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企业伦理全球化
2012-08-02施杰
□文/施杰
在企业伦理全球化的大浪滚滚而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深深思索,企业究竟为什么存在,经营一切工商活动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随着21世纪初安然、世通等世界上诸多企业界巨头纷纷因丑闻倒下后,投资人对企业的要求逐渐开始从赤裸裸的经济利益转移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企业伦理道德上来。Business Ethics这个词一时间成为西方著名企业时时挂在嘴边并致力追求的至上目标,同时来势汹汹地瞄准了第三世界企业,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巴菲特与盖茨联袂来华就财富的归宿向中国富豪布道就是明证。一场企业伦理的全球化运动正在风起云涌地展开。
企业伦理全球化之博弈
企业伦理运动本身是一场不同规则之间的博弈。作为企业世界中的公民,从祖先们开始对“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命题进行辩论的时候,就存在着分别以“经济利益”和“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两种不同商业竞争规则。有意思的是,经过了几千年的社会历史文化演变,这两种不同规则的存在呈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性。就目前而言,集中于欧美的多数卓越企业群间的竞争准则呈现出一种“伦理道德”倾向;而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欠发达企业群则普遍奉行一种体现“经济利益”倾向的竞争准则。
商业全球化的浪潮是没有方向的,当两个在各自地区遵守着不同商业竞争规则的企业发生经济关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两种规则之间的碰撞与博弈。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这种博弈的最终结果必定是其中较为强势的一方在碰撞中胜出,并从此成为双方发生经济关系时共同遵守的商业规则。因为只有这种结果,才能使交易进行,使双方经济利益最大化。自此,胜出的这种规则便成为一只“看不见之手”左右双方以后的交易。如此说来,在无数的企业公民发生随机的相互碰撞后,每次胜出的规则也是随机的,那么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我们所奉行的商业竞争秩序究竟会按照怎样一种趋势演变呢?从囚徒困境的例子上看,如果我们就此放任这一只只“看不见之手”去自生自灭,很难保证最终的结果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所以,要理性地推动这场“企业伦理运动”,目的是促使在商业全球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从长远角度看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商业竞争规则。
两个缩影看企业伦理全球化
我们从两个企业伦理全球化的缩影来分析这个问题:
——当我们走向世界。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纷纷瞄准国际市场,想要通过廉价的劳动成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规模优势与外国企业一较高下。可是,当企业主们纷纷把自己竞争力十足的产品运往国外,准备大把大把赚美元、赚欧元的时候,一个叫做“SA8000”的东西迎头浇了老板们一大盆冷水。当“物美”和“价廉”都做到的时候,老板们在失败面前显得既无辜、又无奈——他们实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哪里可以改进。外国商人给他们指了条明路——SA8000。一时间国内民营企业对这个“自愿的生产守则”趋之若骛,纷纷改变原先克扣员工工资,不重视员工生活条件改善的做法,挤破头去争取通过“SA8000”。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这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遵守的“以牺牲员工利益来换取劳动成本优势”的竞争规则与国外“在充分尊重员工人权基础上谋求优势”的竞争规则间的博弈过程。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更为强势的外国大企业的竞争规则胜出,导致双方交易得以继续进行。
——我的地盘我作主。2004年4月6日,一则来自《华尔街日报》的消息震惊了中国,网络设备制造商朗讯科技宣布解雇中国区的四名高管人员,其中包括了朗讯(中国)的最高长官董事长兼总裁戚道协、首席运营官关赫德、市场部主管以及一名财务经理。而四人被解雇的原因则更加令人震惊,朗讯总部认为他们在企业运营中存在内部管理控制不力,可能违反了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朗讯称已向美国司法部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不力的问题做出了说明。
跨国公司行贿不是新鲜事,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开始逐渐形成竞争,随着竞争加剧,跨国公司政府公关能力也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行贿。中国强调人际关系,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曾经为这些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特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许多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介绍中无不提到关系网的重要性。随着跨国公司本土化生存战略的实施,要在中国的商业社会中发展,关系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中国商业潜规则”是人们对这个不成文规则的称呼。
再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在跨国公司开展我国市场业务的时候,也面临着自己原本遵守的“businessisbusiness”的竞争规则向在中国已成气候的“行贿创建美好关系”的规则低头的尴尬局面。这场博弈中无疑是占尽“主场之利”的我国强势的“潜规则”光荣胜出,因为只有如此,外国企业的产品在我国市场才能有继续立足的机会。
向左还是向右?
如果只看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种规则的竞争中,谁强势,谁胜出。可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作为企业公民,企业本身除了具有“经济人”属性外,还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人”属性。企业必须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人类社会出于社会整体利益长期最大化角度作出的理性判断选择。正是人类社会的整体理性控制了那一只只“看不见之手”,才使得整个商业竞争规则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不断发展。
放眼当今世界,强调“伦理道德”的商业竞争规则在全球化的博弈中占绝对优势。我们看到有三种力量正推动着企业伦理运动的进行:一是非政府组织NGO(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大多数非政府组织成立的初衷就是促使和监督广大企业组织承担其应负的社会责任。一旦企业作出有悖于自己社会责任的决策,非政府组织便马上联合媒体对其曝光,并通过各种途径对企业施加压力,敦促其改正。
二是政府。安然事件后,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发表谈话强调“我们必须重建正直诚信的美国企业!”随后又立法加重了对企业经理人、会计师等管理人员在公司违法时的量刑,通过履行政府职能来增强公司在企业伦理道德方面的关注程度。
三是公司本身。不少企业纷纷放弃了以往短视的经营策略,在短期经济利益和企业长期发展中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他们意识到只有树立卓越的企业形象才能在日后的竞争中长久地立于优势地位,做到基业常青。比如全球消费用品大厂联合利华、宝洁皆已宣告:将以“永续”作为公司策略方向,以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公司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这一决策会带来短时间内成本的上升,但是持续上涨的股票正说明了大众对于公司这一决策的态度。绿山咖啡为减少中间商对农民的剥削,以高于市场价直接向农民收购咖啡豆,并因此连续两年获得了美国伦理长协会颁发的“最佳企业公民奖。”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伦理应该是建立自己长期竞争优势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在企业伦理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很难举出几家在这方面值得称道的中国企业。也许联想可以学习IBM的生产模式,非常可乐可以学习可口可乐的管理模式,海尔可以照搬GE的生产线,但是这些中国老总们又有几个人主动想到学习国外优秀企业在企业伦理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呢?归根结底,我国企业对利润的认识还停留在“收益—成本”的阶段,殊不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报表以外的功夫往往决定了公司的成功与否。从“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担心”到“企业长期竞争战略优势”,我们对于企业伦理真谛的认识和世界先进企业相比已经差了好几代了。
在企业伦理全球化的大浪滚滚而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深深思索,企业究竟为什么存在,我们经营一切工商活动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全人类能够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相处中生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尊严。也许只有在认清这一点之后,一次又一次的矿难才会不再发生,层出不穷的劣质产品事件才会远离我们,和谐文明的社会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