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胶浆涂抹口腔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观察
2012-07-28李建西程凡英徐秀香
李建西 程凡英 王 楠 徐秀香
甘肃省庄浪县人民医院儿科,甘肃 庄浪 744699
疱疹性口炎是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可单独发生在唇及口周皮肤,多见于1~3岁小儿[1],儿科发病率约为11.3%,呈急性发作,全身反应较重[2],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主要是经呼吸道、消化道与皮肤黏膜直接感染,病程1~2周,容易复发。我科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疱疹性口炎患儿200例,其中100例在基础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2%利多卡因胶浆涂抹口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科收住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不伴有贫血及微量元素缺乏、符合诊断标准[3]的3岁以下该类疾病患儿2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及对照组100例。治疗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6~12个月11例,13~24个月49例,25~36个月40例;对照组中,男58例,女 42例;年龄 6~12个月 9例,13~24个月 53例,25~36个月38例。两组患儿入院时均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有烦躁、拒食、流涎,较大患儿可诉口腔疼痛,进食后加剧。在齿龈、颊黏膜、舌及上腭、咽部出现如米粒样大小黄白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部分疱疹溃破为溃疡,上有淡黄色分泌物覆盖,部分融合成片状不规则大溃疡[4],齿龈红肿,触之易出血。两组患儿均伴有程度不同的颌下、颈部淋巴结肿大,有触痛。 治疗组中白细胞(WBC)<4.0×109/L 13 例,4.0~10.0×109/L 75例,> 10.0×109/L 12 例,C 反应蛋白 (CRP)<8 μg/mL 91例,≥8 μg/mL 9 例; 对照组中 WBC<4.0×109/L 15 例,4.0~10.0×109/L 77例,>10.0×109/L8例,CRP<8μg/mL89例,≥8μg/mL 11例。两组患儿血液生化、肝功能、肾功能无明显异常。两组患儿各年龄组间例数、年龄、性别、、WBC及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于急性期给予对症处理:退热,保持口腔清洁,勤喂水,禁用刺激性药物和食物,给予微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减少刺激等一般治疗。两组患儿均静脉滴注能量合剂及穿琥宁作为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胶浆适量,于进食前15 min用无菌棉签蘸取涂抹口腔,每日3次,疗程5 d。于每日第1次涂抹口腔前测血压、做心电图,以观察前一日用药后有无血压及心电图改变。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由邯郸康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13021217,规格 10 g:0.2 g。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1.3 观察项目及疗效标准
观察患儿治疗后体温变化、疱疹及溃疡愈合情况、用药后心电图、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疗效判断标准为显效:2 d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疱疹缩小,无溃疡形成;有效:3 d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疱疹缩小并逐渐消失,无溃疡形成;无效:治疗4 d以上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疱疹不愈,溃疡形成且融合。以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计算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有效率表示,经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 2。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所有病例未观察到血压、心电图异常改变,未见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未发现皮疹,肝、肾功能异常,支气管痉挛、烦躁、抽搐、贫血、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疱疹性口炎是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多见于1~3岁小儿,而 Sealander等[5]报道 2~4岁的儿童最易感染单纯疱疹病毒,跟国内发病年龄较为接近。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疱疹性口炎虽然是自限性疾病,如病程迁移不愈,可引起疱疹性脑炎等严重并发症[6-8],严重威胁小儿生命安全。目前国内外尚未研制出对某一病毒具有特异杀灭作用的药物,当然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所引起的疱疹性口炎也不例外。虽然疱疹性口炎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是自限性疾病,但对症治疗非常重要,对症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利多卡因胶浆治疗疱疹性口炎目前尚无相关报道,利多卡因注射液涂抹口腔治疗疱疹性口炎[9]临床一直在延用,但因其黏附性差,容易流失,在治疗疱疹性口炎方面疗效一般。2%盐酸利多卡因胶浆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对组织无刺激,无局部血管扩张作用。用于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有表面麻醉、润滑作用。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证明,对黏膜无刺激性。
利多卡因胶浆为黏稠胶性液体,专为黏膜表面麻醉所研制,具有很强的黏附性。本研究将利多卡因胶浆于进食前15 min涂抹溃疡,使其能够牢固地黏附于溃疡表面,使溃疡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保护膜,既有利于溃疡愈合,又因盐酸利多卡胶浆本身所具有的黏膜表面麻醉作用,使患儿在进食时不致被食物刺激溃疡表面而引起疼痛,患儿能在无疼或疼痛减轻条件下顺利进食。在临床观察中笔者发现患儿于口腔涂抹利多卡因胶浆后,在进食时不再哭闹,进食顺利。由于患儿能顺利进食,所以保证了营养的摄入,确保了内环境的稳定,使溃疡能迅速愈合,疱疹迅速缩小,体温得以下降,病情迅速好转,临床疗效显著。
本文应用利多卡因胶浆治疗疱疹性口炎,结果表明,治疗组在退热、食欲好转、疱疹缩小及溃疡愈合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为82%,总有效率为92%;而对照组显效率为51%,总有效率为74%,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由于利多卡因胶浆涂抹量很小,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利多卡因胶浆涂抹口腔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方法简单实用,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9-142.
[2]杨昭宇,丁路.儿童单纯疱疹性口炎发病情况调查[J].江苏医药,1998,24(9):694-695.
[3]许积德.小儿内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2.
[4]沈小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2.
[5]Sealander JY,Kerr CP.Herpes simplex of the nipple:Infant-to-mouther transmission[J].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1989,39(3):111-113.
[6]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
[7]路崇峰,李中亮,薛前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疱疹性口炎40例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6,12(5):55-57.
[8]吴婧暐,韩燕.康复新液治疗疱疹性龈口炎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2011,17(11):1750-1751.
[9]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儿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