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叶植物在阳城县园林中的应用前景

2012-07-29王丽豪

山西建筑 2012年21期
关键词:叶类阳城县阳城

梁 娟 王丽豪

(阳城县规划局,山西阳城 048100)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绿化的要求不再简单的满足于粗放的绿化方式,而是更注重于多姿多彩的绿化形式[1]。彩叶植物具有色彩艳丽,观赏期长,营造的园林景观稳定性强,色相变化明显等优点,在园林行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优势[2]。

阳城为多山的城市,“山”是阳城绿化的一大难点,同时,正是这“山”,才更能使阳城城市绿化体现出自身特色,因此,针对阳城地理上处于暖温带的南部边缘,接近北亚热带,气候带划分上属于温带干旱山区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阳光充裕的特点,选取适合的彩叶植物打造阳城特色园林绿化,体现山城阳城的独有特色。

1 阳城县园林绿化现状

阳城县城处在河谷及盆地中,外围为大量的山地,阳城县主城区目前有综合性公园6处、社区公园13处、专类公园1处、带状公园5处、街旁绿地22处,生产绿地2处。近年来,阳城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园林绿化,绿化总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树种单调,栽植模式单一

阳城县园林绿地内国槐及雪松占据绿化树木的大部分,六处综合公园虽都进行了绿化,但树种选择差别不大,且栽植模式变化不大,公园绿化识别性不强,景观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树种色彩单一

国槐、雪松、桧柏占据比例较大,在实践中推广运用的彩叶植物主要有银杏、红叶李、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少量几种,今后更应在植物材料的季相色彩搭配方面做出努力。

1.3 缺乏养护管理

县城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不是十分完善,色块或模纹不定时修剪,病虫害管理不到位,这些都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园林景观的完美呈现。

1.4 绿化欠缺独特风格

县城中大部分公园绿地形式陈旧,在突出地方特色及具有独特风格方面较欠缺,今后应着力打造城镇特色、强化山地特色的景观风貌。

2 彩叶植物定义和分类

2.1 定义

狭义上讲,彩叶植物不包括秋色叶植物,而是在春、秋,甚至在春、夏、秋三季均呈现色彩,尤其是在植株旺盛生长的夏季,仍然保持彩色不变;广义上来说,凡是在生长季节,叶片或茎杆可以稳定呈现非绿色的植物,都可称作彩叶植物[3]。其主要特点是:叶色比较均匀一致,持续时间较长、观赏价值较高,能够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4]。

2.2 分类

彩叶植物按来源可分为自然彩叶植物(自然界长期形成的)和人工彩叶植物(通过人工育种或芽变选种形成的)。另外,彩叶植物还可根据叶片颜色的不同,保持色彩时间的不同分为:彩色叶类、春色叶类、双色叶类、常色叶类和斑色叶类[5]。考虑到园林中的彩叶植物应用的特殊性,从形态学上出发,对彩叶植物进行如下分类[6]。

2.2.1 按株高分

乔木类的彩叶植物主要用于道路两边作为行道树,也可成片种植形成风景林,如白蜡、银杏等;灌木类彩叶植物可以群植体现群体美,同时可以分割空间起到过渡和缓冲作用,如金焰绣线菊、金叶连翘、紫叶小檗等;草本类彩叶植物色彩丰富且无需经常管理[7],在园林中可作为模纹花坛、镶边或地被应用,主要种类有羽衣甘蓝、彩叶草等。

2.2.2按叶色分

黄(金)色叶类:如金叶国槐、银杏、白蜡、金叶莸等;紫(红)色叶类:如元宝枫、火炬、美人梅、黄栌、柿树等;蓝色叶类:如蓝杉等;花叶类:如金边锦熟黄杨、花叶复叶槭等。

3 彩叶植物的形成原因

植物叶片细胞内的色素,包括花青素、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其变色的直接原因就是叶片中的色素种类和比例发生了变化[8]。引起叶片色素变化的原因有许多,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3.1 光照

彩叶植物体内色素含量的变化受光照影响,不同彩叶植物的色彩受光强的影响不同,红叶小檗等彩叶植物,其彩化程度随光强增加而增强[9];紫叶黄栌等彩叶植物的彩化程度随光强的降低而增加。光质同样影响叶色的表达,如蓝光有利于美人梅叶片中花青素的积累[10],紫外光使高山花卉和热带花卉花色浓艳[11]。

3.2 温度

研究表明低温有利于紫叶李、美人梅叶色的表现,温差变化大于15℃有利于彩叶植物的叶色表达[10]。

3.3 土壤和季节

大多数实验表明,微酸性和中性的土壤可加重彩叶颜色,而碱性土壤使叶色减淡[12]。不同土壤的干旱条件,对叶片呈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期的干旱,可提高紫叶矮樱叶片花青素含量,从而影响叶片色泽[13]。

