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浙江省苍南县质监局以科学理念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纪实
2012-07-30■文/小虎
■文/小 虎
地处浙江沿海最南端的小县城——苍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曾因创造出股份制、浮动利率等多个全国第一而闻名,也曾因2003年卤制品质量问题被媒体曝光而蒙羞。今日,作为苍南县传统产业的食品加工业正以“质量”为主题,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的路子,“我们正在以更科学的监管方式,尽量让食品产业不出或少出问题。”苍南县质监局局长刘荣满坚定地说。
快速执法
今年5月,苍南县质监局组织执法人员对苍南县本土香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食品生产企业,涉及鸡翅、鸡腿,鸭舌等14个批次产品及原材料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执法行动,采取现场抽取样品、现场检测的方法,重点检测卤肉制品生产企业是否添加亚硝酸钠、山梨酸、双氧水等非法添加物。“以前我们要先到企业抽样,然后再送到技术机构检测,现在从抽样到检测在企业现场两分钟就搞定了。”苍南县质监局食品科科长陈杰介绍。
此项快速检测技术实际来源于苍南县质检院承担的《卤肉制品中食品添加剂及非食品原料添加物快速检测体系研究》的科技项目。苍南食品企业存在添加剂及非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控制技术薄弱的短板,2010年苍南县质监局联合厦门大学成立课题组,对苯甲酸、山梨酸、双氧水、亚硝酸盐、酸性橙Ⅱ、碱性橙Ⅱ、工业碱、有机磷、氯霉素、双乙酸钠等10个项目的进行快速检测研究,今年初,课题组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可将卤肉制品中可能添加及残留的上述物质一次性半定量检测并现场数据输出。这套检测方法从现场取样、现场检测到出具检测结果、现场处置的全过程只需2分钟即可。其中氯霉素、酸性橙Ⅱ等项目还填补了国内该项检测空白。
今年,该局还编制了《2012年度苍南县食品风险监测计划》。安排专项资金80万元,对47种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物质及致病菌开展风险因素监测,目前已完成纸包装(杯)、豆制品、酒等三大类36个批次的抽样检测,合格率94%,不合格项目均已整改落实到位。
分级监管
温州渔夫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恩苍对县质监局确定其为A级企业显得很平静,他说,“食品企业就是良心工程,我们一定会严把质量关,决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
2009年,苍南县质监局探索试行了食品企业量化分级管理机制,2010年在全县进行了推广。他们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综合量化分级,从人员管理、生产环境、原料进货验收、质量控制、出厂检验、综合管理等六大方面29项内容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评价,以量化的数据准确地反映出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程度,对按量化评价结果分为ABC三类等级的企业,按照不同的频次进行巡查、定期监督检查或专项检查。检查的结果再与企业质量等级的升降挂钩,进而开展新一轮的分级监管。
“食品企业根据评价要求建立了一套从原料进货验收、生产过程到出厂检验等环节的质量档案,以前食品企业常见的车间脏乱,半成品直接存放于通道,索证索票不齐全,未实施批批检验等情况已没有了,企业内部管理正逐步趋于日常化、常态化。”刘荣满介绍,量化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后,实行定期公布、红黑榜、奖优惩劣、评价分析等措施,动态管理成效明显,使企业间有了一个感性的对比载体,横向对比态势进一步加强,优秀企业荣誉感进一步增强,落后企业的压力明显增加,创优的积极性逐步增强,形成了一大批企业争创A类企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