸引力,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可使制造业的劳动力结构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形成人力资源的质的提升,是下一步浙江制造业企业亟需把握的又一大机遇。

记者:从政府角度而言,除了当前扩大投资,在引导资本投资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引导资本进入实体经济?

吴晓波:第一,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政府应着力推进国内金融与全球金融体系的对接,同时,要让“地下”金融逐渐转移至“地面”上来。这一体系一旦完善,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支撑。对地下金融发达而问题多多的浙江省而言,更是一次生产力大解放。

第二,构建强大的人力资源体系。人力资源,尤其是创意领域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当前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完善,应抓好两大设计,一是工业设计,二是IC设计。这两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企业谋求下一步提升发展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制造业的发展与服务业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创意服务业,在完善制造业人力资源体系的同时,先进服务业是发展也是重要的一环。

第三,减轻制造企业税负。不少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家都有这样的感慨:做实业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干十年的利润不如做房地产一单。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制造企业的税负过重。税负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制造业所承担的税负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对于本就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税负的结构性调整,地方政府也可以有所作为。例如,浙江省政府就应该考虑在地方立法尽可能的范围内,对制造企业税收做一些主动的直接或间接调整,率先出台一些政策以扶持制造业,促进浙江实体经济的回归和提升发展。

第四,培养集群专业人才。随着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到了可以筹办集群大学的阶段。目前,浙江交易额超百亿的集群有30多个,对于这些集群内企业,目前所遭遇的一大瓶颈就是创意和技术人才的匮乏。应该打破大学是象牙之塔的陈腐观念。浙江百亿以上的产业集群完全有条件办一些各具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集群大学,培养一批专门人才。这一领域的完善,将会为浙江制造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由于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经济基础,其所有发挥的作用将更甚于美国的社区大学。

第五,大力支持制造企业“走出去”。当前,浙江制造企业在国际化方面已经迈出了比较大的步伐,浙江不少民营企业都纷纷涉足境外投资。浙江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最大的省份。但是,目前企业的对外投资主要还是自行承担风险,从决策到操作环节的风险仍然较大,审批程序也过于复杂而冗长。对此,政府理应升级服务理念和服务措施,完善咨询服务,缩短审批程序,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最大的便利。

记者:浙江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实体精神成为浙商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实体经济发展对于浙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实现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浙商群体应如何把握机遇,发展实体经济?

吴晓波:对于广大浙商而言,要帮助其发展实体经济,光喊口号是没有用的。实体经济要真正实现发展,必须是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螺旋式的提升。经历了几十年的苦干、实干,浙商群体形成了难能可贵的实干精神,这值得继续发扬和继承,也是浙商再谋发展的重要品质。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浙商还必须要“明目扩胸”,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去争夺全球市场、去利用全球要素和资源。全球化目前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融入全球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浙江从事实体的企业在兼并、收购方面还是一个软肋,长期形成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导致许多企业面对兼并、收购踌躇不前。事实上,兼并与收购必然成为实体经济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元素,人们表面上看到的是兼并、收购,其背后暗含的实则是要素向更高效的企业的集聚与提升,而这种集聚与提升仅靠自己小规模地埋头苦干是无法完成的。正如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尽管在外界看来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该企业对大方向的把握还是相当准确的,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背景下,对外并购实际上就是中国企业目前的重大战略机遇。

另外,要实现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舆论角度加以引导也是重要一环。目前,舆论界存在一种偏见,即对虚拟经济中的暴富行为的褒奖高于对制造业辛勤劳作的正视。特别在年青人中,做实体则成为不被看好的一群。未来,应从舆论角度进行扭正,加大对制造业领袖和普通技术工人的表彰和鼓励,让来自制造业的企业家、研发人员、技术工人都产生一种投身其中的自豪感。日本、韩国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所做的各种技术工人技能竞赛节目的工作值得我们借鉴。政府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各级奖项,褒奖辛勤工作、积极向上的制造业劳动者,倡导形成全民对实体劳动者的尊重氛围。

猜你喜欢

实体浙江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