表1 阳城县适生彩叶植物统计表

3.4 病毒

当植物感染了病毒后,叶片上会出现不规则的彩斑。据研究,花叶芋花斑的形成与类菌质体和病毒(DWV)的侵袭有关[14,15]。虽感染病毒,但只要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不会有危害,甚至会使叶片更美丽。所以,育种学家就采用病毒育种的方法,使植物的色彩更加丰富艳丽。

3.5 其他

彩叶植物呈色,与组织发育年龄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组织发育年龄小的部分呈色明显。如金叶女贞春季萌发的新叶色彩明艳,随着植株成长,中下部的叶片逐渐变为绿色,对此类彩叶植物来说,多次修剪有利于其呈色[16]。

彩叶植物叶色表达还与立地条件关系密切[17]。此外,一些特殊的元素或化合物也会影响叶片的着色,某些金属元素是促进花青素合成的必需物质[18,19]。

4 阳城县彩叶植物的应用前景

为早日达到建设成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根据阳城县干旱、阳光充裕的气候特点,可以选取适合的彩叶植物进行栽植(见表1),如将紫叶碧桃、金枝槐、美国红栌、紫叶李、紫叶矮樱、美人梅等孤立栽植于草坪中形成一道风景;将紫叶矮樱、美人梅、紫叶碧桃、紫叶李等彩叶植物组团栽植做前景处理,并辅以地被,给人以层次感;将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紫叶矮樱等耐修剪的彩叶植物拼组出富于变化的彩色图案,增加园林造景的层次感;美国红栌、金枝槐等彩叶植物片植于阳城县城周边山地园林中作为背景、伴景用,追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观效果,其美化彩化效果远超于单纯的绿色风景林;如能引进叶片色彩富于变化的金山绣线菊,将彻底改变阳城地被植物缺乏的现状;地锦、美国地锦栽植于边坡、挡土墙、围墙、立交桥等绿地边缘进行垂直绿化,更能丰富竖向的景观效果。

[1] 黄印冉.彩色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和分类[J].园林工程,2005(1):50-55.

[2] 陈欣玲,陈立江,刘 娜.彩叶植物在北方园林中的适应性评价[J].河北林果研究,2010,25(2):190-193.

[3] 袁 涛.彩叶植物漫谈[J].植物杂志,2001(5):12-13.

[4] 李福寿.彩叶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4,5(sup):173-174.

[5] 张启翔,吴 静.彩叶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4):126-127.

[6] 王慧娟,赵秀山,孟月娥,等.彩叶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4(11):70-72.

[7] 陈进勇.观赏草在园林中的应用[J].北京园林,2002(1):36-40.

[8] 洪 丽,王金刚,龚束芳.彩叶植物叶色变化及相关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6):152-156.

[9] Smith L B,Wasshausen D C.Begonia soli-mutata,a new Brazil

ian species whose leaf color varies with light intensity[J].Begonian,1990(57):151-152.

[10] 何瑞锋,丁 毅,余金洪.水稻“斑马叶”叶绿素含量及几种酶活性的变化[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6(6):761-765.

[11] 谢灵玲,赵武玲,沈黎明.光照对大豆叶片苯丙氨酸裂解酶(PAL)基因表达及异黄酮合成的调节[J].植物学通报,2000,17(5):443-449.

[12] 张佐双,胡冬雁.北京地区彩叶园林植物的引种与繁殖的研究[J].北京园林,1997(2):5-10.

[13] 李云飞,李彦慧,王中华,等.土壤干旱胁迫对紫叶矮樱叶片呈色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7):3678-3683.

[14] Vaughn KC.Chimeras and Variegation:problems in propagation[J].Hort.Science,1983,18(6):17-19.

[15] 倪德祥,蔡同润,张丕方,等.光质对花叶芋组织培养形态发生的影响[J].园艺学报,1987,14(4):271-275.

[16] 陈翠果.金叶女贞叶色的观测[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3):4.

[17] 周树军,臧德奎,周 瑾.秋色叶树种在园林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园林,1999,15(1):13-14.

[18] Charles AC,Richard T P.Fluoride induced chlorosis and hecrosis of Dracaena fragrans‘Massangeana’[J].Amer.Soc.Hort.Sci.,1982,107(1):136-139.

[19] 安田齐.花色的生理生物化学[M].付玉兰,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112.

猜你喜欢

叶类阳城县阳城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浅谈叶类蔬菜收获装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川省叶类蔬菜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阳城县林权抵押贷款改革经验浅谈
天下为家
阳城县:“一一四四”开展“以案促改三服务”活动
我国茎叶类蔬菜有序收获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叶类蔬菜生产现状及其变动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