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1136』工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
2012-07-28四川省绵阳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明禹
文/四川省绵阳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明禹
打造以人为本的幸福教育和幸福体育,从狭义上讲就是要提升教育和体育人的幸福指数,从广义上讲就是要提升全体家长、全体学生、全体教育体育工作者和广大市民的幸福指数。打造幸福教育体育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绵阳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的重大举措。
绵阳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明禹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绵阳教育体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绵阳教育体育系统将准确把握十八大对教育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绵阳教育体育发展的新机遇,清醒认识绵阳教育体育面临的新挑战,以实施“1136”工程为抓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
围绕一个主题,打造以人为本的幸福教育和幸福体育
打造以人为本幸福教育和幸福体育,从狭义上讲就是要提升教育人和体育人的幸福指数,从广义上讲就是要提升全体家长、全体学生、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市民的幸福指数。打造幸福教育和幸福体育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体育的具体体现,也是绵阳教育体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的重大举措。
幸福教育内涵丰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并在教育或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幸福。幸福教育主要分三个层面来实现:一是对教育者而言,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从事教育这个职业,实现个人价值,成为幸福的教育工作者。二是对受教育者而言,得到教育的机会,对教育的方法、手段和过程认可并对所学的知识技能顺利掌握,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幸福的受教育者。三是对家长而言,孩子学习得好、生活得好、将来发展得好,通过教育达到预期效果,成为幸福的家长,进而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
幸福体育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健康,从体育运动中享受到乐趣。幸福体育要求淡化功利思想,让体育活动成为老百姓的内在需求。对绵阳市来讲就是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让人民群众享受快乐体育。
贯穿一条主线,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是对教育规律性和科学性的正确把握,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当前绵阳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幸福教育的必由之路。过去的外延扩张式发展偏重于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内涵发展则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促进公平。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不再是“有学上”,而是“上好学”,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绵阳在推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规模与质量、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实现从“规模扩张”向“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的全面转变,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全面转变。
将提升质量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内涵发展,必须紧紧扭住提升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和家长的幸福指数,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一是在转变教育质量观念上下功夫。彻底摒弃单纯以升学率和就业率论教育质量高低的片面做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二是在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积极推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三是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科学确立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机构建设,强化教育督导与评估,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四是在建立新的质量增长点上下功夫。教育质量的诠释需要推陈出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办出有绵阳特色的现代化教育。
川剧“变脸”成为绵阳市三台县的地方课程
将促进公平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权益,才能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一是更加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对于县域内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公立教育资源要合理配置,确保辖区内的人民群众公平享用。二是教育投入更多地向农村和民族地区倾斜。坚持新增教育投入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三是大力扶持弱势群体。完善资助体系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依法保障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四是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引导民办学校健康发展,形成公民办并举的办学格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
着力三个突破,解决制约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三大“瓶颈”
在素质教育评价导向和广度深度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打造幸福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系统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努力完善“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带动、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新机制。二是改革教育评价制度,逐步建立涵盖教育科研、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特色和社会满意度等多个维度的评估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招录制度。三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巩固和加强德育特色,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课程教材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职业教育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打造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吸引和选派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去担任管理干部,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二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机制。要打通从中职到高职到大学的教育途径,统筹规划专业设置,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学校,深度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三是加快职业教育标准化、市场化、集群化和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彻底改变中职教育“散、乱、差”的现状。
在教体结合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构建“教体结合”的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打造幸福教育和幸福体育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挖掘 “点校结合”的选才优势、“体教结合”的学训优势、“馆校结合”的设施优势,努力实现“1+1>2”效益。一是建立健全教育体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不断提升学校体育硬件建设水平、师资力量和体育专业化水平。二是强化学校体育,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体育中有意识的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也为体育特长生开辟新的更便捷的成才路径。三是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长效机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实现六大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
打造幸福教育和幸福体育,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实实在在的变化来实现好人民群众教育体育权益,大力提升广大师生、教育体育工作者和全体市民的幸福指数。到2015年,绵阳将奋力实现六大目标。
基本建成西部教育强市。到2015年,绵阳教育在西部的领先优势更加凸显。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升学结构明显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和科技城建设的能力全面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完善。全市在校中职学生达到10万人左右,高职高专学生达到2.5万人左右,在绵高校在校大学生达到10万人以上。
舞动校园
美术教师耐心指导学生剪纸
舞蹈课上的孩子们
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强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城镇新建居住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大力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不断壮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到2013年底,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实现各县市区的教育硬件配置均衡、师资力量配置均衡、学生读书机会均等和人民群众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到2016年,全市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县域内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普通高中整合和精品高中建设工程,不断壮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稳定发展规模,优化升学结构,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品质。到2015年,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在四川的领先地位更加牢固。
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扎实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促进教育硬件建设现代化。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建立以现代教育观为基础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全面目标计划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全员业绩考核体系,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与国际国内优质教育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绵阳教育国际化。到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学习型社会框架基本形成。引导社会成员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确立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理念。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由重正规教育、学历教育转变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行并重;把终身教育扩展并提升为终身学习,把培养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到2015年,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100万人次,绵阳的全体市民基本达到学有优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孩子们正在认真地进行古筝演奏
基本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并严格执行以师德师风为首要内容的考核、聘任和评价标准,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体系,着力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完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切实调动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支职业家校长队伍,为绵阳教育实现内涵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切实做好直属学校(单位)之间、机关与直属学校(单位)之间、省级以上示范高中之间的干部交流。到2015年,绵阳全市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000名,优秀校长260名;教师高学历比率小学达到85%、初中达到80%。
基本建成西部体育强市。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切实加强对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继续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和阳光儿童体育乐园建设,不断拓展体育人口。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做好青少年体育竞赛工作,加强体育传统项目示范校、业训网点的建设,积极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充实和提高教练员训练水平。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积极融入成渝、成乐绵体育产业经济带,加大体彩的宣传和销售力度,大力发展大众健身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拓展体育场馆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到2015年,绵阳体育发展达到西部较为先进水平。
为了实现以上六大目标,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对全市教育体育干部提出“儒雅、静心、严谨、正派、和谐”十字要求:全市教体干部要具有知识分子特有的风骨,有一种儒雅的气质,内外兼修,力戒狂悖肤浅,更不能与世浮沉,低俗媚俗;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宁静,静下心来办教育体育,促进教育体育生态环境的再造;有严谨的态度,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决策行事前要科学研判、着眼长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确保每项重大决策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讲政治、顾大局,为人行事光明磊落、胸襟坦荡,老实做人、实事求是,爱憎分明、敢作敢当,在群众中建立起崇高的威望,令行禁止,提高行政效能;精诚团结、同心同德,在工作中相互信任不猜忌,主动作为不越位,尽心尽力不缺位,相互补台不拆台,凝心聚力、共谋绵阳教育体育又好又快发展。